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张海:垒土一厘米 毕功成老翁

时间:2024/5/6 20:43:33  

  【编者按】

  自上世纪末至今,书法作为艺事,诚为又一大复兴。艺术观念之自觉、各类展览之争竞、专业培养之齐备,可谓空前。书法人才辈出,领新标异,各呈奇彩。本报特开设新栏目“书学之路”,旨在呈现书坛大家的书学成长轨迹以及在此过程中的思考。4月10日,“行稳致远——张海八十以后新作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展览展出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张海80岁以后创作的书法作品120余件(组),包括楷书、隶书、篆书、行草诸体,比较全面地展现了张海近年来在书法创研道路上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在本报“书学之路”开栏之际,特邀请张海分享他的学书经验与历程。

张海近照

  中国美术报:请谈一谈您走上书法道路的转折点和记忆深刻的事。

  张海:上溯三代,我家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我是家中长孙,祖父及父辈给我留下的唯一文化遗产,是叔叔张延敏的一张新乡中学毕业证。幸运的是,也没有来自父辈“望子成龙”的压力。父辈们对我的要求极其简单:只要长大成人后能自己顾住自己就行。

  故乡的童年平淡又普通,如同白开水一样淡淡无味。那时也从没有什么高远目标,认为过好当下就很开心,可以说“鼠目寸光”。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自己内心没有想法和朦胧的追求,那时的我知道当学生就要考个高分数,老师分派什么活儿力求干得好些。记得初一时老师要求每天跑3000步,天不亮我就一个人早早来到操场上,在多数学生到校之前已经跑完……像这样,我对于自己喜欢干的事,都会全身心投入,不计成败和得失。

  随着时代风云的变幻,许多人被迫离开原岗位,而我却以书法这一技之长走上了发自内心喜欢的专业岗位。我深知自己是幸运的人,也没有辜负命运的眷顾。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和同事们为书法做了不少力所能及的事情,有些至今还为书法界念念不忘。很多人没想到,当年在河南省管地市经济总量仅排名第五的安阳市,竟然出版了书法集《书法作品》,还是由赵朴初题的书名;之后又于1978年出版了《现代书法选》。两本书法集收录的都是全国当代书法家的作品。更令人想不到的是,随后我们又举办了杭州、开封、安阳三市书法联展和上海市青年五人展等一系列活动。至于邀请左笔书家费新我来安阳讲学、举办书法展览更是让许多人感到不可思议。其间,我们还办过多期中小学生书法美术班……这些活动现在看来普通又平常,但在50多年前,可绝对是新鲜事。

  1980年,河南省书法家协会成立,尽管有多名具有相当实力的人愿意到书协工作,但河南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经过多方考量,最终还是决定调我到省书协工作。从此,开启了我以书法为生、以书法为命的漫长跋涉。

  中国美术报:哪些品质在您的成长道路上起到关键作用?

  张海:我从小就喜欢写字,且从上小学起便常常能以此获得一些小小荣耀。但要说将来从事书法专业,我当时做梦也没想过。不过人生的道路虽不可预知,但坚守终生的志向和兴趣是我不竭的内在驱动力,我热爱书法事业并乐意为此献身。

  一个人的成功固然需要天赋,但天赋大小非人力可控,后天付出的多少才是事业成功的关键。人们常说“笨鸟先飞”,其实再聪明的鸟不踏踏实实地下苦功夫,想靠投机取巧出人头地,终究行不通。聪明人也要下笨功夫,每天踏踏实实认真做事,哪怕一点点,再乘以365,结果也很可观。所以我全身心专注热爱的事业,不抄近道走捷径,力争做到极致。我能做过头事,但从来不说过头话。每件事过后,我都会回忆事情的全过程,有时感到欣慰,有时因某些方面有所缺失而感到懊恼和遗憾,坐立不安,恨不得回头再重做一遍。

  潘天寿说过“小技拾人者则易,创造者则难。欲自立成家,至少辛苦半世”。世界将惩罚那些不改变的人,世界也将惩罚那些没有定力的人。不创新求变,没有出路;没有定力,如同常移植的花木,永远也不会枝繁叶茂。正如尼采所说“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走哪条道路,不需要向任何人做任何解释,却需要沉下心来,从寂寞走向下一个寂寞,从孤独走向下一个孤独——突然有那么一天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世人终将看到孤独坚守的意义。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