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名家汪观清擅长人物画,画牛只是他艺术的“副产品”,但因他爱画牛、善画牛,被称为“画牛大家”,被同行誉为画坛“牛魔王”。尤其今年牛年,汪观清更为忙碌。这位时常自谦为“老牛”的九旬画家依然牛劲十足!2021年2月5日下午,在市档案馆外滩馆,汪老在亲朋好友的陪同与见证下,完成了“百牛纪念封”的捐赠仪式。“百牛封”共计106件,24年前为迎接香港回归而作。汪老的牛、百位名家的墨宝和深具历史意义的邮戳,为这套纪念封赋予了极高的价值。为何要捐赠这“百牛封”?为何对牛情有独钟呢?近日,本刊记者走进汪老家中,听他娓娓道来——
百牛迎归,
定格珍贵的历史一刻
1997年,丁丑牛年,香港回归,汪观清为纪念这个百年盛事,作了百余枚以牛为主题的纪念封。2021年,汪观清决定将这套具有文献价值的“百牛封”捐赠给上海市档案馆。“今年又是牛年,我想想香港回归24年了,这东西也在我身边放了24年了,也该送出去了。把这些有历史价值的东西赠给档案馆留存,也是我的一份社会责任。”谈及捐赠初衷,汪老云淡风轻。
1997的那个牛年别具意义:告别旧岁,扶正历史。为了纪念这个特殊的历史时刻,汪观清用宣纸特制了“香港1997年6月30日尾日纪念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1997年7月1日首日纪念封”,共计百余枚,分别画上墨牛,一封一牛,百牛百态,墨年淋漓,栩栩如生:卧牛宁静悠远,神与物游;奔牛势不可挡,砥砺奋进;乐牛闲庭信步,恣意轻快;牛犊涉世未深,却一身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
“100多头牛,我一个星期就画好了。千姿百态的牛都在我心里。”汪老回忆道。他坦言,自己45岁才开始画牛。“文革”时期,被下放到黄山练江牧场,那里 “开门见牛”,遍地是奶牛、水牛、黄牛等。细致观察各种牛的身体结构、举止神态后,汪观清便开始拿起笔来画牛。“之前我画人物画,讲究具象,要画得逼真,不能含糊,是做加法,但中国画是做减法,讲究写意,就像古诗词一样。”为了更好地掌握国画的精髓,汪观清向一些前辈请教。其中朱屺瞻传授了他“永”字八法。汪观清将这种书法笔法尝试运用到绘画中,蘸上一笔墨,一鼓作气,一头牛便跃然纸上,枯湿、浓淡、粗细、快慢都蕴含其间,栩栩如生。
信封上画好牛后,汪观清把它们交给了在深圳多年的小女儿汪幼玲,让她带着赴香港购买邮票,加盖邮戳。据汪幼玲回忆,97香港回归是百年不遇的盛事,很多香港人和各地的集邮迷都非常珍视机会,因此买纪念邮票加盖纪念邮戳的人很多,排队的人一眼望不到尾。当时她想了很多办法,请到不少朋友,通宵排队购买邮票。买到后,立即贴在信封上。因为信封是宣纸而且已经画好了牛,她们粘贴时格外小心,然后接着排队、盖邮戳……
一整套程序下来,最后带回上海回到汪观清手中时,每一张信封都完美无瑕——“尾日封”于1997年6月30日贴上“香港”邮票,盖上当天香港邮戳;首日封于7月1日回归当日贴上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纪念邮票,同时贴上铭记这一重要时刻的“香港”和“中国香港”邮票,盖上了定格这一历史时刻的邮戳。
更“牛”的是,在其后十余年,海峡两岸暨香港和旅居海外的百多名画家学者、名人政要在纪念封上一一挥毫落墨,赋诗题辞,留言签名,同记盛事。题签者包括董建华、何厚铧、费孝通、季羡林、巴金、柯灵、程十发、贺友直等社会各界名人。题签围绕香港回归这一中华民族百年盛事,饱含真切的祝福和爱国情谊。一封一牛,一画一书,书画合一,百牛生辉,正可谓:牛年月耀紫荆花,百家翰墨传佳话。
1997丁丑牛年,汪观清挥毫泼墨;2009己丑牛年,汪观清把这些弥足珍贵的纪念封编辑成书、公开出版,著名国学大师冯其庸先生欣然为之题写书名;2021辛丑牛年,汪观清则欣然将全部纪念封捐赠给上海档案馆,并将相关作品面向市民展出,回馈社会。
“牛”转乾坤:
平面牛化身立体牛
“笔墨当随时代”。醉心于创作的同时,汪观清也一直敏锐地把握时代的脉搏。1985年,汪观清在承载着拓荒牛精神的深圳举办了人生中第一个牛画主题展。1997年的牛年,“汪观清牛年画牛”亮相当时刚落成的上海图书馆新馆展厅,同年他还为庆祝香港回归绘制了一百余枚墨牛纪念封。2009年的牛年,“汪观清百家百牛翰墨珍品展”登上金茂大厦。
在今年,除了捐献“百牛纪念封”,汪观清还做了一件“献牛”的乐事:90岁高龄的汪观清第一次将自己平面的牛“转化”成比真牛还大的立体的牛——一尊长达2.4米的大型铜雕牛《金牛迎春》,并受上海申通地铁集团的邀约,亮相人民广场地铁站中心广场,一并呈现的还有汪观清手书的春联“心凝百载承伟业,力聚九牛谱新篇”。对此,汪老神采奕奕地说:“让这大牛的精气神,与南来北往的乘客一道送庚子、迎辛丑。历经了极不平凡的庚子鼠年,新的一年,希望全国人民一起来‘牛’转乾坤吧!”
“黄胄的驴子汪观清的牛”,汪观清笔下的牛在画坛享有盛名是毋庸置疑的,但从画纸上“跃然而出”却是难得一见。此次,汪观清就将这头“牛”由中国传统绘画转为了雕塑,从平面到立体,却依然保留了简洁写意的表现方法,更显生动洒脱。
这头牛的原型源于早年的一幅特别的作品。汪老特意从书柜里拿出来展示给我们看。只见画面中央有一头牛,四肢稳健、浑身肌肉充满力量,一对牛角更是弧线饱满,状若满弓,威武轩昂。牛的周围有很多“孺子牛”“大武有力”等赞美牛的精神的题词。汪老笑着回忆道,有一天一位朋友拿来一张六尺幅的宣纸,请他画一头牛。“其实几头牛好画,一头牛造型上更加难。我画了几张,一直不太满意。直到这一张,我觉得还不错。”汪老边指着画作边乐呵呵地说道,“朋友很高兴,拿去给他的先生王遽常题字。王遽常是著名的哲学史家、历史学家、书法家,他一看这条牛,就说,啊哟,这条牛像我嘛!头颈硬硬的,最困难的时候,我也从来没有低过头。于是王遽常在画上题《击角歌商》,后来他的好多学生也都觉得这头牛跟他们像,先后都写上颂牛诗句,这也让我对牛有进一步的理解。”
汪观清喜爱牛,而在他的家人看来,他一生像牛一样勤恳耕耘,牛确乎是他自己的写照。汪观清次子、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汪大伟说:“父亲不是美术学院科班毕业的画家,全靠自己的天赋灵性和勤劳勤奋走到今日,这一特质在他身上表现得尤为显著。我家兄弟姐妹五个孩子,以前父亲从画插画投稿到接到连环画约稿,靠着一支笔撑起了我们一家大小的生活。生活的压力迫使他勤奋努力但也把他锻炼成构思敏捷、出手快捷的插图高手。父亲有牛的勤奋,也有牛的倔脾气,他要做的事,十头牛也拉不回来。这次父亲决定将具有文献价值的‘百牛纪念封’捐献给上海市档案馆,我们全家人都很支持,因为,我们深深理解父亲心里,始终放不下他这辈人的一份社会责任。”
在汪观清的画中,有和自然抗争、牛劲十足的牛,也有田野间戏水、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牛。“还有一种常常出现在他笔下的,则是有爱犊之情的牛,表现老牛的慈爱之心。我家四代人中,我的奶奶、姑姑,哥哥和我女儿都属牛。父亲画牛,常常笔下寄托的是对家人一份深沉的爱。”汪大伟说道。每周六下午,汪老的儿女子孙们纷纷赶来参加家庭聚会。儿女们会给汪老的创作出谋划策,重孙辈们会骑在他的肩头上,或趴在画桌拿着画笔乱涂乱抹,给牛加个尾巴,加只耳朵,集体创作。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场景犹如汪老画室墙上挂着的《乳犊图》,脉脉温情溢出画面。
在汪老家的画室里,还摆放着几头“迷你”版的雕塑牛,造型各异。这次为了让牛从纸面上“站”起来,他做了五六头,不仅放入了他对牛的精神的理解,也融入了他对父母、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我的母亲属牛,性格也像牛,忍辱负重,非常勤劳,80多岁时,仍然自己下地种菜。母亲还乐于助人,时常帮助邻里相亲。在我们徽州文化里,常常一个村子都是一个姓,讲究落叶归根,十头牛出去九头牛都要回头的。我的祖父、我的父亲,都曾离开家乡在外做事业,之后都回到了家乡。我呢,没回去,所以就让这头铜雕牛代替我回报家乡吧。你看这头牛是个回首的造型,也有这层意思在里面。”汪老饱含感情地说。这件铜雕在上海的展出结束后,将捐赠给汪观清家乡安徽歙县,永久伫立在汪观清新安艺术馆前的广场上。
汪观清此次创作的铜雕《金牛迎春》,是一头遒劲的牛,造型强化了头颈的线条,他说:“这是一头硬头颈的牛,遇到任何事情都不会低头,我也愿这强劲的‘牛气’,给故乡的人民和城市带来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