哑柏刺绣 周朝留下的古老技艺

时间:2018/1/9 文章来源:中国网 见习记者赵珍/摄


手绣肚兜

  对于许多老西安来说,周至哑柏刺绣并不陌生。改革开放之初,明快艳丽的哑柏刺绣很快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占领了各家的房间,从门帘、床单,到桌布、枕套都有刺绣的身影。然而和它的兴盛一样迅速的,是哑巴刺绣的衰落,上世纪90年代末,哑柏刺绣便迅速从我们视野中消失。阔别十几年后,哑柏刺绣再次进入我们的视野,不是因为重新热销,而是因为它被列入了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老艺人展示手绣作品

可以进博物馆的手绣门帘装饰

周菊霞穿着曾经的刺绣婚裙,披着披肩,仿佛又回到了当年。

  西周有多远

  哑柏刺绣的历史就有多久

  从西安市区到哑柏镇,我们的汽车跑了近110公里,哑柏镇沿着310国道展开,街道两边的房屋为我们展示着哑柏曾经的富裕,“就是现在,哑柏地区的经济在周至也算好的,”同来的周至县文化馆工作人员夏改萍说,“刺绣曾给哑柏创造了一批‘百万元户’,以前,这条路上挤满了买卖绣品的商贩,车都开不过。“然而现在的哑柏镇,除了那个冷清陈旧的“哑柏刺绣市场”外,看不出丝毫与刺绣有关的痕迹。

  哑柏素有“刺绣之乡”的美誉,其刺绣历史始于周人。《尚书》中“衣画而裳绣”,以及《周礼》中对周人刺绣、练丝情景的记载,证明了周人刺绣历史的悠久,周人的活动地区以周原为中心,哑柏地区曾是周的王畿之地,如此考证,至迟到西周,哑柏地区的人们已经开始了刺绣。

  经过千百年来的发展,哑柏地区的刺绣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不同于奢华的宫廷绣、雅致的苏杭绣,哑柏刺绣大量运用大红、碧绿、金黄、瓦蓝等对比强烈的色彩,寓意“花红多结果,叶绿多打粮”,充满了浓烈的乡土、民俗气息,哑柏刺绣的底布也与苏杭等南方地区的大不一样,苏杭的刺绣均在丝绸上完成,而哑柏地区的妇女们则多把图案绣在子纺的涂布上,别有一番韵味。哑柏刺绣中的图案也很“实在”,如石榴、蝙蝠、梅花、仙鹤等都是有吉祥含义的图案,寓意多子、多福、长寿。哑柏刺绣的针法则以“平针”为主,以前一直使用哑柏妇女自己纺织、染色的丝线,后来改成买来的尼龙线。绣品的花大、画面大、大方、朴实,风格简练、构图精巧、色彩明快、针法严谨、绣理分明。俗话说“一幅绣品一幅画”,哑柏刺绣既有壮丽豪放的巨作,又有玲珑精巧的小件,极富民族特色。

  哑柏的女子个个都是刺绣能手。刺绣手艺好,是姑娘相亲嫁人的重要资本,若是不会刺绣,则会被人嘲笑,甚至面临嫁不出去的危险。哑柏地区流传的《学绣花》歌谣就充分体现了刺绣对于女孩儿的重要:“你家娃儿会写字,我家女子会扎花。大姐扎的牡丹花,二姐扎的石榴花,剩下三姐不会扎,打到炕底纺棉花,谁家将来要你呀!”于是,学习刺绣成为女孩子的必修课,所有姑娘都习绣、赛绣,每年乞巧节,乞求织女神传授绣艺。按照传统的习俗,当地待嫁闺中的少女都要在床单、被面、枕套、挂帘、围裙、鞋垫等陪嫁品上刺绣精美吉祥的图案,等到过了门,就能让公婆、丈夫、姑嫂检阅自己灵巧的手艺。

  机绣衰落了

  手绣的工艺不能失传

  哑柏刺绣的传承人周林海住在昌西村,距哑柏镇大约一里路,他家的旧土坯房对面,是新盖的三层小洋楼。周老满头银发,颇有艺术家气质,“为什么作为女红的刺绣,传承人却是一位老先生?”与周林海老人聊天,解除了我们心中的疑惑。“我从小爱画画,闲时给画些绣样儿,大家都照着绣。”周林海说,“不单是画样儿,我以前还跑过哑柏刺绣的市场,搞推销。”虽然自己不会刺绣,但是刺绣里的门道周老样样都明白。田永说:“周老是非遗工作的热心人,他把搞刺绣的老人们集中起来,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了很多帮助。”

  周林海老人把昌西村的刺绣老艺人都集中到了家里,这些老人中年龄最大的已有82岁,最小的也快60岁了。周爱菊回忆起自己当年出嫁时赶制绣品的情景:“临出嫁前三四个月,我就开始绣自己的嫁妆了,虽说哑柏地区的风俗是姑娘所有的嫁妆都要自己绣,但是那么多的活儿咋忙得过来!所以我母亲、姐姐、嫂子都来帮忙了,大家一起干活儿。”按照哑柏地区的婚俗,姑娘出嫁时的所有嫁妆都要成双成对,门帘、枕套、鞋垫,包括为将来娃儿用的肚兜、帽子,都要成对,所以姑娘们的劳动强度非常大。不但如此,姑娘们还要自己绣婚服,“我们那时候哪儿像现在的年轻人穿婚纱,我们结婚的裙子、披肩、盖头都是自己一针一线绣出来的!谁活儿做得好,谁活做得赖,一眼就能看出来。”周爱菊说。

  虽说哑柏刺绣的历史悠久,然而直到解放前,哑柏刺绣并没有多少名气,“哑柏刺绣”能成为一个品牌,靠的是哑柏人勤劳灵巧的双手,和早慧的商业头脑。早在上世纪60年代,哑柏人便开始了刺绣生意,“那时大家都没有钱,就用一个绣品换两个鸡蛋啊,后来大家发现这种形式挺好,就慢慢走出去,武功啊、眉县啊、佛坪啊,都有我们的刺绣了。”周林海说,“到了70年代,哑柏地区的刺绣生意就慢慢普及开了,大家都觉得这生意能做,于是干这行的人越来越多。80年代,哑柏地区的刺绣生意红火起来,并引入了机绣。到了90年代,生意红火的哑柏人,从外地买回专门刺绣的大机器,刺绣生意做得风风火火。”然而这样的好光景并未持续多久,90年代末,哑柏的刺绣迅速衰落,曾经炙手可热的绣品开始无人问津。“我们做的都是低端生意,绣品图案简单,产品附加值低,卖不上价,”做了半辈子刺绣生意的周林海老人总结道,“生意好了以后,为了降低成本,村里人都买低劣的布和丝线,掉色严重,睡在枕套上,一觉醒来,半边脸是花的,谁还乐意再买。”不过,接受了教训的哑柏人并没有放弃刺绣生意,有些刺绣工厂仍在艰难中继续前行,周林海的女儿就在一家刺绣工厂工作。

  “有意思的是,哑柏刺绣因机绣出名,而非遗保护的重点则是手绣。非遗申报时,由于申报书中有关机绣的内容太多而与省级项目失之交臂。”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保护部的王智主任说。

  机器绣艰难地探索着市场,哑柏的手工刺绣也面临着严峻的传承问题,与其他非遗项目相似,失去了现实意义的哑柏手绣,很少能得到年轻人的青睐,随着绣品所承载的风俗逐渐消失,刺绣这种古老的手艺也开始淡出人们的生活。周至县文化馆馆长杨军海说:“我们非遗工作重点保护哑柏手工刺绣,不过手绣的保护难度很大,最好能像以前那样,外婆传妈妈,妈妈传女儿,这样一代一代,把传统手艺延续下去。”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哑柏刺绣 周朝留下的古老技艺-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