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

上一页
1/141页 共4196

宋代青瓷双龙缠柱莲花灯

时间:2020/6/19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魏传来/山东淄博


图1 青瓷双龙莲花灯

  灯的发明源于人类火的发明与照亮的需要。远古的时候,人类的祖先用树枝烧起一堆火当灯,这应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灯。在当时,火把就算是最先进了。到了新石器时代,开始出现以油脂为燃料的油灯。先用野兽的脑盖骨、蚌壳或石槽做灯盏,后来又出现了用陶瓷和金属做成瓷灯、铜灯、铁灯,每盏灯内都有灯芯,以便充分燃烧,少生黑烟。

图2 莲花形杯口

图3 大圈足

  油灯作为传统的生活用具,经历了几千年演变的历史。最初人类制作的灯的形状,类似早期盛食的“陶豆”。我国最早对灯作出文字表述的是晋代著明学者郭璞,注《尔雅·释器》:“瓦豆谓之登(镫)。”

  作为原始的灯具,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从它产生的第一天起,油灯就表现出了实用和审美的结合。青铜时代,油灯开始向精制化方向发展,及至汉代,进入了油灯发展的繁荣期,这一时期的油灯功能合理,造型生动,装饰富丽。而南北朝青瓷油灯的出现,开创了油灯生产的材质多元化时代。

  到了宋代,陶瓷技艺达到了古代的顶峰,瓷质油灯的发展更为多样,各种青瓷灯、白釉灯大量出现,这个时候的陶瓷灯具已经走入了寻常百姓家,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开始影响灯具的造型。反映了这个时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多元的审美趣味。

  在山东淄川博物馆澹庐展室,展藏着一盏宋代的青瓷双龙莲花灯(图1)。该灯构思奇特而别致,由灯盏、灯柱和灯座组成,通高24厘米,其中灯柱高21厘米。莲花形灯盏,俯视宛如一朵盛开的莲花(图2),盏径11.5、盏深6厘米,内有弦纹。灯座为一圆盘,盘口直径18厘米。大圈足(图3),足径9厘米。粗瓷质胎,胎体坚致。通体施青釉,釉色下部青中泛黑,积釉处釉色青翠,莹润光亮,玻璃质感强,冰裂纹开片细密。灯座圆盘外及圈足部分不施釉,胎呈浅红色,底盘外明显可见使用了化妆土工艺。整器敦实厚重,造型优雅精致。

  这件青瓷双龙莲花灯,其用于执握的灯柱细长挺拔,通身雕塑有两条缠柱云龙,依柱相互盘绕上行。柱的顶端是莲花灯盏,盛油点灯。二龙各用上两爪抵托着灯盏。莲盏浑圆似珠,与双龙柱身巧妙衔接,形成了“二龙戏珠”的吉祥寓意造型画面。被双龙缠绕着的灯柱,环周有多圈的龙身棱旋纹,既可打破灯柱的单调,执握时又不易滑动。两龙的下爪抵踩在圆形底盘内两侧贴塑的四片云朵上,两条尾巴粗壮有力,不但展现了双龙在腾云驾雾的雄姿,也对空旷的灯的底座圆盘进行了填空装饰。

  整体看上去双龙线条清晰明朗,神情威风凶猛,潇洒传神,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形态极为优美,充分展现了龙的气势和神韵。

  龙是传说中的一种神异动物,其特征是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灵物,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象征,被赋予了神奇、吉祥、权威等文化元素。龙作为华夏儿女共同膜拜的一种动物,其文化、思想博大精深。此灯用双盘龙作为主要装饰,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精髓,具有鲜明的民族心理和地域特征。

  特别需要介绍的是,此灯的主要部分灯盏,是一朵盛开的莲花造型。在佛教中,莲花称宝莲,藏语称“白玛”。为佛教经典和佛教艺术经常提到和见到的象征物,取“出五浊世,无所污染”之义,象征佛法之纯净无染。相传,释迦牟尼一出世时,即站在莲花上,成道后,起座向北,绕树而行,一步一莲。释迦牟尼佛在传教说法时,坐的是莲花座,他的手“开敷如莲花”。这种对莲花的崇尚,体现在佛教文化的各个方面,成为美的象征。

  佛教传入中国后,莲花开始受到广泛的推崇。佛教赞叹莲花出污泥而不染,并有“香、净、柔软、可爱”四德,被视为佛门圣花,用来象征离尘脱俗、清净无染,不熄不灭、轮回永生。莲花也因此具有了明显的宗教气息。

  到了宋代,从前人们顶礼膜拜的菩萨与莲花早已融进了世俗生活的愿景中,成为普通民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装饰纹样。这种制作成莲花式样的瓷灯,既具有圆满如意的宗教意蕴,让人们在心理上得到慰藉,又体现出了人们崇尚出污泥而不染的道德品质的世俗追求,所以备受社会欢迎。

  宋代经济文化繁荣,风气开放,宋人在审美观念上,崇尚健康、纤细之美。创新出了更加生活化、世俗化的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这件青瓷双龙莲花灯正是这种思想境界、精神情操、审美情趣的真实反映的艺术体现。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宋代青瓷双龙缠柱莲花灯-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