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1/20页 共591条
|
|
陈履生:枕上春秋
- 时间:2020/12/14 9:15:29 文章来源:陈履生美术馆
-
竹枕 长47CM,宽11CM,高13CM 竹器博物馆藏黄焕光先生(广西)捐赠
竹枕 竹器博物馆藏
竹枕 竹器博物馆藏
竹枕 竹器博物馆藏
竹枕 竹器博物馆藏
竹枕 竹器博物馆藏
竹枕 竹器博物馆藏
竹枕 竹器博物馆藏
竹枕 竹器博物馆藏
竹枕 竹器博物馆藏
竹枕 竹器博物馆藏
竹枕 竹器博物馆藏
扬中市竹器博物馆
枕是一种自古就有的辅助睡眠的器具。因为枕的介入,人获得了枕上的舒适。然而,这只是稍微垫高了一点头的高度,从原始的方式到专门器具的出现,却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正如同席地而坐到有专门的凳子一样。人们对于自己的舒适度的追求,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表现出了人的生活在本能上的进化和变化。1957年,河南信阳长台关的战国楚墓里出土了一张保存完好的漆木床,床上就有竹枕。显然,在用竹编织的枕出现之前,还有比较原始的现成品的利用这样一个过程。
人类最早用枕头的历史,始于公元前约7000年位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今伊拉克)。基于人的身体结构,平躺着的人在呼吸和血脉流动等方面,都需要把人的中枢神经的头颅垫高一点,这样才能获得顺畅的呼吸和流畅的血脉流动。所以,中国古代人对于枕都非常讲究,不仅是眠不离枕,枕的材质、尺寸、工艺等也表现出了权力的高下和地位的不同以及贫富的差距。皇帝用的枕头以金丝为面,用上等软玉镶框,华贵富丽,称为“玉枕”。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墓中的金缕玉衣的头下就枕一鎏金镶玉铜枕(通长44.1厘米,宽8.1厘米,高17.6厘米),可以说是现存品中的极致。而日常所用以舒适为要,故有钱人家多以丝绸为面料,内置精选棉花,呈方型,称“帛枕”或“方枕”;大家闺秀以刺绣表现女红,幼时就在枕头上锈凤,待嫁时再锈鸳鸯,以楠木为框,称为“楠枕”。当然,也有如《水浒传》第十三回中所说:“那汉子把些破衣裳团做一块作枕头,枕在项下,齁齁的沉睡着了在供桌上。”
满城汉墓出土的金缕玉衣和鎏金镶玉铜枕
满城汉墓出土的金缕玉衣和鎏金镶玉铜枕
汉代“食官监”玉枕
汉代火山刘和墓玉枕
西汉嵌玉鎏金龙头枕
汉代玉枕 徐州博物馆
汉代玉枕
“结发同枕席”是历史上无数才子佳人的爱情佳话,与之相应的是“人去枕留香”的缠绵,“枕”就成了关于爱情的特别的符号。北宋司马光用小圆木作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动,头就会从枕上滑落而惊醒,醒之后继续发奋读书,叫做“警枕”。而欧阳修平生所作文章,“枕上”乃为“三上”之首。枕与读书的关系在古代文人的诗词中多有表现。“得闲书遮眼,觉倦书枕头。”([宋]陈造《谢程帅袁制使》)“平生尚有书魔在,一卷还堪作枕头。”([宋]苏辙《午寝》)“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宋]李清照《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自笑终未是,拨书枕头眠。”([宋]杨万里《读书》)。
李时珍发明了“药枕”,《本草纲目》中有用“苦荞皮、黑豆皮、绿豆皮、决明子……作枕头,至老明目”。不管是文化性,还是功能性,枕在人们生活中都具有特别的意义。由此,成语中有“高枕而卧”“高枕无忧”,源于《战国策·魏策一》:“事秦,则楚韩必不敢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
竹枕 竹器博物馆藏
竹枕 竹器博物馆藏
竹枕 竹器博物馆藏
枕有不同的材质。陶瓷枕头源于隋代,盛于唐代,两宋及金、元时期为高峰期。而最为普遍的是竹枕,因取材便利,工艺可简可繁,而民间工匠更是普遍。竹枕一般为夏季所用,凉爽透气。竹枕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用细竹竿构成基本框架,有不同的结构和款式,通常在枕头的部位铺以竹片。另一种是用篾编成筒状,宽约两尺,中间置以麦秆。
席枕 竹器博物馆藏
竹器博物馆“生活展室”中展出的席枕
竹器博物馆“生活展室”中展出的席枕
竹器博物馆“生活展室”中展出的席枕
黄焕光先生(广西)捐赠竹枕细部欣赏
竹枕的背面
【陈履生博物馆群开放时间】
上午9:00-11:30(11点停止入场)
下午2:00-5:00 (4:30停止入场)
免费参观
周一闭馆
地址:江苏省扬中市新坝镇新治村
电话:0511-88225018
邮箱:clsgm@qq.com
clsgm518@163.com
【视频】陈履生博物馆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