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艺术传真> 正文

以剪纸为媒,推动非遗跨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世界剪纸艺术研讨会暨《世界剪纸艺术》新书发布会举行

时间:2024/5/18 21:05:00  来源:艺术中国

《世界剪纸艺术》新书发布会现场

  5月15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世界剪纸艺术研讨会暨《世界剪纸艺术》新书发布会”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长清校区举行。会议由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青岛出版集团联合主办,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中外剪纸艺术研究中心承办,中国美术家协会工艺美术艺术委员会、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剪纸研究中心提供学术支持。

《世界剪纸艺术》新书发布会现场

  会议因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六艺学者”、中外剪纸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乔晓光教授主编,青岛出版社2024年出版的新书《世界剪纸艺术——不同国家的剪纸传统及其艺术形态》而举办,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理解世界剪纸艺术、剪纸艺术的跨文化交流传播进行了丰富深入的探讨交流。

《世界剪纸艺术》新书发布会现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副总干事汉斯·道维勒,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创意与可持续发展中心咨询委员梅里·马达沙希,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名誉院长潘鲁生,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杭间,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中国美术学院民艺研究所所长、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六艺学者”吕品田,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董占军,青岛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编辑李海涛,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孙大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教授张夫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剪纸(金坛刻纸)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杨兆群,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影视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民族学学会常务理事朱靖江,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孙磊,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党委委员、统战部部长安峰,中国文联民间文艺艺术中心研究员、《民间文化论坛》执行主编冯莉,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杂志副主编高舒,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剪纸研究中心副主任朱芹勤,青岛出版社总编辑助理申尧,北京外国语大学北欧研究中心研究员任静,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副教授程颖,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副主任、区级面塑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妍,中传云巢(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策展人裴诗贇与《世界剪纸艺术》图书编纂的编辑团队、世界剪纸艺术研究领域的青年学者、艺术中国等媒体记者及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相关部门干部和教师代表出席了新书发布会。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董占军致辞

青岛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编辑李海涛致辞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六艺学者”、中外剪纸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乔晓光致辞

  发布会由孙大刚主持,董占军、李海涛、乔晓光先后致辞。董占军表示,《世界剪纸艺术》是乔晓光教授依托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中外剪纸艺术研究中心”,立足本土、着眼世界,开展以文明互鉴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的的学术研究,他相信在这次嘉宾、学者的共话之中,定会进一步推动中国非遗点亮世界。总编辑李海涛在致辞中介绍了《世界剪纸艺术》图书在非遗类图书出版领域中的引航性意义,为世界性研究开拓了视野,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乔晓光教授在发布会上介绍了《世界剪纸艺术》图书的编纂背景、学术意义和出版发行情况。

左起:乔晓光、汉斯·道维勒、李海涛为《世界剪纸艺术》新书揭幕

李海涛代表青岛出版社向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赠送新书

  随后,乔晓光、汉斯·道维勒、李海涛一同为新书揭幕,李海涛代表青岛出版社向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赠送了新书。

圆桌会议现场

圆桌会议现场

  新书发布会后,与会嘉宾围绕世界剪纸艺术和非物质文遗产的跨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进行了圆桌会谈。汉斯·道维勒、梅里·马达沙希、潘鲁生、李海涛、董占军、杭间、吕品田、张夫也、唐家路围绕《世界剪纸艺术》一书在跨文化研究领域的学术推动作用和传播意义先后做了发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副总干事汉斯·道维勒发言

  汉斯·道维勒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角度对剪纸的传播传承做了深入的剖析,他指出剪纸艺术在中国及许多其他国家和文化中广泛流行,并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世界各地传播,彰显了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特征。他还从历史视角梳理了中国剪纸发展的流变,印证了剪纸在中国文化中的认同感和连接性,印证了中华文化整体性、连续性的特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创意与可持续发展中心咨询委员梅里·马达沙希发言

  梅里·马达沙希通过分享世界各国剪纸艺术家和剪纸艺术的案例,指出有形的剪纸背后承载着一种无形的力量和精神特质。剪纸是连接文学、生活、社会、情感等各方面的一种叙事性媒介,作为一种媒介的物和一种物的媒介,它在双向交织媒介互动的过程当中,让跨文化对话和文明互鉴成为可能。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名誉院长潘鲁生发言

  潘鲁生从“非物质”的内在谈到了剪纸技艺的美在于它创造美的过程、经验和背后的文化底蕴。他强调,我们需要加强研究,不断地挖掘技艺,把非物质的和无形的文化传承下来,在基础教育和大学教育中把剪纸这门课传承下去。此外,在传承中还要回望中国剪纸发展的现状,要回归生活,回归教育本身,创造出新的技艺。

青岛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编辑李海涛发言

  李海涛分享了《世界剪纸艺术》出版的艰辛过程以及青岛出版社出版的一系列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图书作品。他认为,图书出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挖掘交流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青岛出版社不仅将中国传统文化推出至国外,也在持续注重着形式的创新。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董占军发言

  董占军从高等院校在非遗传承中承担的角色谈起,他认为,高校应该要立足中国特色,构建自己的学科专业;在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法规上,高校要有具体决策和落实;要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结合现当代生活需要和审美需要,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高校要注重社会服务。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杭间发言

  杭间指出乔晓光教授及其团队所著的《世界剪纸艺术》这部作品的重要性及贡献,他说此书在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具有国际一流的严谨性。文化多样性的前提是尊重世界各民族的不同文化立场,《世界剪纸艺术》体现了这一立场,它不仅是对剪纸艺术的传承和保护,更是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贡献和展示。

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中国美术学院民艺研究所所长、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六艺学者”吕品田发言

  吕品田认为,《世界剪纸艺术》之所以能以今天的面貌呈现,与乔晓光教授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田野调查研究是密切相关的。他归纳了《世界剪纸艺术》成果出版的三大意义:第一,该书怀着一种共美的心态和视野审视世界,挖掘人类文明共有的价值经验,代表了中国当前的文化姿态和学术姿态;第二,此书通过对世界范围剪纸艺术的田野考察,将人类其他民族和国家的剪纸艺术汇集在一起,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第三,这本书真正把读者代入到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跨文化与文明互鉴的情境当中,通过剪纸这一特定的艺术媒介,呈现出一个丰富灿烂的艺术世界,并促进世界各民族在民心层面上的沟通和交流。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教授张夫也致辞

  张夫也进一步指出剪纸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认为剪纸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蕴含着技艺背后承载的文化。他提到了文明互鉴的重要性,认为剪纸艺术是文明互鉴和跨文化交流的最佳形式之一。他强调,人类文化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离不开互鉴和交流,乔教授编纂的这本书从一个崭新的角度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交流和文明互鉴做出了贡献。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民艺研究所所长唐家路发言

  唐家路用民生、民心的学术立场对剪纸的精神属性反观研究,他认为,《世界剪纸艺术》对于剪纸这种民间艺术的关注,体现了对普通老百姓生活与生存的关注。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孙磊主持圆桌会议

  下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世界剪纸艺术研讨会”在国际报告厅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分别就世界剪纸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议题展开主旨发言。研讨会分为上、下两个半场,分别由杭间、唐家路主持,乔晓光进行了总结发言。

“世界剪纸艺术研讨会”现场

  上半场研讨会由杭间主持,董占军、张夫也、吕品田、高舒、唐家路、朱靖江、程颖先后进行发言。

  董占军介绍了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六艺学者”政策,此次活动是乔晓光教授作为“六艺学者”牵头举办的活动,举办具有世界水平的学术论坛对学校发展意义重大。他表示,希望借助“六艺学者”这个平台,把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非遗工作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张夫也以乔晓光老师的工作为例谈到了对于文明互鉴的理解,他认为,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文明互鉴和开放,在互鉴中发展,在发展中互鉴,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包容心态拥抱世界。

  吕品田阐述了剪纸艺术作为跨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媒介的重要性,并通过对剪纸艺术的共性和差异性的分析,展现了剪纸艺术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

  高舒强调了跨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的重要性,并特别提到了剪纸艺术作为文化交流的媒介。他赞扬了乔老师及其团队在剪纸研究方面的贡献,并期待通过《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刊物等平台进一步推动非遗领域的学术建设。

  唐家路提出,剪纸不仅是艺术的媒介或形式,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信仰、巫术和宗教等。他还讨论了剪纸技艺背后的剪刀和工具的重要性,以及这些工具在不同文化中的差异和演变。此外,他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工作方式提出了反思。

  朱靖江做了题为《从民间剪纸出发:当代中国非遗影像志》的分享,他强调了影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播中的重要作用,希望通过创新方式更好地记录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程颖分享了自己在阅读《世界剪纸艺术》后的深刻体会。第一,通过剪纸,人们可以看到世界各地文化的共通性,从而体会到剪纸作为世界各族人民共同文化语言的重要性。第二,“跨”是“跨文化交流与观念互鉴”过程中的关键词。剪纸作为一种媒介,为搭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平台提供了可能,为当代民间艺术研究开辟了新的场景。

“世界剪纸艺术研讨会”现场

  下半场研讨会由唐家路主持,杭间、申尧、杨兆群、任静、冯莉、朱芹勤、王妍、裴诗赟先后进行了发言。

  杭间提出了剪纸的原生意义、剪纸艺术对当代文化和艺术发展的意义以及剪纸艺术的装饰性问题。他提到,剪纸艺术不仅是对传统技艺的传承,更是对当代文化和艺术发展的一种转换性发展。剪纸能够表达生活、情感,与当代艺术中过度强调观念和理性设计形成对比。要研究剪纸的装饰性,需要回到它与生活、空间和其他因素的关系中。

  申尧分享了《世界剪纸艺术》这本书的出版过程以及与乔晓光教授十二年合作的经历与感受。在《世界剪纸艺术》的编纂过程中,由于书籍涉及的内容广泛、复杂,且需要应对各种学术评审和同行评议,因此确保文本的稳定性尤为重要。此外,他还提到了图像出版的重要性。

  杨兆群认为,《世界剪纸艺术》不仅为大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视觉享受,更拓宽了大众的文化视野和创作思路,对于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文化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他还分享了自己走访全国各地剪纸老艺人的经历,通过走访和调查,他将剪纸艺术的精彩和丰富呈现给了更多人,推动着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任静分享了《芬兰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芬文化交流与碰撞》,她对芬兰的四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概括介绍,总结了芬兰非遗工作的特点。她认为,芬兰注重教育资源的开发、全民参与以及科技与文化相结合等方式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在未来的文化交流中,可以尝试将更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其他国家的文化进行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

  冯莉谈到,乔老师的学术思想的形成,是基于对民间艺术的深入了解、与国际社会的广泛交流以及对非遗保护理念的深刻理解。他的工作不仅推动了中国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也为非遗保护领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此外,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进行了梳理。

  朱芹勤认为,《世界剪纸艺术》的出版,不仅为中国剪纸艺术家提供了学习和借鉴外国剪纸表现手法的机会,也为剪纸学术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思路。她还强调,中国的剪纸在加强跨文化交流进行文明互鉴、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同时,也需要注意保持中国文化的特色。

  王妍分享了丰台区少年宫在非遗教育和文化传承方面的实践经验与愿景。她认为《世界剪纸艺术》一书的发布为连接世界艺术提供了桥梁,对于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她希望将《世界剪纸艺术》与丰台区少年宫与高校等资源结合起来,成立青少年为主的非遗交流文化中心,推动新时代下高质量教育的发展,共同续写儿童非遗新篇章。

  裴诗赟通过时间线展现了安徒生剪纸艺术的发展脉络,并分析了其剪纸风格的形成与特点。她探讨了剪纸与童话之间的互动共生关系,认为传统剪纸艺术为安徒生提供了创作的灵感和源泉,而安徒生则通过剪纸艺术来丰富和深化了其文学作品。这种互动共生关系不仅体现在艺术形式的相互借鉴上,更体现在两者共同承载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上。

  乔晓光对本次研讨会进行了总结发言。他说,本次研讨会围绕《世界剪纸艺术》一书的出版及其当代意义、跨文化交流与传承发展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首先,会议探讨了《世界剪纸艺术》出版的当代意义。多位学者从国家主流意识、文化政策等方面谈到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发掘和发展的关系,肯定了《世界剪纸艺术》在新时代背景下,以一个开放的胸怀拥抱世界和时代,以此更好地认识本土文化;第二,会议提出了非遗传承中的问题和挑战,如“如何更好地接纳和拥抱世界剪纸”“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平衡点”等,这些问题引发了大家的深入思考和热烈讨论,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第三,会议探讨了剪纸艺术本体问题的概念和理解,强调了从文化思维层面来理解剪纸艺术的重要性。通过探讨剪纸艺术的创作规律和深层内涵,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更为深入的理论支撑;第四,会议探讨了剪纸艺术与其它非遗文化形式的关系以及国外经验,特别是芬兰在非遗文化传承方面的成功做法,为我国的非遗文化传承提供了新的借鉴和启示。本次研讨会为剪纸艺术及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了文化交流和理解。

“世界剪纸艺术研讨会”现场

  由乔晓光教授主编、青岛出版社2024年出版的《世界剪纸艺术——不同国家的剪纸传统及其艺术形态》呈现了世界剪纸艺术的普遍性现象。本书包含欧美卷、亚洲卷两卷,使用6种语言对近二十个国家的剪纸艺术进行了梳理和研究。

  中国剪纸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剪纸原乡的中国,为世界剪纸艺术的发现与传播作贡献,是“一带一路”文化精神的彰显,《世界剪纸艺术》的出版填补了此类图书欠缺的空白,也为中外剪纸艺术的文化交流传播创造了良好开端,相信会引起人们对世界剪纸关注的热情。

《世界剪纸艺术》(青岛出版社,2024)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世界剪纸艺术研讨会暨《世界剪纸艺术》新书发布会”聚集来自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工艺美术研究、剪纸艺术研究领域诸多知名专家和优秀青年学者,就世界剪纸艺术研究和非遗的跨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等问题发表真知灼见,为世界剪纸研究设置了高水平起点,为非遗的深化研究带来了广阔的视野。(作者_孔霞莉 编辑_许柏成 图片由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提供)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