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丝织品:桑蚕织就的丝绸史话(二)

时间:2018/4/25 文章来源:荆楚网 作者曾剑华


三头凤线描图

  中国的纺织手工业历史悠久,是世界上最早生产丝织品的国家,夏商时期就已能生产出有一定水平的丝织品。长江流域出土的丝织品为当时之冠,到了春秋战国时代,长江流域的丝织传播到中原地区。史载:“齐纨鲁缟”,“冠带衣履天下”。从有关资料来看,齐鲁地区的丝织一直处于中原前列,但相对南方长江流域而言,中原地区的丝织工艺仍然远远落后同时期的楚国。到了春秋中期到战国晚期前叶,楚国丝织业仍处于鼎盛期。考古发现的楚国丝织品实物资料可以证实,楚国的丝织业足以代表当时我国丝织业工艺技术的最高水平。

蟠龙飞凤纹绣

九连带包裹

红棕绢面帽

  1982 年1 月,湖北荆州马山发现了一座战国时期的楚墓。马山一号楚墓是一座小型的贵族墓,共出土各类衣物35 件,这些衣物由8 个品种的丝织物制成,另外在四件竹笥中装有12个品种的452 片丝织物碎片。这座楚墓出土的丝织品品种之多,工艺之精,保存之好都是前所未有的,江陵马山一号墓因此被称为楚国的“丝绸宝库”。

  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丝织品主要有绢、绨、纱、锦、罗、绮、绦和绣等,成品则以衾、裙、袍、夹襦、衣等为主。这批丝织品充分反映了楚地高度发达的养蚕织丝的技术。它们外表平整,丝线均匀,织造细密,色彩鲜艳。绢、纱都是平纹织物。锦是经线提花织物,分作两色锦和三色锦。两色锦是用两根不同颜色的经线织造的,花纹顺经线方向作条带状布置,色彩搭配巧妙、和谐。三色锦的花纹细密而复杂,舞人动物纹锦由七个单元组成,横贯全幅,大约使用了七千多根经线织造。如此大的提花纹样在先秦时期实属罕见。由此可见当时已经有了成熟的提花技术及结构相对完善的提花织机。采用特殊的穿绕法织成的纬线起花绦是一种以往所不了解的新技术。针织绦是目前世界上年代最早的针织品,大大提前了针织技术出现的时间。刺绣以锁绣为主,间以平绣。花纹以色彩艳丽、构图浪漫而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其主题是各种凤鸟、龙和花卉,构图讲求对称。

  马山一号楚墓出土战国刺绣品21 件,而且大多数为完整的衣衾。它们纹样华丽,构思巧妙,绣工精细,色彩艳丽如新,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其中最大的一件绣品是对凤对龙纹浅黄绢面绣花衾。衾面是对凤对龙纹绣,针法是锁绣。纹样由八组左右对称的龙凤纹构成。姿态各异,龙飞凤舞,生机盎然。绣线以金黄、深褐色为主,还配有棕色、红棕色、黄绿色和灰色等,与浅黄绢地相互衬托,既典雅大方,又神韵十足,是战国时期的精品之作。

  马山一号楚墓中还出土了一件蟠龙飞凤纹绣浅黄绢面衾。蟠龙飞凤纹绣上的凤作展翅振羽舞蹈状,头饰华丽的花冠,花冠伸于凤首前端,似有甘露欲滴,凤鸟引颈若饮甘露,表达了饮食自然的意境。图案中心一枚奇异的花卉作为对称轴,花卉之上悬一旋转状圆形物。两条对称的蟠龙身作反S 形,龙头上也悬有一旋转状圆形物。两条对称的蟠龙身作反S 形,二首相对,张口欲吞旋转状圆形物,似为二龙夺珠状。二龙尾端都被飞动着的高冠凤所衔,凤鸟身下又有小龙作S 形相蟠。

  马山一号楚墓出土最新奇的刺绣纹样是“三头凤”图案。它构图的基本方法是将凤形进行平面仰视,作站立状,长颈,大腹,圆目。它的突出特点是把两个张开的翅膀同向内侧于翅端构成两个侧视的凤头,从而形成一个十分新奇的“三头凤”的形象。有神话学家认为,“三头凤”应是上古神话中的“离珠”,是传说中的不死鸟,当楚人的生命载体衰老死亡后,灵魂就会在“三头凤”的作用下得到永生。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楚国丝织品:桑蚕织就的丝绸史话(二)-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