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

上一页
1/141页 共4196

民窑瓷器的鉴定

时间:2018/1/2 文章来源:网络
  长期以来,人们对民间陶瓷认识不足,主要是因为它们在制造技术上比官窑粗陋。但它所具有的朴素情趣和接近自然的艺术韵味,却一直保持着活泼的生命力。要全面了解中国陶瓷,不可忽视民间陶瓷的价值。

  民间陶瓷来源于生活、根植于民间。中国各地都有陶瓷生产基地,而官窑则是在此基础之上衍生出来的产物,陶瓷生产和发展的主要方面还在于民间。所以,我们现在一般所谓的民间陶瓷,都是指在官窑出现以后的“民间陶瓷".

  民间陶瓷的制作技艺多种多样,就地取材、粗料巧做、因陋就简、审美与实用相结合是它的重要特点,在这些器物当中蕴含着既坚固耐用又美观大方等诸多好处。造型上的简洁、装饰上的流畅豪放、格调上的闲适淳朴,是广大陶瓷工匠累年创作实践积淀的成果。现就元末明初至明末清初民间青花瓷的发展特征举例来说明:

  1.胎体厚重变得轻薄。

  2.挖底由粗简到精细,足底由厚到薄,由有乳钉到无乳钉,足内壁由离心倾斜到垂直或内心倾斜。

  3.圆器圈足内由无釉到多数有釉。

  4.青花料研磨不断细致。由有黑褐色斑点到无黑褐色斑点。

  5.装饰由洪武时期的繁荣具体到将景泰、天顺的疏简、抽象;由成化的繁密写实到正德的疏简概括;由嘉靖的再次繁缛具体到天启、崇祯的高度单纯、简练和抽象;自顺治和康熙早期重新又出现写实、工整和布局较满,到嘉庆后重新的简练、草化和抽象。

  6.线条由粗犷豪放、粗细变化明显到细腻、粗细变化不明显的铁线描。

  7.成化以前是勾、拓、涂染的画法,从成化起出现勾线分水的画法(分水有浓淡两色)、渲染不够均匀清晰到色阶多而清晰,直至康熙达到料分五色、清透莹彻的历史高峰。

  8.题材不断广泛,构图形式不断增多。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民窑瓷器的鉴定-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