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1/2页 共41

中国陶瓷文化略谈(七)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华大地起瓷窑



时间:2016/12/8 9:57:18 文章来源:程彦林 

(七)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华大地起瓷窑

  从三国到南朝陈亡的360余年中,除西晋得到短暂的统一外,中国的北方和南方长期陷于分裂和对峙的局面。虽然战乱频仍,南北分治,但江南与中原相比,江南社会显得相对安定,北方战乱多,中原人大批渡江南下,江南人口增多。因此,这时期南方的瓷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唐代名窑越州窑、婺州窑、洪州窑、岳州窑等瓷窑在这期间都已出现或者得到发展,瓷业地区扩大,这些有名的瓷窑创烧于汉或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早于《茶经》等文献的记载。


青釉堆塑谷仓罐,三国吴,高46.4cm,口径11.3cm,底径13.5cm

  而北方直到公元439年,北魏拓跋焘统一了北方,社会才逐渐安定。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又先后推行一系列的汉化政策,颁布了均田令,都城由平城迁往洛阳,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与社会生产的发展,北朝的瓷业也有了迅速的发展。北朝末年,北方开始出现白瓷。北朝的瓷器在山东、河北、山西、河南等省市都有发现,绝大部分出土于王室、官僚等统治阶级的大墓,如山西大同北魏司马金龙墓、太原北魏辛祥墓、河北孟县北魏司马悦墓、安阳北齐范粹墓等。


青釉堆塑谷仓罐,西晋,高42cm,腹围72cm,底径15cm

  三国西晋时瓷业发展迅速,越窑的主要产地上虞县,已发现的三国时期瓷窑遗址有四十多处,比汉代瓷窑增加了四倍,西晋的瓷窑址六七十处,比三国时又增加了近一倍。此外在绍兴、慈溪上林湖、鄞县韩岭、余姚、临海、余杭都设有越窑窑场,江苏宜兴、湖南湘阴、长沙望城都设有瓷窑。可见至西晋末年,中国的瓷窑已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


青瓷龙柄鸡首壶,浙江黄岩秀岭出土,《考古学报》1958年1期

  东晋、南朝时瓷窑分布更广。除越窑、瓯窑、婺州窑和德清窑都陆陆续续新建一些窑场、分别发展成各有特色的瓷窑体系外,江西丰城、福建晋江、福州淮安、山东淄博、枣庄、临沂都有新建瓷窑。说明瓷窑在这时已经分布大江南北了。


铅黄釉绿彩莲瓣纹罐,北朝,高23.5cm,口径7.7cm,足径8.4cm。

  由于瓷器技术工艺不断改进和创新,成型技术越来越高,器型越来越丰富,用途越来越广泛。从只能制作简单瓷器,发展到可以制造盘口壶、鸡首壶、莲花尊、唾壶等复杂器型。这些器型都是在拉坯成大致型状后,再采用拼接、粘结等方式,将其他部件接上去。瓷俑、飞鸟、鸡犬猪羊和水盂上的青蛙、鹰型罐上的鹰等都是手工制作。


青瓷香熏(国家博物馆)

  这时期已经学会了化妆土的使用。所谓化妆土,就是用比较纯净的瓷土,加工成洁白细腻的白色或奶白色泥浆,涂在瓷器表面的一种装饰层。使用化妆土是制瓷工艺的一项重要成就,它可以使胎体表面更平整,可以覆盖色差,并且让釉层柔和滋润,极大提高瓷器品质。


青釉褐斑四系壶,东晋,高17.9cm,口径8.4cm,底径8.7cm

  北方因没有窑址发掘,窑型不明,而南方此时各地瓷窑用的都是龙窑。所谓龙窑,就是长条形窑,一般依山坡而建,由下至上,如龙似蛇,亦称蛇窑、蜈蚣窑。发掘的龙窑数量多、体积大、产量高,窑型也在不断改进,已在南方广泛使用,说明瓷业的发展和瓷器需求急剧增长。

  窑具和装烧方法也在不断改换,垫具、隔具、三足支钉也在不断变化中,匣钵也应该有使用。西晋时可能因三足支钉在叠装时容易毁坏器物而被淘汰。


东晋瓷器的底部,已经没有了支钉

  三国时,各地的瓷窑都用当地的瓷土作为制坯原料,而西晋的越窑则可能有意识地选用了铁、钛含量较高的瓷土作为坯料,使胎烧成灰色,对釉起衬托作用,并使釉青中带灰,色调比较沉静。北魏时期,青瓷烧造技术传到中原,以后又发展了黑瓷和白瓷。而白瓷的产生,为我国制瓷工业开辟了广阔的前程。早期的白瓷,胎料经过淘练,比较细白,釉层薄而滋润,呈乳白色,但仍普遍泛青,有些釉层厚的地方呈现青色,说明它脱胎于青瓷。北方青瓷、黑瓷、白瓷的烧制成功,为以后唐、宋时期北方名窑的普遍出现准备了技术条件和打下了基础。这一时期,南方各青瓷窑场都使用石灰釉。由石灰石和瓷土配成的石灰釉,其特点是光泽好,透明度高。而黑釉则是用含铁量很高的紫金土配制。


青釉莲花尊,北朝,高67cm,口径19cm,足径20cm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瓷文化

  魏晋是中国古代的一次文艺复兴,在许多特点上都跟西方的文艺复兴非常相像。这个时期战乱纷飞、国家四分五裂,但是,中国各个门类的艺术文化,却在这个时期开始进入一个蓬勃发展、新人辈出的状态。比如中国的书圣王羲之、画家顾恺之、文学理论加刘勰、诗人陶渊明,都诞生于这个时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派自由舒适田园意境,这么有唐诗的韵味,要不细看,你还以为陶渊明是唐朝人呢。也许陶渊明就是几百年之后的唐朝诗人的师傅呢。


青釉圆形槅,东晋,高4.5cm,口径21.1cm,底径22.6cm

  由于国家处于分裂的局面,很多士大夫厌倦社会现实,选择远离政治。魏晋时期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这七个人聚集在今天的河南修武一带,在竹林里,对酒当歌,肆意酣畅,在玄学的境界里追求自我意识、精神的觉醒和提升。但正是这些人和这一时代的特征,使我们的很多艺术都达到了巅峰。今天说的风格、韵律、节奏,很多词汇都是这个时期产生并广泛应用的。


青釉印花三兽足洗,西晋,高9cm,口径20.7cm,足距15.7cm

  中国的造园艺术在魏晋时期也蓬勃发展,后来的唐、宋、元、明、清,都有造园艺术,都受到魏晋时期的影响。中国到处都有魏晋时期的石刻、石窟,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都是世界宝贵文化遗产。


青釉镂空双系罐,西晋,通高17.7㎝,口径12.3㎝,足径14㎝

  魏晋人由于饱受三国时期的战争之苦,所以要停下来享受生活,这种情趣充分体现在瓷器造型上,比如在很多的壶、罐等瓷器上出现大量的动物造型装饰,非常和谐美观。已经出土的有熊尊、鸡头壶、青瓷羊、青瓷虎子等多种造型。西晋早期的鸡头壶,那个鸡头就是一个装饰,根本不通气,水不能从鸡嘴里流出来,而是要从上面倒出来。后来到了东晋,才把鸡嘴的地方捅通,水能从鸡嘴里流出来。除了鸡头壶,还有羊头壶,水就从羊嘴里流出来。这充分说明,动物装饰当初不是为了实用而是为了美观的。在当时烧造这种动物造型的瓷器,比做一个普通的圆形壶、罐子要难得多。


青釉四系鸟钮盖缸,通高9.3cm,口径8.2cm,足径8.2cm。

  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开启并逐渐活跃。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各个少数民族统治者对波斯、阿拉伯世界采取比较宽松的政策,贸易往来增加,陆上丝绸之路比较活跃。南方这段历史时期海上贸易也很活跃。中国的瓷器等货物通过陆路和海路销往西域和海外。西域各国的金器、银器、玻璃器、波斯锦等大量输入内地。这些造型精美新颖的器物,如胡瓶、扁瓶、高足杯等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现,花纹如联珠、忍冬、葡萄,胡人形象的骑士、舞乐形象也被陶瓷工艺作坊吸收、模仿,或加以改造创作,生动地表现在陶瓷作品上。


铅褐釉印花人物纹扁瓶,北朝,高12.2cm,口径3.1cm,仿波斯器皿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文化,百家争鸣,空前活跃。仅仅一个中国历史上排名第一的书法家王羲之,就让后人赞叹不已,难以超越。可以这么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为开创唐宋文化盛世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重要窑场瓷器特征对比 

  越窑:窑址分布在浙江上虞、余姚,及宁波、奉化、萧山、湖州等地。这时期越窑瓷器的主要特征是:胎呈深浅不同的灰色,坚硬细致。釉为淡青色或青灰色,釉汁纯净。西晋时越窑开始流行釉上褐色彩装饰工艺。越窑窑系横跨一千多年,是中国最重要的窑系,没有之一。它创烧的“秘色瓷”,堪称一绝。以后将用一集的篇幅来专门介绍。


青釉褐斑羊头壶,高23.8cm,口径10.8cm,底径10.8cm。

  瓯窑:在浙南温州一带,因窑址多分布在瓯江两岸而得名。瓯窑瓷器胎色白灰,三国西晋时胎质粗松,东晋后变得比较细腻。釉色淡青,透明度较高,多剥落现象。多用褐色彩装饰。南朝时釉青中泛黄,开冰裂纹。瓯窑应该是最早从海路外销的瓷器,广为人知,很有特色,一度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瓷窑。


瓯窑窑器

  婺州窑:分布在浙江金华一带,此处唐时为婺州。婺州窑瓷胎呈浅灰色或深紫色,较粗糙,风胎中颗粒,故多用化妆土。釉青灰或青黄,釉面开裂,有析晶现象(在胎釉结合不紧密和釉面开裂处,有奶白色晶体析出)。


婺州窑器

  德清窑:浙江德清县一带。德清窑以产黑釉瓷著名。胎呈砖红色、紫色或褐色。黑釉厚,好的黑釉乌黑如漆,釉面滋润,闪闪发光,釉中氧化铁的含量达8%以上。


德清窑黑釉唾壶,东晋,高9.9cm,口径8.9cm,底径9.4cm。

  湘阴窑:分布在湖南省湘阴县城关及其他地区,因县得名。湘阴县唐属岳州,湘阴境内的瓷窑,唐代就叫岳州窑了,所以有人主张,最好把南朝时期的湘阴窑称做南朝岳州窑,使这一个窑的研究有前后的连贯性。此窑在南朝时,胎呈灰白色,瓷土淘洗不精,胎质不太细密,少量胎中有气泡。秋购有青、黄、酱(即褐),以青绿为主,半透明,多开片,有流釉现象,施半釉,较易剥落。


湘阴窑器

  青羊宫窑:位于四川成都青羊宫一带。南朝时的青瓷胎呈紫、红、淡红色,只有少量灰色和灰白色。釉多为青褐色,上半釉易剥落。釉的玻璃质较强。


青羊宫窑器

  固驿窑:分布于四川省邛崃县固驿镇一带。南朝时初创,产品不多,其瓷器胎呈褐色为主,另有少量红褐色,砖红色,胎质粗糙,胎体厚重。釉以青中泛白者为多,另有青褐、青灰等。


固驿窑器

  罗湖窑:分布于江西省丰城县罗湖一带,也就是唐代洪州窑所在地。罗湖窑瓷器胎灰白色,也有灰褐色的。胎较薄,火候不很高,较松。釉以青黄、米黄为主,开裂多,易剥落。


罗湖(洪州)窑器

  寨里窑:位于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城东一带。此窑青瓷器胎多为灰白色,也有灰褐色的。胎较薄,火候较高。釉青褐或青黄,厚薄不匀,容易剥落,但秋较明亮润泽。


寨里窑器

  中陈郝窑:这是近年来我国北方新发现的一处南北朝时期的窑址,位于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邹坞镇中陈郝村,故名。中陈郝窑北朝时期的瓷器胎为青灰色,胎质较粗,釉为青或青绿色,里满秋釉外半釉。


中陈赫窑器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还有一些地方也生产瓷器,但为数不多,工艺技术也较落后,不专门描述。

  好,本集就谈到这里。有童鞋想看到一些名窑介绍,别捉急,我准备先按照时间顺序,简略讲完陶瓷发展概况之后,再来讲几大名窑。后续请看(八)隋唐五代瓷器——南青北白和三彩

  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用于商业目的请联系作者本人。

程彦林2016年12月1日于北京

  关注作者其他文章,请扫以下二维码,关注作者私人公众号,点击查看历史信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