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艺术品拍卖信息> 正文

北京保利:浅析《御花园赏玩图》 卷

时间:2014/10/22 21:49:39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任星

《御花园赏玩图》 卷

  《御花园赏玩图》,纵36.7 厘米,横690 厘米,设色绢本绘就,《三秋阁书画录》著录,明宫廷画家绘,卷前另幅洒金笺篆书「御花园赏玩图」,后跋共计37 行:「御花园赏玩图:朱甍雕梁,厌繁华之富丽;茶烟湿润,清五腑之精神。栏槛深藏,数对狸奴黄白黑;丽园香气,几枝花蕊间青红。金水河中,金线柳藏金色鲤;玉阑干内,玉楼人醉玉楼春。喓喓草虫,玛瑙琼瑶盆内;双双蟋蟀,珊瑚碧玉盘中。

  皓月当空,一曲高山流水;香烟散处,数声遏住行云。锦袋织金,五色飞禽寻斗;罗圈采画,一双俊鸟争飡。棋分路数,在人用尽心机;局下输赢,彼此各施智辨。投枚得意,挽回天上春风;奕胜心闲,便见眼前和气。矾笼金锁,玉衣鹦鹉能言;玉砌瑶阶,丹顶仙禽解舞。十洲增富贵繁华,蓬岛添人间仙景。系之赞曰:瀛洲佳趣非等闲,琼楼玉府相通连。雀舌茶烹味上品,顿清肺腑能延年。丽园花卉竞争春,牡丹焯灼红精神。朱栏狸奴毳黄白,米西答耳皆奇真,盆列琼瑶最精致,促织喓喓作争势。调琴一曲鬼神惊,月朗风轻自清异。锦袋高擎应时鸟,彩画罗圈斗声巧。风光宜趁值初秋,夏日炎炎分昼晓。奕棋可以逸心神,顿消多虑全天真。烂柯不觉几经世,王乔非是尘寰人。金锁矾笼重鹦鹉,远方珍贡忘劳苦。梯山航海尽来朝,万国衣冠纳茅土。」款署:成化二十一年(1485 年)仲冬吉日。一印:御园赏玩之宝。其主人公白面长须,与宪宗传世小像颇似,关冕钧《三秋阁书画录》著录载:「按此卷旧题元太祖像以其胡冠也。今依南薰殿帝王像定为宪宗,冕钧识」。

  展开画卷,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红漆大门与黄色琉璃瓦,朱红色的围墙环抱於宫殿之外,白色台基铺路,园内植两株高大的古松,松前绘灵璧石,此石置於汉白玉台座上,通体孔洞疏落,芭蕉桩景。主殿高高在上,堂前卷帘下绘宪宗,头戴黑色毡笠便帽,身着黄色绣金袍裙,脚着白色复底靴,坐於胡床之上,一手拄膝,一手呈托盘状,上身微微前探,似为这扑鼻而来的茶香所陶醉。右立侍臣二人,头戴纱帽,身着蓝、青色袍裙,脚着白靴,呈拱手状,以示对帝王的尊敬。台阶下二人献壶及杯立於堂下,四侍臣立於石台右侧。侍臣腰间都系有管事牌繐或为御茶房侍臣,执其皇帝饮茶事宜。

  一、(雀舌茶烹味上品,顿清肺腑能延年)明宫廷【饮茶】制度:饮茶在明代已被视为皇室与贵族的生活习惯,文人在茶中寻找生活的情趣,市民在茶中得到生活的乐趣,皇室贵族在茶中得到生活的完整和待客的完整。明代的皇帝把喝茶当作一种最普通不过的饮食习惯,伴随着皇室每天生活的始终。明代管理宫廷生活的机构称为「内府」。内府下设二十四衙门,分为十二监、四司、八局。皇帝所喝的茶及其他食料由二十四衙门之外的专门机构「御茶房」管理。据四库全书中,吕毖撰《明宫史》(实乃明太监刘若愚撰)卷二《内府职掌·尚膳监》记载:「凡遇大典礼、圣驾升大座,则司礼监催督光禄寺备办茶饭,钟鼓司承应九奏之乐,有所谓凤烹龙者,凤乃雄雉,龙乃宰白马代之耳。」茶饭相连,饭前饭後喝茶,喝茶成为与吃饭一样平常。由此可知,明代皇帝的生活中是和茶相随的,每日的出朝、经筵日讲等都会品茶清肺腑,《御花园赏玩图》卷跋中所言:「雀舌茶」即为「白毛尖」据史料记载,明代列为上贡之佳品,深受明代宫廷所好,崇祯皇帝所喜爱,曾赐名「鱼钩茶」,盛产於贵州南部匀市。

  第二段进入另一个庭院,作者巧妙的以山子摆件分隔。宪宗头戴毡笠,身着酱紫衣龙纹袍裙,双手拄膝,坐於四角亭中,亭脊绘鸱尾,(鸱尾:又名螭吻、鸱吻,一般被认为是龙的第九子。喜欢东张西望,经常被安排在建筑物的屋脊上,做张口吞脊状,并有一剑以固定之),梁柱檩枋绘有皇家专用的纹饰(故宫建筑上多常见),正全神倾注台阶下顽皮活泼的猫儿,喜动於眉宇之间,流露出一种对猫的喜爱之情。右边一童子侍立,脚下蒲坐席。(席:「古人将席分为坐席与卧席,西汉初,帝王所用的席子,大概是夏以竹篾,冬以皮革,春秋以水草与布绸,如《汉书》说文帝莞蒲为席,莞、蒲,就是可以用来编织席子的水生植物。」)亭下二童子立於右侧,一童子抱狸,二狸踞於地,又四狸在朱笼中,侍臣七人分立於亭之东西,呈拱手状,腰间都配有管事牌繐,应为猫儿房侍臣,执其皇帝养猫事宜。

  二、(朱栏狸奴毳黄白,米西答耳皆奇真)明宫廷【养猫】制度:明代宦官机构名目繁多,数不胜数,光叫「房」的就达几十个,「御药房、弓箭房、御茶房、猫儿房、鹰房、豹房、百鸟房等等,其中「猫儿房」则是宦官豢养「宫猫」的管理机构。太监刘若愚在《酌中志·内府衙门职掌》中记载:「猫儿房,近侍三四人,专饲御前有名分之猫,凡圣心所锺爱者,亦加升管事职衔。」它的职责不仅是管理好大量的「宫猫」,还要在众多的「宫猫」中选拔佼佼者,觐献给皇帝。皇帝喜欢的自己留下,其他则赏赐於皇亲国戚。这些「宫猫」和人一样,分三六九等,公的叫「某小厮」,母的叫「某丫头」,混得好的,得个名分-- 即得到皇帝和後妃们特别宠爱的,无论生前还是死後,该赐名的赐名,该封号的封号。如果「宫猫」得到皇帝的恩宠,那就了不得了,生有风光,死有哀荣。

  嘉靖初年,有一只「宫猫」通体毛色淡青、双眉洁白,性情温驯,不乱喊滥叫,不狂咬疯噬,尤其善解人意。经猫儿房推荐,这只叫「霜眉」的「宫猫」得到嘉靖皇帝的喜爱,它日夜伴随皇帝左右。时间稍长,「霜眉」就熟识了皇帝的日常习性。皇帝起身或外出,它必在前当向导;皇帝就寝入睡,它不离左右。如果它遇到饥渴或大小便,也一定要等到主人醒来方才离去,因此,皇帝愈加溺爱,并封它为「虬龙」。「虬龙」死後,嘉靖皇帝伤心不已,下令葬於万岁山北侧,命为「虬龙冢」,并立碑祭祀。另外,供养这些「宫猫」,耗资巨大。仅以乾明门豢养的12 只猫(非宫内)为例,每年消费猪肉1700 多斤,肝365 副。何况「宫猫」繁多,其享受、花费更巨。明代猫儿房和「宫猫」的繁盛,折射出一个时代的风貌。

  第三段,绘宪宗头戴黑色毡笠便帽,身着黄色绣金袍裙,昂然挺立信步於鱼塘间,一手自然垂下,一手托放於腰带前,二童子下俯於鱼塘白玉勾栏下,一侍臣执弓立於宪宗身後,四侍臣拱手立於左右,水中游鱼往来穿梭於荷叶间。宪宗左侧绘青花龙纹瓷凳,凳旁绘绿地黄彩花盆,上置湖石山子,牡丹珍草穿插其间。山子後植盆景三株。其中一株松树植於绿地黄彩龙纹花盆内,从花盆,勾阑,以及人物服饰、礼仪上,可见宫廷等级制度之森严和考究。

  三、(丽园花卉竞争春,牡丹焯灼红精神)明宫廷【赏花赏鱼】定制:明宫廷赏花赏鱼定制续成了宋代宫廷理制。後苑赏花、钓鱼、宴饮、赋诗活动始於宋太宗朝至真宗咸平三年则成为定制。据史料载:「太宗太平兴国九年三月十五日,诏宰相近臣赏花於後园。帝曰,春气暄和,万物畅茂,四方无事,朕以天下之乐为乐,宜令侍从词臣各赋诗,帝习射於水心亭。咸平三年二月二十九日,赏花,宴於後苑,帝作中春赏花钓鱼七言诗,儒臣皆赋,遂射於水殿,尽欢而罢。自是遂为定制。」称之为「赏花钓鱼宴」。

  而赏花、钓鱼、宴饮、赋诗,最初并非同时进行。比如赏花,最初是与习射一起进行。如《宋史》卷三载:(开宝)六年(973)……夏四月丁亥,召开封尹光义,天平军节度使石守信等赏花、习射於苑中。每到暮春时节牡丹花开放之时,皇帝必率群臣於後苑赏花、钓鱼、宴饮、赋诗。所绘卷中明宪宗身後绘宦官捧弓箭即符合礼制。

  第四段,古树参天,前有朱漆大屏风,屏风中部嵌画,站牙用宝瓶式,底座用卷云抱珠,周边有描金。抱珠似是扁平状,为典型的明代屏风样式。屏风前宪宗踞於席上,身着衣饰与二段同,正在聚精会神的斗蛐蛐,身体前倾,一手伏案,一手悬空,面露喜色。一童子侍於侧,侍臣一人拱立,一人献盆,又一人举盆跪於地。二童子各举一盆趋而行东,一方案列盆十五,一侍臣拱立其前,又二侍臣立於西。

  宪宗所伏案为朱漆刀牙板平头案,桌边描金。屏风侧边为一张纯朱漆牙板平头案,两张牙板略有不同。(案面平直的条案名曰:「平头案」。明式家具中平头案的式样较多,也都讲究,其特征就是案面平直,两端无饰。平头案的式样也是丰富多彩的。在卯榫结构、装饰,以及局部处理上,可说千变万化、千姿百态。)

  四、(锦袋高擎应时鸟,彩画罗圈斗声巧)明代【斗蛐蛐】:据史料载,明宣宗、明宪宗痴迷斗蟋蟀。蛐蛐儿学名称蟋蟀、鸣蛩、促织。京城出现斗蛐蛐儿则是在明代开始风行。明代刘侗、于奕正所着的《帝京景物略》中记载,京城,上至王公贵戚,下至平民百姓,都对养蛐蛐、斗蟋蟀有浓厚的兴趣。明朝万曆年间的《万曆野获编》中则记载了当朝天子对斗蛐蛐儿的喜爱程度:我朝宣宗最娴此戏,曾密诏苏州知府进千个。一时语云「促织瞿瞿叫,宣德皇帝要。」刘若愚在《明宫史》中对京城人的斗蛐蛐儿有更加明细的记载:「善斗者一枚可值十馀两不等,有名色,以赌博求胜也。秉笔唐太监之征、郑太监之惠,最识促织,好蓄斗以为乐。」京城的百姓几乎人人皆有此好:「京师人至七八月家家皆养促织……瓦盆泥罐,遍市井皆是。不论老幼男女,皆引斗以为乐。」

  第五段,宪宗端坐於黄帐中抚琴,头戴毡笠,身着黄色绣金龙袍裙,琴桌旁放一朱红描金木几,上置铜制香炉,脚下绘绿地描金「万字纹」图样或为「毡毯」,「毡毯」为少数民族工艺品,(明·沈德符 《野获编·外国·西域记》载:「地铺毡毯,无君臣上下,男女相聚皆席地趺坐。」)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部落前,蒙古族擀毡制毯工艺就有很大发展,元代绘画(《元人秋猎图卷》) 及元人游牧生活中多见「毡毯」,此卷「毡毯」的出现或体现了明人对元人生活习俗的延续性。另,宪宗所弹之古琴,琴身髹黑漆,琴面两侧浑圆,当中较平,呈扁弧形。从古琴样式上看与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北宋名琴「混沌材」伶官式样如出一辙。是幅又绘四侍臣左右侍立,呈拱手状,两棵古树被红色栅栏围护,白玉勾栏环绕其中。宪宗所弹琴桌,红漆地,桌面长方形,下承束腰,壶门式牙,直腿。桌面描金。(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中介绍明代一种琴桌样式:「在琴桌靠近抹头处,面心开长方孔,以便容纳琴首及琴轸等。或用较宽的桌子,两端各开一孔,双琴并陈,两人斜对而坐,可以对弹。」这种桌子琴首可平方在桌面,稳固古琴,且书中图样也与卷中琴桌相似)。

  五、(调琴一曲鬼神惊,月朗风轻自清异)明代【古琴】发展:明代嗜琴成癖的皇帝很多,明宪宗(朱见深)能琴名冠一时,传世明琴中见有「广运之宝」印鉴的各式成化御制琴。明思宗(崇祯)也喜好鼓琴,能弹30 馀首古曲,兴致所至,「鼓琴多至丙夜不辄休」。明代擅琴的太监也很多,著名的如明中叶的戴义、黄献、胡喜諌等。明代藩王造琴、刻谱之多,堪称空前。尤其是宁王、衡王、益王、潞王,皆好琴,故而官宦及民间弹琴之风盛行一时。作为明代琴乐发达的标志,私人集资刊印琴谱的蔚然成风。不少文人士大夫提倡琴学,将古代传承下来的琴曲,以及民间尚在流传的曲目,编纂成谱集,并对其表现内容给予研究和阐释。从15 世纪初到19 世纪末的500 年间,先後刊印的琴曲谱集达数百种之多,留传至今的尚有150 馀种。这不仅使许多古曲得以保存,并且也促进了不同琴派、师承之间的琴艺交流。

  第六段,明宪宗身着黄色绣金龙袍裙,坐於朱漆描金大屏风前,桌面放描金纹漆盘,盘中二鹌鹑争斗,一侍从把二鹑立於东,或是备用的鹌鹑。一侍从执笼立於右,拱立者二人,一童子立案侧,一侍从方进二笼,立架上悬九笼,一笼弃於地,鹑方飞一童子追之。宫殿的门窗髹朱漆,上部绘十字格饰纹,中间腰板饰「炮仗桶」,门下部饰如意纹,铜鎏金五金件。整个宫殿以朱砂红为主色调,明代只允许皇帝及皇族使用朱砂红,宫殿外绘朱漆描金的架子,上面挂的鹌鹑笼,架子做工精细,通体朱漆,连接部位有描金,底部造型是卷云抱珠式,整体简洁大方,富贵逼人。鹌鹑笼,用细藤条编一个没有上盖的笼子,里面衬以柔软的布料。外面刷上桐油。上盖部位接一深色的布桶,长半尺许,顶部穿一细绳扎紧,将鹌鹑放於其中。

  六、(锦袋高擎应时鸟,彩画罗圈斗声巧)【斗鹌鹑】:《诗经》中有过「鹑之奔奔」,「不狩不猎,胡瞻尔筵有悬鹑兮!」的诗句,战国时代,「鹑」被列为六禽之一,是筵席上的珍肴。然而鹌鹑的早期驯养目的不是为了食用,而是为了赛斗,赛鸣。斗鹌鹑源於唐玄宗时代,西凉入进献鹌鹑,能随金鼓节奏争斗,宫中多饲养鹌鹑取乐。原是民间游戏,後成为官宦富豪、纨绔子弟消闲取乐和赌博的活动。到了明代,已逐步发现其药用价值。清朝康熙年间贡生陈面麟著有《鹌鹑谱》,书中对44 个鹌鹑优良品种的特征、特性分别作了叙述。对饲养各法如养法、洗法、饲法、斗法、调法、笼法、杀法以及37 种宜忌等均有详细记载。斗鹌鹑一般发生在秋末端冬初,即称「冬兴」。斗时,先贴标头分筹码,然後捉对相斗,每斗一次称一圈,故又称「鹌鹑圈」。明代喜好斗鹌鹑的帝王中要属朱见深、朱瞻基为最,而此段与故宫博物院藏《朱瞻基斗鹌鹑画轴》颇似,皆能让我们从中有所感受,明代帝王宫廷生活的面貌。

  第七段,明宪宗身着黄色绣金龙袍裙踞於席上,面南坐於多扇屏风之下,侧踞一人,棋桌前对奕又一人踞席上,西面二童子拱手立於东,二侍者执酒食在其後,又二人拱手立於西。宪宗坐其屏风为多扇屏风,此屏风以3 扇组合,上部装浮雕二龙戏珠屏帽。两侧座墩呈须弥座式,屏芯嵌绘「海水云龙纹」样式,左嵌「海上明日纹」样式,象征着真龙天子主宰江山社稷之意,两面为朱红色漆地,周边描金。(明代的屏风分为座屏风和曲屏风两种。座屏风又分多扇和独扇。多扇座屏风分三、五、七、九扇不等,每扇用活榫链接,屏风下的插销在「八」「一」不等形底座上,屏风上有屏帽连接。底座用两条纵向木墩,正中立柱,两柱间用两道横梁连接。正中镶馀腮板或绦环板,下部装披水牙。两立柱前後有站牙抵夹。两立柱里口挖槽,将屏框对准凹槽,插下去落在横梁上,屏框便与屏座连为一体。)四面设白玉勾栏,台阶,在古代,台阶每层的高度和宽度是有定制的,建筑台阶的高低,是随着基座的高低而变化的,基座越高,台阶越多,主人的身份越高,台阶的层数就越多。中间的一处叫「陛石」上面刻着「二龙戏珠」图案,精雕细琢,使得龙纹惟妙惟肖。

  七、(奕棋可以逸心神,顿消多虑全天真)【下棋】:自古以来,善弈者多长寿。东汉史学家班固指出,下棋能使人「修身养性」、「乐以忘忧」,是高寿者的长生之术。宋代棋圣刘仲甫,明代棋坛之宗过百龄。明代的帝王大都喜好围棋,如朱元璋曾与刘基弈棋并作联。朱元璋出以「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刘基对以「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会」,对得十分工整。棋如人生,只有阅尽人间事的人,眼界更宽,而棋的境界也就更加高远了。棋盘上风云变幻,高深莫测。比智力、比体力、比毅力、比意志气度的弈棋活动,堪称一门艺术。元代大儒虞集曾眼里的围棋:「有天地方圆之象,有阴阳动静之理,有星辰分布之序,有风雷变化之机,有春秋生杀之权,有山河表里之势,世道之升降,人事之盛衰,莫不寓是。」

  八、第八段,宪宗头戴毡笠,身着紫衣龙纹袍裙坐於亭下,堂後绘独扇座屏风,朱红色漆地,周边描金,屏芯嵌「苍松云山」图样,两侧座墩呈须弥座式,左右悬黄、白色鹦鹉於鎏金站架上,各一、二童子侍於侧,一侍位跪献赤鹦鹉,二侍者左右持朱红鸟笼,立於堂下,亭右侧绘古松,状若龙爪,奇枝倒挂,屈节以恭,松下石桌上摆放有红、蓝釉、仿哥窑花盆,内栽奇石珍草。

  (金锁矾笼重鹦鹉,远方珍贡忘劳苦)明宫廷养鸟制度:百鸟房位於紫禁城西北,皇家动物园紫光阁旁,是明代宫廷豢养珍禽异鸟禽的机构,如孔雀、金钱鸡、五色鹦鹉、白鹤、文雉等等,各有职秩,各有品科。据沈德符《万曆野获编》载:「大内自畜虎豹诸异兽外,又有百鸟房,则海外珍禽,靡所不备,真足洞心骇目。」

图一《御花园赏玩图》局部 图二《元宵行乐图》钩摹局部本,原图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图三 飞鱼服 山西省博物馆藏

  一、毡笠:帽形尖圆而有帽顶,卷帽檐前高後低,帽顶有顶珠,系沿袭元代帽式而演变之。按《大明令》载:「职官一品至四品,帽顶帽珠系腰通用金、玉、珠宝妆饰」,则明代的帽顶上用珠玉等宝物之饰早已有定制。(见图一、图二)

  二、上衣与下裳相连的束腰袍裙:上衣为右衽窄袖,腰间束敛作襞积(褶裥),下裳散折。山东邹县九龙山明朝鲁王墓曾出土用织金缎织成料制作的四爪蟒袍,上衣为交领式,在两肩及胸背部位设柿蒂形装饰区,内饰行蟒四条,袖为窄袖,腰间有片金横道线纹装饰,腰身收敛,其下打竖向细裥,使下裳成为裙状。此种形式明朝称为曳撒。是君臣外出乘马时所穿的袍式。(见图一、图二)

  三、飞鱼服是次於蟒衣的一种荣重的服饰。至正德间如武弁自参以下,都得飞鱼服。嘉靖、隆庆间,这种服饰也颁及六部大臣及出镇视大帅等,有赏赐而服者。按《山海经·海外西经》载:「龙鱼陵居在其北,状如狸(或曰龙鱼似狸一角。狸作鲤)」。因为能飞,所以一名飞鱼,头如龙,鱼身一能作二角。图三所作形状亦作二角而比龙则较短,身有鬐,无吐珠及火焰等,当是飞鱼纹样,服饰为衣分上下二截相连,下有分幅,二旁有襞积。图一、图二中宪宗所穿束腰袍裙衣式与飞鱼服衣式同,惟有不同的是在织龙纹上,其纹样织绣在肩、背、胸前後,下裾膝下作横襕,织二龙相向纹。(见图三式样)。

  四、舄(xì):履也,是按古礼在举行祭礼所穿的鞋底装有木底的复底靴,颜色皇帝有白、黑、赤三种,赤舄为上。皇後有赤、青、元三种,以元色为上。赤是盛阳之色,表阳阴之义,元是正阴之色,表幽阴之义。故皇帝在最隆重的祭礼穿赤舄,皇後则穿元舄。卷中宪宗即穿白舄。

《御花园赏玩图》局部

《御花园赏玩图》局部 《元宵行乐图》钩摹局部本,原图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乌纱帽:是用乌纱制作的圆顶官帽,东晋宫官已戴之。隋朝帝王贵臣多穿黄色纹绫袍、乌纱帽、九环带、乌皮靴。後渐行於民间。唐代风行折上巾,乌纱帽渐废。明朝采晚唐、明代幞头形式制,前低後高,二旁各插一翅,通体皆圆。帽内另用网巾以束发,乌纱帽为百官公服。贴里:《明宫史》载:「贴里,其制如外廷之旋折,司礼监掌印、秉笔随堂、干清宫管事牌子各执事、近侍都许穿红贴里、缀本等补,以便侍从御前、凡二十四衙门、山陵等处,宫长随、内使小火者,具得穿青贴里,不缀补」。贴里於膝下加膝襕。这种贴里的款式也是袍裙式样,但腰部不加横线纹装饰。自魏忠贤当权後,亦有青贴里上缀补子,且於膝襕下再加一襕,并用蟒纹。贴里本为贵近者所服。穿贴里者则带牌繐,用条系挂。魏忠贤始又於牌繐上饰明珠。以下图中侍从腰间带牌,膝间有一横织花纹者即膝襕,两侧所垂者,称之为「抹布」。佩於贴里的右而蟠结其条双垂之。在南京明徐俌墓出土的「程子衣」,也是这种式样。程子衣据明王世贞《觚不觚录》记载:「腰中间断以一线道横之,下竖褶之,则谓之程子衣。」在明刘若愚《明宫史》则称为「大褶」。前後作36 或38 褶不等(即打36 或38 个马牙褶),明代士大夫日常生活服装也穿它。

  结语:

  《御花园赏玩图》卷,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空间表现特点,当观赏者在欣赏这幅作品时,视线是活动的,处於一种流动的状态,没有固定的时空,特定的环境,而主人公在画卷上分别出现了八次并与故事情节有机的结合於一体,且重要人物具有高度的写实性。这显然已经具备了一幅好的中国画的重要因素,即谢赫《六法论》中所谓的「传移模写」——具有高度的临摹能力。而此卷更为啧啧称赞的是,除「形神皆备」外,「气韵生动」,「随类赋彩」和「经营位置」都已具备且表现成熟,整个画面线条工整精细,人物衣纹、建筑、家具、瓷器都十分写实和考究,整体设色绚丽而又不失清雅沉着,钩染技法娴熟,增加了整个画面的鲜明感与统一感。所以此卷就艺术性而言,已经代表了整个明代宫廷绘画艺术的最高水平。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