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

上一页
1/141页 共4196

南宋吉州窑瓷枕讲述一则历史故事

时间:2020/11/8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胡剑明/江苏南京


  “吉州窑中绿如茵,化为枕上诗与情。几多海誓山盟意,黄钟宫词写不尽。”这是南京收藏家叶伯瑜写的诗句。他就一块吉州窑(又称“绿吉州”)瓷枕残片(见图)向笔者讲述一段感人的历史故事。他说,这块残片上有着湿划的文字,识读为:“‘黄钟宫’:海神见佳人时下负屈,黑雨天中,遂呼鬼将千人队,就南京临试院,只取王魁。见桂英秉蜡烛,仗神锋,睁星眸,踢树唱起‘喜迁莺’。”

  原来这是一个古代民间故事,后被编演成著名戏剧《王魁》,剧本作于南宋光宗时,是我们今天所知的最早的南戏作品之一,作者已无从考,仅存少数曲词。另外,元代尚仲贤有《海神庙王魁负桂英》杂剧,也仅存曲词一折。它们都取材于这段民间传说。

  说的是,宋朝年间,民女敫桂英为葬父卖身,不幸落入烟花之地成为名妓。破落书生王魁赶考途中,昏倒在风雪寒天,遇桂英相救。桂英爱其文才,不嫌弃反与之结为夫妻,每日精心照料,日渐情深。王魁再次赴京赶考前,夫妻二人来到海神庙盟誓,互不负心。从此桂英在家日盼夜想,等待着丈夫的音讯。一年后,桂英等来的不是佳讯,竟是高中状元的王魁差人送来的一纸休书。桂英悲愤欲绝,来到海神庙,向海神爷哭诉自己的不幸,终无灵验,桂英绝望赴死,成了冤死鬼。所谓“抬头三尺有神灵”,海神最终被感动,恩准她与判官、小鬼一起前去捉拿王魁对责。南京贡院外的相府中,桂英再见到王魁,以旧情试探,王魁贪恋荣华,先是谎言哄骗,最后竟恶毒地羞辱桂英。桂英怒不可遏,招来判官、小鬼捉拿王魁。此时,晓鸡啼鸣,桂英醒来一切如故,桂英的满腔怨恨无处倾诉,真是“空悲对寒秋,怨恨悠悠……”。

  “喜迁莺”是词牌名。古戏上有词:“……海神庙前有见证,忘义多应当罪名。王魁一负桂英女,锦绣带里难逃命。”窑工艺匠感其故事叹息,在瓷枕上演绎古词之意,借《黄钟宫》古词意唱出了全剧的情节。“黄钟宫”也是古词的宫调名。《新唐书·礼乐志十二》上说:“黄钟宫为七宫,是为名曲。”我曾在某博物馆的古瓷瓶上,读过一首《七夕》的黄钟宫调,词人叫王淑梅,“乌栖星隐无眠夜,愁绪又千结。怆然含泪,无言静默,银镜初缺。(么)碧霄良景,鹊桥相见,挥手离别。望穿秋月,牛郎织女,无语凝噎。”也是悲情词意,就不细解了。总之在南宋末年,确实有人被《海神庙王魁负桂英》故事一再打动。

  我们知道,吉州窑是保存完好的古代名窑之一。它始于晚唐,兴于五代、北宋,极盛于南宋,而衰于元末,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瓷话》第三叠记载,宋时,永和陶瓷业兴旺,“辟坊巷街三市”“七十二条花街”。它是中国古代黑釉釉瓷生产中心之一。所产瓷器种类繁多,已发现的瓷形有120余种。按胎釉可分为青釉瓷、乳白釉瓷、绿釉瓷、黑釉瓷、彩绘瓷、雕塑瓷和玻璃器等。

  有人认为,吉州窑其中因烧制工艺难度大、产量稀少的“吉州绿”釉器是为“名贵”,“至今仍未被古陶瓷研究和收藏鉴赏者所全面认识”。类似这片“吉州绿”瓷枕残片,也许算是比较“上乘”的了。它以椭圆大气的形象作枕体,不但看之美观,而且使用时想必也很舒适;从釉水上看,满施绿釉,均匀色正,釉面布有细碎密集的小纹片。釉面质感莹亮柔润,透澈鲜活,纯净细腻如翠玉一般;从纹饰上看,枕上围周釉下湿划有半月形四条纹线,用以围住竖行的七行诗文,诗文间隔自然。左右各一词牌名“黄钟宫”“喜迁莺”,一起一落,分列头尾。湿划文字随手写来,清晰凸起,立体感强,枕面给人以繁而至简的感觉。整体呈积釉而成深绿色,有明暗却色差不大,丰富圆润,流畅灵动,仿佛枕其入眠,梦中当可回旋起和谐的韵律。

  因其色好,吉州窑陶瓷在中国宋元时期就是重要的商品之一,它为促进中国和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报载,1975年在东京博物馆举办日本出土的中国陶瓷展览,吉州窑的兔毫斑、鹧鸪斑、玳瑁斑和绿吉州一同,被誉为传世珍品。改革开放后,吉州窑的名贵产品逐步得到恢复,有的仿古瓷、陈设瓷相继走出国门,世界各地的很多博物馆和收藏家都藏有吉州窑的名贵产品,可以说,它早已成为了“对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南宋吉州窑瓷枕讲述一则历史故事-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