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爱涛拍卖苏州首拍新推出“锁云锄月”景泰蓝专场

时间:2013/12/23 20:12:35  来源:雅昌艺术网

216 清乾隆 掐丝珐琅仿古琮式瓶 H.36.5cm

  在中国,有一种以色彩为名的艺术。

  它见证了中西方文化融合的足迹,却在中国的宫廷中开出了最雍容高贵的花朵。

  它是明清皇家美学之典范。

  作为皇亲贵胄的专用器物,它不似宋瓷含蓄,亦不如白玉润泽,然其夺目的璀璨与端庄,成为了那个时代权利与地位的象征。

  它书写了一段中国艺术史中神秘华美的流金岁月。

  我们在雍正六年的《清档》中最先读到它如今的名字。

  它叫景泰蓝。

  景泰蓝又名“铜胎掐丝珐琅”,是一种在铜质的胎型上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并把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烧制而成的艺术品。其工艺素以复杂著称,除了诸多青铜工艺,同时还兼容了瓷器工艺、绘画以及雕刻技艺,是集冶金、铸造、绘画、窑业、雕、錾、锤等多种工艺为一体的复合性艺术门类,堪称中国传统工艺之集大成者,因而有“一件景泰蓝,十箱官窑器”之说。

  早在元代,中土与阿拉伯地区交往甚密,珐琅饰品随之传入中国。明代初年,曹昭在《格古要论》便提及渊源。

  有明一代,传世珐琅有錾胎珐琅和掐丝珐琅两种。有纪年款识的掐丝珐琅见于宣德(1426-1435)、景泰(1450-1456)、嘉靖(1522-1566)、万历(1573-1620)四朝,且多为紫禁城传世,当年御用监监制之器。目前所见具有年款的明代景泰蓝百余件,从制品上纪年款识看,最早为宣德,而景泰款最多。器型尤好古物,多依型于历代陶瓷及青铜器。其装饰纹样以大明莲为主,花朵饱满,枝蔓舒卷有力。色彩多赋二蓝,或配以少量红、白、绿、黄等色。其精美成熟的质量,古朴典雅,落落大方,宛若青莲。

  时至清朝,景泰蓝工艺达到了顶峰。康熙十九年(1680年),内廷造办处专设“珐琅作”。此时除了烧造掐丝珐琅、錾胎珐琅、后又试制出铜胎画珐琅,用以制造宫廷专用器皿。乾隆时期(1736-1796),景泰蓝得到了空前发展。各地名匠汇聚京城,景泰蓝珍品频出。皇宫中,小到床上使用的帐钩,大到屏风,甚至高与楼齐的佛塔,以及日常用品,桌椅床榻、酒具、笔砚、建筑装饰、宗教用品等等,无所不备。其艺术表现手法不仅继承了明代景泰蓝华美自然、简朴典雅的民族风格,而且镀金技术更为发展,器物表面多饰以珍贵宝石,镀金厚重光亮、宝石灿烂夺目,二者相得益彰,充分展示了皇家的富贵气派和金碧辉煌。

  嘉庆时,铜胎掐丝珐琅工艺有所衰落。然至咸丰年间,德兴成、全兴成、天瑞堂等堂号精心研究珐琅一业,“始又渐盛"。光绪年间,景泰蓝向国外出口。除了官营珐琅作坊外,民间也纷纷开商号和店堂,诸如老天利,宝华生、静远堂、志远堂等。由于外销需求量的增多,中国景泰蓝的声誉更加增进。1904年,老天利生产的"宝鼎炉"在美国芝加哥世界博览会上获得一等奖(后又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再次荣获一等奖)。《京华百二竹枝词》中亦记载“工艺局开设琉璃厂,已历年所,凡制造各物,极意改良,惟景泰蓝一品,实为我中国独绝之技,东西洋赛会屡占优等。”景泰蓝在国际艺术市场的声誉为之大振。

  数百年来,景泰蓝历尽辉煌与沧桑。如今,明清景泰蓝那卓越技艺与华美品质已是绝难逾越。传世珍品有如沧海明珠,殊为难得。

  此次明清景泰蓝专场,特以苏州名园——网师园中“锁云锄月”书额为名,意在借江南“锁住云烟,锄开明月”之美寓,为景泰蓝独特的掐丝珐琅工艺送上一份最诗意的祝福和敬意。

  蓝莲开盛世,嘉器呈祺祥。愿世人待如拱璧,同珍之。

  重点拍品介绍:

  216 清乾隆 掐丝珐琅仿古琮式瓶 H.36.5cm

  琮为方柱形,内有圆孔的玉器,是新石器时期的礼器,也称为玉琮。《周礼》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此掐丝珐琅琮式瓶沿袭了玉琮的基本形制,为圆口短颈,方柱形长身,圈足、口、足大小相若,瓶身四面有干、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装饰,卦文间饰花卉纹,其器内圆而外方,以象天圆地方之说。此器制作精美,形制较大,应为贵族所用。

219 清乾隆 景泰蓝双凤耳大炉 H.29.5cm

  皇宫养心殿设有御用工厂“造办处”。至康熙三十年(1691年),造办处的工匠已多至几百人。至乾隆四年(1739年),造办处还专门招来广州的梁绍文和扬州的王世雄制作珐琅器。由于是制作御用品,造办处用料极尽奢华,镀金之厚重也远远超出明代,甚至常在釉料中直接加入金银使色彩更玉润。清代还研制出粉红、银黄和黑等颜色,并开始使用手摇压丝机,丝工技艺达到空前水平。此乾隆大炉,造型较大,炉钮为莲蓬,莲子藏其中,隐隐可见,盖镂雕缠枝莲纹,炉深腹,掐丝作莲瓣形,内为饕餮纹,炉身出双凤耳,口衔珠环,炉身下为长圈足,作一周如意纹,工艺精湛,周正大气。

230 明 景泰蓝盖罐 底刻“大明景泰年造”六字楷书款 H.25.5cm D.11.8cm

  明初掐丝珐琅工艺已逐渐被朝廷重视,但是真正引起文人注意与仕宦商贾珍藏,已经是明代晚期的事了。因此,真正早期的器物传世下多,工艺技法也不是十分成熟,掐丝粗细不匀,掐丝常高出胎面较多;胎体、釉层较为厚重。其品种也不多。当时的掐丝珐琅器一般没有锦地,常以番莲纹、莲瓣纹装饰,色彩也较单调,没有混合色,然在一叶片内往往施两三种颜色。此件龙纹大罐显明代景泰蓝风格,制作工艺已相当成熟,瓶身绘苍龙,色彩艳丽丰富。

36 清 画珐琅缠枝莲纹花觚 H.88cm D.30cm

  花觚,始于殷商,原为饮酒之器,后改用作陈设,此花觚器型花觚的造型隽秀,端庄大方,线条变化丰富,上为喇叭口,出两龙耳,中为鼓腹,圈足外撇。整器用珐琅画缠枝莲纹,间用俯仰莲瓣纹,层次分明,色彩艳丽,庄重大气,古朴典雅。

239 清乾隆 铜胎掐丝珐琅三足炉 底刻“乾隆年制--则” H.7.5cm D.8cm

  冕旒亲负扆,卉服尽朝天。旸谷移初日,金炉出御烟。

  芬馨流远近,散漫入貂蝉。霜仗凝逾白,朱栏映转鲜。

  如看浮阙在,稍觉逐风迁。为沐皇家庆,来瞻羽卫前。

  唐代郭遵《南至日隔仗望含元殿香炉》

  诗中写了宫中的场景,“金炉出御烟”可以看出宫廷对于香的使用情况和对于香炉制作的要求,可见皇族生活之奢华。唐已如此,更何况清代。清时器物制作工艺较唐代已经有巨大发展,用香也更奢侈,此时香炉采用成熟的掐丝珐琅工艺制作,器物精致完美,纹饰漂亮。

  此炉底刻“乾隆年制--则”,工艺之精湛,仅一暼既可见。

241 清乾隆 掐丝珐琅花卉烛台(一对) H.35cm

  清初期,铜胎掐丝珐琅在继承明代传统上有所创新,清庭还设立了“珐琅作”。此对烛台由烛柱、灯盘及烛座三部分组成。筒式烛阡上有孔供插蜡烛,烛阡下有承盘可接下滴的蜡油,下方为喇叭形烛台座。器身以蓝色珐琅为地,装饰西番莲纹,五彩斑斓,华丽夺目,掐丝线条流畅,珐琅质地坚硬,色彩浓郁艳丽不失优雅。

243 清 铜鎏金錾胎珐琅大炉 底刻“乾隆年制”四字楷书款 H.46cm

  錾胎珐琅,珐琅器品种之一。錾胎珐琅制作工艺也称为錾胎珐琅。

  錾胎珐琅是在金属胎上錾出花纹,使纹样轮廓线起凸,在其下陷处填充珐琅药料,经焙烧、磨光、镀金而成呈现宝石镶嵌的效果。此炉制作技术熟练,錾活匀细,珐琅粘着力较强,盖顶为铜狮,前爪按绣球,张口耸耳,可爱之极,炉沿阴刻回纹,双龙作耳口衔环,炉身作缠枝莲纹,釉如珠宝,灿若明霞,足出于兽首口,气势威严,奢华富贵显皇家之气。

244 清乾隆 铜胎掐丝珐琅方形缠枝莲纹四足鼎式炉 H.36cm

  “宝瓶如花放光彩,全凭巧手把花栽,不得白芨花不开,不经八卦蝶难来,不受水浸石磨苦,哪能留得春常在。”传说女娲传此言给工匠“巧手李”,遂烧造出“奇宝烧”,也就是景泰蓝,由此可见景泰蓝制作之工艺复杂,华美的程度。此方形炉形仿古青铜鼎式,塑小狮子为钮,周围为覆莲纹,盖面镂雕花卉纹,口沿掐丝填蓝釉作回形纹。炉身主作饕餮纹,衬花卉纹,下有兽首吐四足,足下端卷如象鼻,造型厚重华贵,富有宫廷宝气。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