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

上一页
1/141页 共4196

光绪瓷画:吟罢新诗旋题壁

时间:2019/10/27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胡剑明/江苏南京


  如图所示这块光绪时期的瓷片,发色明丽,场景宏旷,亦工亦写的技法使人物生动传神。残瓷上,我们看到弦月之夜,两位官人立于万仞峭壁前,一位面对山壁举笔题诗,一位欣赏,姿态赞许。画中故事是宋代神宗元丰七年,苏轼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时的情景。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题壁写下了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

  关于“题壁诗”,据《士子记萃》记述,古代文人士子于远游近访中,常常会即兴或应邀将诗文书写于“壁上”,题壁诗之“壁”,可分为亭壁、楼壁、殿壁、寺观壁、山石壁,等等。其中,以题于屋壁者较为常见,如杜甫的《题郪县郭三十二明府茅屋壁》、钱起的《题陈季壁》、白居易的《醉题沈子明壁》、温庭筠的《和友人题壁》等。从书法上看,这些诗文多为应景之作。因这些“壁”难以长期保存,绝大多数被毁,只有少数题于山石之上,又被凿刻的,方可存留于世。

  题壁诗始于两汉,盛于唐宋。汉末书法家师宜官是可考的最早题壁者之一。据《晋书》转引卫恒《四体书势》记载:“至(汉)灵帝好书,时多能者,而师宜官为最,大则一字径丈,小则方寸千言,甚矜其能。或时不持钱,诣酒家饮,因书其壁,顾观者以酬酒值,讨钱足而灭之。”汉代以后,题壁者代不乏人。

  南北朝时期,题壁诗渐多。至唐代,题壁之风大盛,《全唐诗》里的大量诗作都注明是随手题写。据唐人诗集统计,当时题壁诗的作者有一百多家,其中以寒山、崔颢等最为著名。寒山为著名诗僧,他的题壁诗达600首,可惜有一半散失了。崔颢最有名的题壁诗当数《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以致诗人李白登黄鹤楼时本想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

  宋代题壁之风不逊唐代,举凡邮亭、驿墙、寺壁等处多有题咏。明代成化十七年进士,户部侍郎,后任广东潮州知府的叶元玉为清流诗人,著有《古崖集》。他有“见说立春三日了,春光不见半分来。黄沙碛里风犹冷,青柳梢头眼未开。旧事每于心上简,新诗旋向笔端裁。行行又记江南好,春酒初醒嗅野梅。”的题壁诗,被后世称佳。

  题壁诗中最著名的,还是苏轼的《题西林壁》。而且,题的正是如瓷画所示的“山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这首诗是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过去,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诗人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瓷画演绎此诗,使诗与画图紧扣游山,写出了诗人独特的感受。苏轼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苏轼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是宋仁宗景祐三年生,嘉佑二年进士,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因讥讽朝政被贬任杭州通判;历徙湖州、黄州、常州。“哲宗嗣位,召至京师,任中枢舍人。”后又与司马光辩争新法“不可尽改”而出知杭州。后又因晢宗亲政启用新党,苏轼又被一贬再贬,贬到海南,宋徽宗登基大赦天下,苏轼北返时在常州逝世,时为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享年66岁。高宗朝,赐太师,谥文忠。

  苏轼的诗对后人影响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他写的这首绝句《题西林壁》也以富于理趣著称,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

  这样的瓷画场景,亦画亦诗。只有历经沧桑的诗人方可写来,更反映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自然与人生的哲理,耐人寻味。之后的岁月中,这首诗意总被瓷画艺人绘于瓷器之上,似可认为,也是文人气息相通的一种精神之传承。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光绪瓷画:吟罢新诗旋题壁-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