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名家之后谈京剧改革
- 时间:2004/12/12 10:11:33
贴近观众 演活人物 创新旋律
在第四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上,梅葆玖、周少麟、言兴朋、李宝春等菊坛名家之后在与记者聊天时,都从不同角度谈起了各自对京剧改革与创新的看法,颇有见地,耐人寻味。
梅葆玖:父亲心中装着观众
年逾古稀的葆玖说:“我们经常听人发问:今天排演的一些剧目为什么就没有我们的前辈排演的新戏那么富有生命力?我说,京剧是演员的艺术,而不是笔墨艺术,也不是装饰艺术,只有按京剧的艺术规律,像我们的前辈那样,在表演上推陈出新,在唱做上下功夫,才能常演常新,百看不厌。京剧改革,必须心中装着观众。在父亲梅兰芳的心里,第一是观众,是不了解京剧的观众;第二是观众,是心甘情愿来买票的观众;第三还是观众,是看了还想看的所谓回头客的观众。我们的精力、财力要用在演员的表演上,而不要看低了观众的审美水平,过多地在外包装上花钱费力,这不仅给国家造成浪费,还破坏了京剧在观众中的影响力,使之久振不兴。”
周少麟:演员就要演活人物
周少麟认为,演员的崇高任务就是把“戏”演出来,把人物演活。学习麒派,首先要学会提炼生活和分析剧情,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如果你学了许多麒派特征,却没塑好人物,没把戏演出来,那就不是麒派的真精神。他说,家父从没说过自己创造的是麒派,所谓麒派是后人封的。一些权威把周信芳捧成了神,要求模仿得惟妙惟肖,往往毛病就出在这里。现在的一些学麒者,专去模仿家父的沙哑,甚至蹬台板拍大腿洒狗血。少麟老师批评这是误入歧途,东施效颦。他指出,流派创始者都带有本人的条件特征,没有必要去生搬死学。家父的那些表演技艺,实际上不过是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工具,这些技艺只有在它确切地表达了人物思想感情的时候,才能在观众的感情上起作用,否则就是取貌遗神。
言兴朋:京剧旋律必须改变
作为硕果仅存的言派传人,言兴朋已有4年未在申城登台。他认为,今天的生活内容在变,所以京剧的旋律也必须随之改变。在美国学声乐的他感触颇多,他说过去演员学戏仅靠口传心授,那是历史的局限,这使不少人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老戏一代代重复,都被套路给框住了。现在京剧板式很少,也很单调,很少有四分之三拍的。现在的交响京剧又有点像拼凑起来的自行车。所以,他希望京剧演员学会借鉴,学会外国科学的声、耳、音的训练,去主动了解世界各个门类的艺术。只有这样,才能扬长避短。他说他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三高”的音乐可以在全世界传播,包括意大利民谣,意大利语也不是谁一听就能懂的,但却能传播到全世界。他说:“如能找到答案,那对京剧的发展太有帮助了。”
李宝春:离现代生活近一点
此次率台北新剧团来沪的李宝春,是著名表演艺术家李少春之子。近年来,他演的戏新编剧和传统戏各占一半,不过他把自己演的老戏都称为“新老戏”,每个老戏他都会进行一些改动,使之与现在的观众更加贴近。他强调京剧应该离现代生活近一点,特别是新编节目,应该用传统戏曲的手法来表现一个让现代观众能够接受的故事。在台北,他把说唱乐、魔术、迈克·杰克逊的舞蹈都搬上了京剧舞台,受到了青年观众的喜爱。这次的《巴山秀才》,他在整体编排上尽量发挥京剧的风格特长,同时又大胆拿去了水袖、玉带等装束,在音乐舞蹈上也做了新尝试,使表演更多了点生活化的东西。他认为,先要继承传统然后才能发扬光大,只有对传统有了足够多的了解,才能明白哪些是好的,是应该继承的。(解放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