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年的美丽传奇:缂丝艺术品鉴

时间:2017/10/22 文章来源:中国民间艺术网


  缂丝,又称“刻丝”、“剋丝”、“克丝”,是中国最传统的一种经纬交织的丝织品。从外观上讲,缂丝织物似与常见织物没有区别,然而缂丝织造过程却含有很多特殊性。缂丝融丝织工艺技巧于一身,堪称“织中之圣”。因它技法巧、耗工多、用材贵,历代人们把它与黄金价值相等同,堪称“一寸缂丝一寸金”。

  缂丝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根据出土资料得知,先秦时期,新疆一带已开始制作以羊毛为原材料的缂织品缂毛。至少在隋唐时期,我国即开始制作缂丝了,敦煌石窟中的缂丝幡幢,图案多是几何纹样,设色华丽,可见当时缂织技术已趋成熟。宋代开始,缂丝的主要生产地集中在定州一带,多为临摹名家书画的缂织作品,设色典雅,技术精湛,表现手法写实,是缂丝的黄金时代。

  缂丝在专业化之前,正是女红中最为耗时、最为极致的一种。与普通织物“通经通纬”的编织方式不同,它是“通经断纬”的, 实质上就是在经面上用各种色块进行有机的填补,并用多种特殊技法如戗、搭梭等把各种色块连结起来,形成一幅完美的作品。

  然而,美好的东西似乎总是不会存留太久。1127年,宋朝南迁,并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当时大批工匠跟随南迁,到元朝,整个缂丝行业一度低落,缂丝淡出历史舞台。

  到了近代,南通实业家张謇先生对南通缂丝特别倾心,他从清宫造办处聘来汤长云等缂丝工匠。到了1918年,贫民工场的缂丝已经初具规模,织造出来的缂丝与女工传习所(张謇创办)的刺绣被分别称作“通缂”和“通绣”。在张謇不懈的努力下,南通缂丝再次复现。

  在跌宕起伏的发展中,南通缂丝一直隐没在南通当地的织造中,并未有什么大的作为。直到1979年,王玉祥(现为宣和缂丝研制所所长)考进南通工艺美术所,南通的缂丝才再次得以向世人展示。

  上世纪80年代末,王玉祥自己出资成立了一家缂丝作坊,决定用现实的经济市场来滋养这延宕千年的中华绝技。缂丝成了全家人投身的事业,这给王玉祥带来极大的压力。坚守所体现的力量终于有了成果,王玉祥被联合国民间艺术国际组织吸纳为会员;2008年,民族奢侈品品牌也向他伸出橄榄枝,邀请他在华服系列的缂丝工艺部分舒展其技艺。这一千古绝技终于艳光四射地在裙裾之中展现在了世人面前,王玉祥作为传统缂丝技艺的国宝级人物登上了中国国际时装周的舞台。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跨越千年的美丽传奇:缂丝艺术品鉴-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