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履生:革命历史绘画中的巾帼(1)



时间:2022/3/2 9:00:37 文章来源:陈履生美术馆 

本文为《巾帼:新中国绘画中的女性形象》(全文约54000字)的第二部分“革命历史中的巾帼”之一。(总三)


王盛烈《八女投江》,1957年

  在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的历史中,女领袖、女英烈、女劳模等为了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中,有刘胡兰、向警予、戎冠秀、江竹筠、李林、杨开慧、陈铁军、明德英、贺英、赵一曼,还有八女投江集体,她们和其他英雄烈士的可歌可泣的事迹镌刻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是后世不断缅怀和学习的榜样。因此,新中国美术创作中的对于革命历史中的巾帼英雄的表现,就成为整个表现革命历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有许多影响了几代人的作品。出现在绘画作品中的英烈有向警予、杨开慧、赵一曼、刘胡兰、江竹筠(江姐)以及革命悲歌中的“八女投江”等,都是画笔所向的重要题材,其中以王盛烈的中国画《八女投江》和冯法祀的油画《刘胡兰就义》最具代表,是新中国美术史上经典。当然,绘画作品中更多表现的是无名巾帼,反映的是不同时期对于革命事业所做出的贡献。

  虽然,中国历史上不乏女英雄、女豪杰,如替父从军的花木兰和杨门女将等,也有许多贞洁、烈女,可是,在绘画上的表现,因为女性的社会地位而不能入祖庙,不能进厅堂,所以,绘画上的表现就成为历史的空缺。相形之下,那些祖庙和厅堂中的男性英雄豪杰则代代相传。新中国不仅改变了过去的历史,也改变和提升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因此,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中,巾帼英雄家喻户晓,她们的事迹和形象也是妇孺皆知,所以,用绘画为女英烈造像就成为新中国美术创作的一个重点。

  鲁迅美术学院教授王盛烈(1923年-2003年)1957年创作的中国画《八女投江》,表现了抗日联军中的8位女战士在战斗中为了不被敌人活捉而集体投江的真实故事。王盛烈在1989年的版本的题跋中表达了“以志怀思”——“八女投江这是发生在东北牡丹江边一个真实故事。八个平民女性,不甘于做奴隶,参加到救国队伍——东北抗口联军。一九三八年秋,在转战途中被敌人围困在乌斯河畔,他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最后投入江中,以身殉国,为中华民族谱写了一首壮烈的歌。她们是冷云、杨贵珍、胡秀芝、安顺福、郭桂琴、黄桂清、李凤善、王惠民。愿她们永垂不朽。”。

  1959年,王盛烈在《美术》第6期上发表了《创作“八女投江”的体会》,其中说:“大约在一九四九年初,我幸运地听到东北抗日联军领导人之一冯仲云同志有关抗联斗争的报告。他谈到‘抗联’由成长到壮大,组织群众,扩大抗日力量打击日本帝国主义者的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中,就有‘八女投江’这个悲壮的故事。”这对于生长在东北,七八岁时经历过“九·一八”的王盛烈来说,在参观东北烈士纪念馆时的“肃然起敬”,可想而知。所以,他面对八女投江的英雄事迹,精心构思构图,尤其是着重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他认为:“作品中的人物,在同一种世界观支配下。面对着共同的命运,随着出身、经历、教养、年龄、身份的不同,人们的内心反映必然是错综复杂的。真实地合乎情理地塑造出具有个性的典型形象,是决定一个作品成败的关键。在八女投江里,作为中心人物的冷云的形象,有着关乎全局的重要分量。要集中地描绘对敌人的无比仇恨,要塑造出一个革命者的坚定、勇敢和信心,要表现出大难当前的自我牺牲精神,要表现生与死、现实与未来在心理上的复杂的反映,又要体现出一个领导者在极端危急的时刻所应该具有的沉着果断的风度。人物的心理、面貌和命运,很大程度上应该借助她的形象——动作和表情甚至是位置而起决定性作用。因之我把她处理在较高的位置上,抬着重伤的战友,昂然怒视敌人,天空中的阴云衬出她的久经风雨的白晰清瘦的面容。”“除冷云外,其余人物虽有名字,但已找不到有关她们身世的脊料。在没有具体资料的情况下,我设想她们有的是工人,更多的是东北农村少女,有的是斗争锻辣较多,有的是十五六岁的小游击队员。其中也有朝鲜人。中朝人民唇齿相关并肩战斗,结成血肉的关系,构成抗联的特点之一。”

  《八女投江》如同一座群像的纪念碑,矗立在人们的心中。作为上个世纪50年代革命历史画创作的代表之一,它不仅直面了革命历史画创作的诸多问题,而且非常好的处理了题材与表现的关系,而在人物的组合、动态的呈现以及形象的塑造方面,庄严而生动。同时,还在改造国画的时代使命中提交了一份成功的答卷——这就是传统的中国水墨画同样可以表现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同样能够表现出那种悲壮的情怀。这是时代的突破,也是时代的造就。


全山石《八女投江》1989年

  在王盛烈的《八女投江》面世几年之后,浙江美院(今中国美院)教授全山石(1930年-)受黑龙江省博物馆之邀而创作油画《八女投江》,为此,他同样去黑龙江收集素材。为了了解其中的一位朝鲜族战士,全山石一直走到延边的一农村去体验朝鲜族的生活;他甚至在去牡丹江做实地考察时亲身体验被洪水吞没的惊心动魄。这幅渗透了作者心血的作品历时两年多终于完成,却毁于60年代中期之后。1989年作者重新创作,将个人的历史知识、丰富的想象力和对艺术语言的驾驭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幅真实、壮烈而令人震撼的画面。与王盛烈的国画版不同的是,全山石的油画版在人物造型和形象刻画之外,加重了对环境氛围的表现。浓烟翻滚的血红的天空,浊浪拍石的滔滔江水,与大义凛然地迈向江心的8位女英雄形成三条水平线,使构图稳定结实而有整体感。作者含蓄地使用了象征语言,大面积的红色背景和咄咄逼人的乌云,象征着敌人的三光政策,同时也渲染了这场战斗的惨烈气氛。画面在色彩的冷暖对比和处理手法的虚实明暗上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人物和场景的安排上富有节奏和韵律感。作品所表现的虽是悲剧的主题,在画家的笔下却显得无比的壮美,沉重悲壮而又扣人心扉,深沉地表现了巾帼英雄坚强不屈、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是一曲表现女性题材的英雄主义悲歌。

  不管是表现革命历史,还是表现巾帼英雄,用传统的中国水墨画和来自西方的油画分别来面对同样的题材,在新中国美术史上并不多见。而由女性构成的“八女投江”题材具有它在表现女性方面的特殊性,相形之下,与之相关的詹建俊的油画“狼牙山五壮士”,其后就没有中国画作品的出现。

作者与全山石先生于2021年6月在宁波美术馆

附注:

  1、王盛烈的国画《八女投江》有多个版本,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三种。其一是1957年为“建军三十周年纪念美术展览会”而作,现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其二作于1958年,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曾参加了在莫斯科举行的第一届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其三现藏于中国美术馆,1990年作。

  2、全山石的油画《八女投江》现存2幅,一为上海龙美术馆收藏,一为浙江宁波美术馆收藏。

(未完待读,敬请关注)

The End

【陈履生博物馆群开放时间】

上午9:00-11:30(11:00停止入场)

下午2:00-5:00 (4:30停止入场)

免费参观

周一闭馆

地址:江苏省扬中市新坝镇新治路199号

电话:0511-88225018

邮箱:clsgm@qq.com        clsgm51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