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

上一页
1/141页 共4196

民国粉彩群仙祝寿纹脱胎碗

时间:2020/5/9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芙蕖/安徽合肥


图1

  “群仙祝寿图”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吉祥图案之一,这一题材被广泛用于国画、版画、年画、木雕、刺绣、缂丝和瓷器等多种载体之上,深受民间熟知与喜爱。其内容丰富、寓意良好,是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来介绍一件民国时期粉彩瓷器上的群仙祝寿图。

图3

图2

  这件粉彩群仙祝寿纹脱胎碗(图1),高5.5、口径12.9、底径4.5厘米,器型规整,胎体极薄,釉面光润。碗外壁为粉彩“群仙祝寿图”。图上共绘有20个人物,以及山石、松柳、海水、高台等。图旁书诗文一句:“曾记大罗天上事,众仙相约咏霓裳”。碗口沿处以墨彩如意云头纹一周装饰,圈足外壁装饰一周墨彩回纹,碗内心为墨彩盘龙纹,外底有绿彩“乾隆年制”四字印章款(图2),此为民国时期常见的仿款。

  此碗胎体极薄,所以叫“脱胎碗”,据民国人向焯的《景德镇陶业纪事》记载:“脱胎者,坯既成,仍复削去胎质,纯以釉汁成也。”也就是说:胎体拉坯成型后,先在一面施釉,釉干后从未上釉的那面刮削胎体,刮到几乎只剩一层釉时,再在这刮削面上施另一面釉。于是,烧成后似乎是抽去了胎骨,薄如两层烧结一体的釉面,莹彻透亮,故名“脱胎”。可谓“轻如卵幕”“薄如蝉翼”,因此又称“蛋壳瓷”。

  关于“群仙祝寿”这一题材,无疑与中国传统的道教故事有关。最初的故事是西王母摆寿宴,众神仙纷纷赶来为她祝寿;到了元代,元杂剧中又将八仙与西王母寿筵关联起来;明代的八仙剧目中,便有了《群仙祝寿》《群仙庆寿蟠桃会》等。

  从这件粉彩群仙祝寿纹脱胎碗的纹饰中,明显可以看出八仙的形象,八仙乘在一艘石船上,各持法器,一字排开,从前至后分别是:手捧花篮的蓝采和,一手拄铁拐、一手高举葫芦的铁拐李,手拿鱼鼓的张果老,手持宝扇的汉钟离,手持横笛的韩湘子,手拿云帚、背着宝剑的吕洞宾,侧卧仰天的曹国舅,站在船尾撑舵的荷仙姑。这艘大石船乘风破浪,朝着一座高台驶来,此高台或许就是神话传说中的“瑶台”了。瑶台之上,正中站立着福禄寿三仙(图3):左为福星,怀里抱着孩童;中为禄星,身着鲜红的朝服;右为寿星,左手捧桃,右手拄杖。三仙后面站着举扇的宫女,旁边站立着手执朝笏板的文臣。在高台前的假山上,还有一个手舞一串铜钱的少年,从这一形象看,他应该就是传说中的刘海。在高台侧边还有一向下的台阶,台阶上有手举元宝的财神,以及手持荷叶、荷花的和合二仙,她们是掌管婚姻的喜神。还有一处值得注意,在八仙的上方绘有一位手持云帚、骑着凤凰飞来的“老太太”,这位应该就是祝寿图的主角——西王母。

  这样一件小碗上,共绘有西王母、八仙、福禄寿三星、刘海、财神、和合二仙等20多位神仙,都是民间喜闻乐见的形象,内容丰富而生动。碗的胎体极为轻薄,从碗内迎光而视,外壁纹样几乎清晰可见,做工相当考究,是民国时期粉彩瓷器中的珍品。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民国粉彩群仙祝寿纹脱胎碗-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