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

上一页
1/141页 共4196

北宋黑釉兔毫盏

时间:2020/9/17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李笙清/湖北武汉


  “截玉夸私斗,烹泉测嫩汤。稍堪肤寸舌,一洗苋藜肠。千枕消魔障,春芽敌剑铓。年年较新品,身老玉瓯尝。”这首南宋诗人袁说友的《斗茶》,描述的是宋代风靡一时的斗茶之风。当我看到眼前的一件宋代斗茶的专用茶具时,脑海中顿时浮现出一片千年之前宋人烹茗煮茶、斗茶为乐的热闹场景。

  这件北宋黑釉兔毫盏(见图),高3.5、口径14厘米,1997年出土于武汉市武昌区放鹰台,现收藏于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器物折沿圆唇,斜腹内收,小平底。器内底部中心模印一朵菊花图案,周边留有5个支钉痕迹。器物上部施釉,釉色黑褐;施釉厚重,在黑褐色釉上烧出闪耀银光且细如兔毛的结晶釉,又称“兔毫釉”,是宋代建窑瓷器的代表性器物。

  北宋时期,政局稳定,民殷国富,天下太平,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展示的就是北宋都城汴京各色人等市井生活的闲适景象。宋人讲究茶道,上至皇室王公,下至士大夫及文人雅士,无不好此,形成了“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茶道之风。宋徽宗赵佶虽不是治国明君,最后落到客死五国城的凄凉下场,但他生性风流儒雅,不但画得一手好画,写得一手好字,独创了名扬天下的“瘦金体”书法,而且还是一个茶道高手,日理万机之余,不忘撰写专著《大观茶论》,对北宋名茶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等均有详细记述,其中提到的“斗茶”一节极为详尽。

  斗茶,又称“茗战”,以茶会友,来分出水品、茶品和烹茶技艺的高低。北宋名臣范仲淹面对愈演愈烈的斗茶之风,发出了“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的由衷感叹,认为斗茶有味轻醍醐、香薄兰芷的妙趣。宋人斗茶场所,多选择在规模轩敞的地方,斗茶者以所藏名茶轮流烹煮,品评高下,形成了斗茶品、斗茶令和茶百戏等丰富多彩的斗茶内容,吟诗作赋,烹茗品味,丝竹相伴,乐此不疲。盏为斗茶专用茶具,以建盏中的“兔毫盏”最为有名。

  北宋流行“斗茶”之风,社会对黑瓷的需求量太大,以至于宋代黑瓷成为当时一个产量极大的品种,不仅一些青瓷窑场如福建建阳的建窑、江西吉州窑、山西榆次窑等以生产黑瓷为主,成为著名的黑瓷产地,其他如定窑之类以生产白瓷为主的大窑、名窑,也顺应市场需要而生产了大量的黑瓷器,使宋代黑瓷生产形成一个大的窑系。

  建窑窑址位于福建省建阳县水吉镇,宋代黑瓷生产的著名窑口,生产的器型以碗、盏为主,皆大口小足。纹饰以口沿里外之黄褐色或灰黄色之细毛状花纹,即俗称“兔毫”纹者为最有名。建窑生产的黑釉兔毫盏虽然销往全国各地,但在宋代拥有湖泗窑口的武昌地区发现建盏的存在,亦是极其少见的,既体现了宋代斗茶之风盛行各地,又说明了建盏流传地域之广。

  这件黑釉兔毫盏造型端庄厚重,施釉均匀,釉质浓重致密,“兔毫釉”特色鲜明。令人赏心悦目之余,不禁想起北宋诗人黄庭坚吟咏建盏的词句“兔褐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对古人的茶趣之乐心生出几分向往。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北宋黑釉兔毫盏-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