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姚有多《陈胜吴广起义》赏析

时间:2019/2/27 10:17:12  来源:中国文化报

陈胜吴广起义(国画) 192×310厘米 1973年 姚有多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姚有多在少时即展露出极高的艺术天赋,14岁在上海从事连环画创作,16岁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受教于叶浅予、蒋兆和、李可染、李苦禅、张仃等艺术家,专攻中国人物画,有坚实的造型能力和深厚的笔墨功底。他是徐蒋体系第二代的代表人物,直接继承了蒋兆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思想和表现手法,代表了中央美院中国画教学的“正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是姚有多创作的高产时期,也是其独特风格的形成时期。他弱化了素描在国画中的痕迹,吸收了花鸟画技法,开辟了水墨人物画的新局面,体现出中国画的气韵与笔墨特点。姚有多既擅长单个人物肖像,又善于多人物的情节性构图。

   《陈胜吴广起义》从题材划分上属于历史画,它要求创作要依托带故事情节的文本,有真实的人物、事件、时间和地点等内容。历史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出现得较早,据文献记载,早在先秦时期的宫殿、庙堂等建筑内,就出现了以历史故事为内容的壁画,多以扬善惩恶为主要题材。秦汉时期的历史画延续了前代的传统,《鸿门宴》《二桃杀三士》等历史故事成为重要题材,充分体现出儒家的道德观念。隋唐时期,历史画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画家的写实水平大为提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联历史画被介绍进来,直接影响了这一时期的历史画创作。此后的30年是历史画创作的黄金时期。原因有三:一、它被纳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大战略中,获得了国家经济上的大力支持;二、大量艺术家投身历史画创作,成为优秀的历史画创作主体;三、“国画现代化”等口号的提出,使语言形式纳入历史画的评价体系中,保证了历史画创作的艺术水平和艺术质量。

   姚有多的《陈胜吴广起义》创作于1973年,该作品由于被纳入中小学教材而得到广泛传播。

   画作描绘了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带领贫苦农民起义的情景。画面上聚集了30多名起义农民,画家运用雕塑式的群像表现方法,以增强画面的磅礴气势和震撼力,视觉上更显庄严和宏大。该画采用焦点透视法,近景中的农民群体挥舞着手臂,与远处淡墨处理的人群以及陈胜、吴广背后的留白形成鲜明的虚实对比,使画面具有节奏感。陈胜、吴广随着众人的目光和色彩的调配处于视觉中心,陈胜象征性地挥舞着手臂,吴广手持长剑站于侧后方。陈胜似在痛斥当权者的暴行,吴广则有剑拔弩张、奋起杀敌的激情。作品神形统一,写实的语言形式通俗而高雅,恰当有力地表现了农民愤而起义的紧张气氛。

   此作品将西画的素描、解剖等造型因素移植其中,又把中国山水画中的皴擦、渲染手法不动声色地运用到人物画中,明暗的处理与素描关系加强了人物的真实性和生动性,丰富了人物画的表现力,改善了传统人物画体量单薄、无法精微表现人物形象的问题。姚有多在创作上一直坚持“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原则,努力吞吐古今,涉猎中外,不囿成见,志在出新,形成了写意画作品中和谐通畅的笔墨节奏和活脱灵动的艺术韵律,作品显现出工写结合、动静相成、刚柔并济的艺术效果。他遵循书法入画,强调意在笔先的原则,用笔直写形神,具有一定审美性和精神性,尤其是努力体会历史人物的具体情境,刻画他们的内心世界。

   纵观姚有多的艺术发展,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受革命文艺思想的影响,真诚而热情地表现革命历史和现实中的进步事件,创作了一系列历史画。后期转而表现人性中的真善美品质。艺术面貌也可以分为写意的清丽和写实的雄壮两种风格。他将写实与写意两种不同的艺术传统结合起来,走出了中西整合的一条新路。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