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

上一页
1/141页 共4196

儿行千里母担忧

时间:2019/7/2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曹兆浦/浙江金华


  今年5月11日,我与胞兄曹兆燎,一同参加江苏省古陶瓷研究会在淮安召开的中国大运河与古陶瓷学术研讨会。由于会后第二天就是“母亲节”,我与胞兄又均在外开会,很思念远在家乡的母亲。在这次年会上,胞兄曹兆燎被评为“优秀会员”,江苏省古陶瓷研究会婺州窑专业委员会被评为“优秀专业委员会”,两项荣誉作为“母亲节”时儿子送给母亲的礼物。

  在会议期间举行的瓷片交流会上,我看到一片清康熙时期的人物青花片(见图),很吸引眼球。瓷片画面上,一位穿着单衣、头发结着发髻的妇女席地而坐,在穿针引线缝补衣服,神情专注。欣赏瓷画,尽管有些爱不释手,但是碍于要价太高,憾未能收入囊中。

  看着这饱含意蕴的瓷画,不仅让人想起孟郊写的《游子吟》,诗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由感而发写这首诗的背景是早年生活贫困,屡试不第,漂泊无依,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职,结束了长年奔波、流离失所的生活,安居后将老母亲接来居住。这首诗就创作于此阶段。诗中亲切而情真地吟颂了一种普通而真情的母爱,因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都成为一直脍炙人口的名诗。

  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人在低谷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慈母的一片深情,是在琐琐碎碎、点点滴滴的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担心儿子迟迟难归,所以针针线线,细细密密,将爱心与牵挂一针一线缝在游子的衣衫之上。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呵护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直到清代,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儿行千里母担忧-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