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陶艺

上一页
1/71页 共2087

对一把壶的猜想

时间:2018/6/30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柳建明/山东高密


布满锔子的紫砂壶

  阿并的店里摆着一把紫砂壶。壶身锔满密密麻麻的锔子,几乎占了壶体的三分之二。阿并认真数过共有150余枚锔子,就连壶嘴上也锔着锔子。锈迹斑斑的锔子,竖排一道,横排一道,左排一道,右排一道,如布络网。一把壶破成这样,还有锔的必要吗?随之也引来不少人的联想和疑惑:用锔壶的钱买一把新壶够不够?这是一把名壶吗?是锔匠想显摆自己手艺,还是锔匠刚入行时如履薄冰、拿着这把壶练手艺呢?抑或是有人有意难为锔匠,锔匠迎难而上,强力为之吗?是锔匠手艺不过关,越锔越破造成的吗……

  若锔子论枚算钱的话,每锔一枚锔子,持壶者的心里会不会咯噔一下,一枚枚算下来,这要咯噔多少下呢?持壶者是一个勤俭度日的人吗?持壶者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吗?持壶者对这把浑身锔满锔子的壶满意吗?这样一把“残”不忍睹的壶,好意思拿到光天化日之下用吗?壶锔成这样,不后悔吗?持壶者有视丑为美的癖好吗?一连串的问号,像一枚枚簇新的锔子,把一个个莫名的问题连缀在一起,成了一个谜。

  但可以自圆其说的是,如此耗费人力物力锔一把壶,绝对有赚头,否则锔匠不会心甘情愿揽这单活;如此耗费人力物力锔一把壶,绝对要比买一把新壶便宜,否则持壶者不会主动趋前促成这笔生意。锔匠的所为,应了一句老话:工夫不搭钱,只赚个材料钱。持壶者的所为,同样应了一句老话: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二者不谋而合,是一根蔓上同生共荣的两枚果子。从现存的实物观察,带有锔子的物品普遍出现的时间,集中在清末民国时期,绵延至20世纪70年代。这一时期的人经历过苦难、经历过奋发图强,情感中多了许多不舍,特别懂得节约,一个子儿恨不得掰开当两半花,幸福在他们的眼里是一点一滴聚成的。这些牢牢锔在日常生活用品上的锔子,忠实地记录了他们的心迹。带有锔子的物品大到缸、罐(见图)、盆,小到碗、碟、勺。有些物品,现在看来还属于文物,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是收藏爱好者争相收集的对象。古玩行里那句“瓷器毛边一文不值”的老话,被改写了。昔日的“弃物”,成了今日的“宠物”。

  这是一把凝聚着精气神的壶,注入水,滴水不漏,偏居一隅,更多了一层隐忍。20世纪70年代,我在北方乡下见过一种用葫芦开挖的瓢,一开始这些瓢用来舀水,破裂了,用线缝合,用来舀米,再破裂了,再用线缝合,用来舀面粉,物尽其用。一道道缝痕,实实在在,似日子的根须,撑起一个顶天立地的家。

  还有人说,这把紫砂壶是民国时期玩壶者炮制的花样。即玩壶者在壶腔内塞满绿豆,倒上水,借用绿豆闷闷的膨胀力,把壶体撑裂。然后找锔匠选用紫红色或是金黄色的锔子,按照破裂的纹路锔合,是一种刻意为之的装饰艺术。锔一把这样的壶的开销,要比买一把壶贵出好几倍的价格,是奢侈的壶。

  无论是图实用,还是图观赏,阿并把这把残壶当杰作看待。他常常感叹,看了这位锔匠的手艺,世上还有难倒人的事吗?那个持壶者珍惜时光中的琐碎,把壶的寿命延长,日子过得悠然漫长,让人能咂摸出丰富的人生况味。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对一把壶的猜想-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