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履生:雕刻之森,森在雕刻



时间:2019/4/3 18:57:52 文章来源:陈履生美术馆 

  日本的箱根以温泉出名,可是,箱根美术馆却是箱根不可忽缺的一段传奇故事,它是著名的MOA美术馆的基础和起源,是这一地区的骄傲。世界上有很多以美术馆、博物馆为骄傲的城市,这些美术馆、博物馆在地区范围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业界有着很广泛的影响。可是,也有一些很好的美术馆和博物馆却在业界名声不大。行走在箱根,雕刻之森美术馆并不在计划之内,过去也没有听说过。可是,一旦进入却是大开眼界,很多的参观者散落在7万平米的区域内,与那些户外雕塑穿插在一起,说明该馆在这一地区很受欢迎的程度。

  收藏对于博物馆很重要,这在雕刻之森美术馆再次得到了证实。与之相比,中国还缺少像样的与雕塑园区结合的美术馆,其问题之一是没有像样的国际著名雕塑家的作品,没有名作;二是雕塑园区或雕塑公园没有像样的景观设计,也没有像样的自然景观,一般都是在道路两侧安放一些雕塑。说到底,国内已有的雕塑园区一般都在市区,而在市区没有自然的山水和风景的支撑,那么,无论景观如何再造,也就是趋同的人工痕迹,没有可以品评的自然和美学。进一步去想,如果有了山水之胜,雕塑如何与自然契合,人们又是否能够长途跋涉而到那里去欣赏?这又是问题。

  开馆于1969年(昭和44年)、由日本富士财团赞助的日本箱根的雕刻之森美术馆,是全日本第一家以雕刻为主轴的室内外互动的美术馆。此前在阿姆斯特丹就有科勒穆勒博物馆是欧洲最大的同类型博物馆,而在日本,现在还有如上野之森美术馆、美原高原美术馆等同类。雕刻之森美术馆占地7万平米,其作为美术馆的内部结构不同一般,都反映了它占有的不同的资源,包括自然、收藏等。目前,它拥有包括毕加索展馆在内的5个展览厅(美术馆)、儿童游乐场、天然喷泉足浴,以及其他各种设施。因为这里有天然温泉,因为在这里参观需要走很多的路,而且是上上下下的坡,累了,以一场在美术馆的足浴,感受自然的美妙,回味艺术的无穷,那一定是很惬意的。遗憾的是,一般的从外地来的参观者,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异域观光客,可能没有那个时间去享受。如果能够在箱根住两天,来享受这份独特,可能对人生都是一种纪念。

  雕刻之森美术馆的收藏具有国际范,有着自罗丹之后的西方和亚洲雕塑发展的完整体系,从罗丹到贾科梅蒂、卡尔米勒斯、米罗、亨利摩尔,从佐藤忠良到杨英风、朱铭(中国台湾),多达400件的作品构成了大师林立之森。而专项收藏加之专馆展出的毕加索作品,有陶器、雕刻、绘画约300件,又是另外一个体系和亮点。显然,美术馆能有这样的收藏是非常震撼的,如果仅有一两件,那就有可能是一般性的雕塑公园。能够称之为“美术馆”,正是在这样的系列收藏中让人们感受到它的不同一般,感受到它是不同一般的美术馆。

  驻车在箱根美术馆的门前,看到的只是一个门脸平平的最初感觉,几乎没有什么特色。正好像人们来到著名的美秀博物馆的门前一样。日本的很多美术馆、博物馆的大门设计都比较内敛,可是,进去之后都是“豁然开朗”的醒目。

  过了检票口,几乎是没有回旋,立马就乘下行的滚梯而到了下面。滚梯的上面又人字形的玻璃屋面,透过玻璃可以看到远处的群山和蓝蓝的天。落地之后,迎面的是一道玄关,上面书有“公益财团法人 雕刻之森艺术文化财团”,标明了主人的身份。该馆于2012年(平成24年)成为公益财团法人,也就是说一切与政府无关。

  玄关左侧的清水泥墙面上有一件意大利雕塑家马塞洛·马斯切里尼(Arcello Mascherini,1906-1983)创作于1963年的女性人体与翼兽合体的青铜作品。这里可以看成是进入美术馆的序厅。其空间是以黑色与清水泥本色的对比,表现出了美术馆亲近自然的特色。转弯就进入到一个不太长的隧道,这很容易联想到贝聿铭设计的美秀博物馆的隧道,只不过这里的隧道口是扁方形的。虽然也有纵深感,也有属于自己的一份视窗,但不是像苏州园林中圆门那样的感觉。

  出了隧道口的开阔远非想象,完全在想象之外。可能每一位第一次来这里的观众都会有这种感觉,完全超于想象,完全没有心理准备。在以蜿蜒的箱根群山为背景,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雕塑掩映其中,原来这才是雕刻之森,这才是雕刻之森美术馆。卡尔·米勒斯(Karl Miles,瑞典-美国人,1875-1955)的《人与天马》(青铜,250cm×336cm×140cm,1949年)高高耸立在空中,它与近前方的初冬还没有放叶的大树的枝干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不同于其它的画面,而且在不同的角度上变换着构图。这是希腊神话中的英雄柏勒罗丰乘天马去消灭怪物基米拉的场面。雕塑所表现的想要飞得更高的天马尽情地伸展着躯体,上面有与其同一方向伸展身体的英雄柏勒罗丰,它们共同组合成了和谐而自由奔放的造型,好像是翱翔在美术馆户外空中的天外来物。米勒斯的雕塑总是占据了世界雕塑空间的高度,它总是那么高高在上而表现出了不同一般的飘逸,它总是那么吸引人们的眼球。

  显然,这里的重要位置安放卡尔·米勒斯的作品还有另外的意义,这就是向这位伟大的瑞典雕塑家致敬。因为,米勒斯在1955年去世后,为了纪念这位著名的雕塑家,瑞典将其1906年所购海湾旁的山坡地而建的别墅和创作室辟为博物馆。这里有着绝佳的地理位置,面向大海,不仅可以瞭望斯德哥尔摩市景,而且在高低错落、花木扶疏的花园中安放了众多的卡尔·米勒斯的代表作,是一处独特的室内外结合的雕塑博物馆,又是雕塑家的纪念馆。米勒斯博物馆以及雕塑公园是斯德哥尔摩的名胜,郭沫若1962年春在第三次游览这里时亲手书写诗作赠送给园方:

  米园三度我曾来

  气韵新奇脱鬼胎

  天马横空骑附翼

  人鱼喷雾石生苔

  花多绮丽依岩放

  地小玲珑逐径开

  游客已归门掩却

  斜阳相伴影徘徊

  由此来看,雕刻之森美术馆的国际视野,更是把自己的专业指向了与之关联的内容,与国际上同类型的室内外结合的美术馆处于同一轨道上,而不仅仅是单一的雕塑或美术馆。

  与《人与天马》相对应的是,前面的地下安放了一尊法国著名雕塑家安托万·布德尔(Antoine Bourdelle,1861–1929)的著名的《弓箭手赫拉克勒斯》,这种高低的呼应关系,构成了雕塑园区入口中的特别的内容。

  加上右侧罗丹的《巴尔扎克》,以其关联的故事更是把雕塑及其大师的创作经历和遭遇展现在人们面前。无疑,以这些名家名作给人以入园的最初的视觉震撼,表明了美术馆的国际视野和收藏实力。这也容易让人们想到上个世纪80年代日本藏家在国际艺术市场上的疯抢。

  无疑,丰富多彩的近现代最重要的雕塑家代表作所展现出的魅力极致,以及这些作品与群山和原野的对话,与游人的交流,都会产生不同于在美术馆室内参观的感觉。

  同样是罗丹的《巴尔扎克》,与在法国巴黎、美国费城的罗丹博物馆,或斯坦福大学博物馆,所见是完全不同的。

  在这里自然的活力与艺术的宏伟,户外的清新与雕塑的凝重,都给每一位参观者或旅游者以深深的震撼和回味的内容。而那些艺术家的创造精神与美术馆设计者的开拓精神交织在一起,又创造了具有日本文化特点的户外艺术。或许这就是这种室内外结合的雕塑美术馆的诱人之处。


  雕刻之森美术馆的馆长在致辞中论及办馆的目的——“在于普及与振兴作为环境艺术的雕刻艺术,为我国的艺术文化事业注入新的活力,从而提供一个能使人们在自然生态中接触雕刻的机会。”所以,他们在富士产经集团的协助下,先后举办了很多国际雕刻征集展,以及各类美术展。而为了充实藏品,作为该馆的姐妹馆“美之原高原美术馆”(长野县)于1981年(昭和56年)开馆;1984年(昭和59年)还开设了毕加索馆。该馆还举办各种儿童美术活动,旨在培养下一代对美术的爱好;同时,还致力于对当代艺术的介绍。

  对于美术馆来说,藏品很重要,特色很重要。雕刻之森美术馆的点点滴滴,都可能触发思考。人们行走其间,每到一处,都会收获属于自己的愉悦和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