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实物修复)
常见古代瓷器器型辨识——罐类
我国在新石器时期就已有带耳、带提梁的陶罐制作。原始青瓷在其创烧之初,就开始生产印有凹弦纹、云雷纹等花纹的带系青瓷罐。罐的用途主要用以盛放或烹煮食物,造型特点是口径大腹丰且深,胫部内收,大底圈足。
罐的肩部带系的样式在两晋南北朝非常流行,并延续至唐宋,这显然与系在当时所起的能提能挂的作用有关。到了唐宋,烧造技术进一步提高,器物的线条美与色彩美日益受到人们重视,才让肩部的系显得不那么重要,逐渐退居于次要地位。
明代是罐的鼎盛时期,由于“罐”与“官”谐音,罐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超过了瓶、尊,成了兴旺门庭的吉祥物。它们的用途与品位,也就自然而然得到提升,成为人们居家摆设的重要物品。同时罐的造型也更加丰富,出现了天字罐、将军罐、莲子罐、粥罐等。
到了清代,人们把瓷瓶同“吉庆平安”、“平生富贵”等人生美好追求联系在一块。于是,罐的地位又逐渐被瓶取代,罐的生产又开始以实用器为主,重新做起了盛贮的用器。民国初罐的数量、品种也很多。
明清时期景德镇烧制了多种式样、多种装饰的瓷罐。如瓜棱罐、折方罐、鸡心罐、天字罐、撞罐、月牙罐、冰梅罐、蟋蟀罐、鼓式罐等等。以青釉、白釉、青花、五彩、粉彩、斗彩等装饰,精致华美。
各类罐的现代仿品特别多。今天多列一些罐型,方便您对照学习。
贾湖遗址上出土的陶罐
裴李岗遗址出土的陶罐
马家窑出土的陶罐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陶器
战国彩绘陶罐
战国原始瓷罐
汉代青瓷四系罐,出土于长沙
青釉镂空双系罐,西晋,通高17.7㎝,口径12.3㎝,足径14㎝
青釉四系鸟钮盖罐(缸),西晋,通高9.3cm,口径8.2cm,足径8.2cm。
青釉刻花六系罐 北齐武平七年(公元576年)
1958年河南省濮阳县李云墓出土,高28.5厘米口径18.5厘米,肩附六系(两横系四竖系),系之间以圆规刻划圆圈、花瓣纹。腹部刻有三周弦纹带和鸭、树及斜线三角纹。此罐胎质坚硬,内外施釉,内满釉外半釉,釉质清澈明亮。
青釉刻花莲瓣四系罐(北齐)
青釉刻花六系罐(北齐)
铅黄釉绿彩莲瓣纹罐,北朝,高23.5cm,口径7.7cm,足径8.4cm
青釉莲花八系罐(北朝)
白釉罐,隋,高19.2cm,口径9.7cm,足径15.2cm
唐代长沙窑褐绿彩罐
巩县窑绞胎三足罐,唐,高11cm,口径10.7cm,足径15.8cm
唐,三彩罐 陶质
郏县窑黑釉月白斑双系罐,唐,高17cm,口径9.7cm,足径10.3cm
青釉夹耳盖罐,五代,通高18.6cm,口径7.2cm,足径8.2cm
褐釉模印贴花双耳罐,唐长沙窑,高19.2cm,口径12.6cm,足径14.2cm
邛窑青釉褐彩四系罐,唐,高18.2cm,口径9.8cm,底径9.2cm
越窑青釉刻花联瓣纹(五代)
中国国家博物馆 北宋 龙泉窑青釉莲瓣纹盖罐
首都博物馆磁州窑白地黑花刻划凤纹罐
上海市博物馆 辽 赤峰窑白地黑彩划花牡丹纹罐
元代磁州窑,黑花瓷罐 高 25.5 厘米口径 17.2 厘米底径11.5 厘米
中国国家博物馆 元 磁州窑白地褐彩凤纹罐
中国国家博物馆 元 钧窑月白釉紫斑盖罐
吉州窑白釉刻花梅枝纹盖罐(南宋-元)
钧窑月白釉荷叶盖罐(金-元初)
耀州窑月白釉荷叶盖罐(金)
鬼谷子下山大罐(元末)
元青花云龙纹荷叶盖罐(高安市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 明宣德 青花夔龙纹罐
中国国家博物馆 明 红地黄彩缠枝莲纹罐
中国国家博物馆 明天顺 青花携琴访友图罐
中国国家博物馆 明嘉靖 红地黄彩云龙纹罐
中国国家博物馆 明万历 青花百寿字罐
中国国家博物馆 明永乐 龙泉窑青釉印花卉纹壮罐
青花缠枝花卉纹壮罐(明)
青花松竹梅纹蟋蟀罐、青花云龙纹蟋蟀罐(明)
青花剔枇杷纹鸟食罐(明)
青花鸟食罐(缸)(明)
天字罐:罐的一种式样。口大,短颈,圆肩,腹略收,浅圈足,底部青花楷书“天”字,故名,明代成化景德镇窑创制,为斗彩器,系宫廷用瓷。晚清多,民国时最多。
将军罐:直口,短颈,丰肩,鼓腹下收,平底或浅圈足,因宝珠顶纽盖形似将军头盔,故名。清初景德镇窑流行,多为青花、五彩器。清末民初仿品甚多。
各种清代将军罐
日月罐:直口,短颈,削肩,鼓腹,浅圈足,肩部凸雕对称半圆形装饰,象征日月,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品种以祭红釉、东青釉多见,至道光年间仍有烧造。
黄釉绳纹耳罐(清)
黄釉鼓钉纹罐(清)
清代各种盖罐,现代仿品海量
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用于商业目的请联系作者本人。
程彦林2016年12月12日于北京
关注作者其他文章,请扫以下二维码,关注作者私人公众号,点击查看历史信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