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

上一页
1/141页 共4196

西天祖师宾头卢现身晚明瓷画

时间:2019/9/8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李熊熊/浙江杭州


  如图所示是一幅少见的晚明瓷画。画中伫立着一位光头和尚,身披及地袈裟,左手拄杖,右手在整理一道特别长的眉毛。这个和尚是谁?想必见到此图的爱好者,心里都会升起好奇的疑问。笔者认为,他应该是宾头卢。

  宾头卢是佛祖释迦牟尼得道弟子之一。据佛经说,释迦牟尼涅槃前,曾嘱咐四位弟子留在世间传播佛法,直到弥勒佛出世。宾头卢就是这四位弟子之一。后来佛教信徒将这些得道后未入涅槃,仍在世间弘扬佛法的人称为“罗汉”,所以宾头卢也是罗汉之一。

  宾头卢的形象是怎样的呢?佛教典籍上一般说他具有白头长眉之相。如《付法藏因缘经》说,宾头卢“尊者眉发秀白,身体相好,如辟支佛。”当代高僧宣化上人不知依据什么,对宾头卢曾作这样的描述:“童颜鹤发,眉毛拖地;不甘寂寞,常作游戏。”可见,眉毛特别长是宾头卢的显著特征,而该瓷片上的和尚正有着如此长眉,这是将他认定为宾头卢的重要依据之一。

  在佛教内部,罗汉的地位在佛、菩萨之下,属第三等级。虽然罗汉也受到信徒的尊敬,但一般不是崇拜的主尊。那么,这幅瓷画上,为什么会画宾头卢呢?据查考,这可能与晚明屠隆编的一部名为《昙花记》的戏剧有关。

  屠隆(1544—1605)是浙江鄞县人,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万历五年中进士,曾任礼部主事等官职。万历十二年因被人参劾丢官回乡,从此热衷于文学创作。《昙花记》是屠隆在万历二十六年完成的一部传奇剧,在当时一经演出,“大行于世”。

  屠隆对儒、释、道三教都有深入的研究,而且认为三教有内在相通之理,因而他写的剧本充满了三教合一的思想,《昙花记》就是一个典型。这部剧共有五十五出,讲的是唐代名将木清泰功成名就后,辞家访道的故事。剧中讲到,佛教的“西天祖师宾头卢”和道教的“蓬莱仙客山玄卿”见木清泰有出世之想,就赶来度化他。一番交往之后,木清泰拜宾头卢、山玄卿为师,三人结伴同游。他们“上游天堂,下观地府,东泛蓬莱,西归净土”,一路交流儒、释、道三教思想。最后,木清泰修成正果,皈依佛门,并回到家乡,点化妻妾,经阿弥陀佛安排,举家前往西方净土。全剧的尾声是:“往西方,只片饷。永脱死生流浪,万古英雄作话扬。”

  《昙花记》通过木清泰、宾头卢、山玄卿三人同行游历的故事,展示三教的思想特色,虽然讲了许多儒、释、道三教同源之理,但最后认定佛门才是人生的最好归宿。不光是木清泰弃儒归佛,就是山玄卿最终竟“亦当舍离仙道,回向西方”,皈依了佛门。所以,在屠隆的观念里,三教之间仍有主次之分。而他在《昙花记》中塑造的“西天祖师宾头卢”形象,自然成了引导凡人向佛的最佳导师。

  随着《昙花记》演出的大热,“西天祖师宾头卢”在民间的声望大增,这就为瓷画创作中出现宾头卢的形象提供了重要的舆论氛围。虽然当时社会上流行“三教合一”的观念,但免不了的是部分佛教徒在心中暗暗地以“西天祖师宾头卢”为荣,千方百计地要突出宾头卢的形象来压儒、道一头。在这样的背景下,民间日用瓷器上创作自由的瓷画就成了表现宾头卢的绝好载体。

  回过头来再看这幅瓷画中的人物形象,画师老到的笔墨,刻意强调人物的“童颜”“长眉拖地”等特征,显然在暗示他的身份正是宾头卢。而这样的形象,很有可能就是戏剧《昙花记》中宾头卢的扮相。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西天祖师宾头卢现身晚明瓷画-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