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陶艺

上一页
1/71页 共2087

紫砂壶“四玩”

时间:2019/12/19 文章来源:紫砂之家

  爱好一种事物,你就会想了解它的过去、它的用途,好好保存,品味捧在手心里那一刻喜悦。好像都是这样,无论是紫砂,还是其它的种种。

  俗话说,有茶人的地方就有紫砂壶。从古至今,文人雅士们把能拥有一把上好的紫砂壶作为一种风尚,因为把玩紫砂不仅是修身养性,更是在品读文化历史,那么紫砂壶到底应该怎么玩呢?

  玩茶味

  紫砂壶,它首先是实用器,那当然就要用它来泡茶啦。紫砂壶泡茶的好处是不夺茶香气又无熟汤气,壶壁吸附茶气。壶质影响泡茶的效果,密度高的壶,泡起茶来,香味比较清扬,密度低的壶,泡起茶来,香味比较低沉。

  紫砂壶里外都不施釉,保持微小的气孔,透气性能好,但又不透水,并具有较强的吸附力,这是一般茶壶所不能比拟的。它能保持茶叶中芳香油遇热挥发而形成馨香,提高茶汤的晚期酸度,起到收敛和杀菌作用。

  玩历史

  紫砂陶器,是我国独有的陶器工艺品,以其造型多样,色泽古雅,质坚耐用,技术精湛而著称于世。紫砂壶从宋代开始出现。明代紫砂壶制作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工艺体系,此时名家辈出,做工讲究规整精巧,紫砂壶以其实用性和艺术性鉴赏性的统一,成为传世佳品,名家名作被文人仕宦所追捧。特别是供春所制树瘿壶已成为稀世珍品。

  在嘉靖到隆庆年间,继供春而起的紫砂名艺人有董翰、赵梁、时朋和元畅四人,并称为“名壶四大家”。其中董翰以制作菱花式壶最著称,赵梁所制壶多为提梁壶。这些名家均以造型的艺术化取胜。

  明代中期,制壶名家辈出,壶式千姿百态,技术精湛,迎来了中国紫砂陶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万历年间继起的名家有时大彬、李仲芳和徐友泉师徒三人,他们壶艺高超,在当时就有“壶家妙手称三大”之誉。以时大彬为代表,所制茗壶,千状万态,信手拈来,巧夺天工,世称“时壶”、“大彬壶”,为后代之楷模。

  清代紫砂壶制作进入全盛时期,清朝初期,几何形器非常流行,筋纹形器和自然形器已发展成熟。技巧精湛、善于创新的陈鸣远是其中佼佼者,与时大彬并称。清道光、咸丰年间至民国初年紫砂壶的壶形和装饰愈加变化多端,千姿百态。工艺追求简洁明快,壶式取材于自然的果蔬并配以简单枝蔓,极为精巧。

  曾有“千金易得、大生壶难求”之美誉的范大生先生在紫砂艺术史上名留青史,享誉海内外。他创作的“四方隐角竹鼎壶”,方器与筋纹器融合,方中寓圆。隐角竹节纹,将竹魂连入壶身、嘴、钮、盖、把;“合菱壶”纵向分割六等分菱花花瓣,身、盖棱线对称吻合,腰部菱形似水,清晰明丽,花珠钮点缀壶身,通体呈曲线之美。至清朝晚期,题款、以壶赠友成为时尚,壶价日高,贵于金玉。

  玩收藏

  紫砂收藏历来都归属于陶瓷类,但近年来随着紫砂热的兴起,已经演变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收藏门类。

  紫砂壶作为一种藏品,可以不必计较其升值潜力如何,市场前景如何。最重要的是要自己喜欢,可以按照自己的经济状况对各个层次的紫砂壶进行收藏。

  在收藏与把玩的过程中,主要考虑是否喜欢和欣赏所收藏的每一把壶的形态、做工以及体现出的艺术品位等等,而不必过多地追求其市场价值。

  在选择藏品时建议考虑以下几点:

  一是作者的文化程度、专业技术职称和从事紫砂壶艺术创作的年限。高级工艺美术师以上的当然为首选对象。如果受到经济收入限制,也可选择工艺美术师或助理工艺美术师创作的获奖作品或者代表作进行收藏。

  二是作者的出身及师承关系。紫砂壶毕竟是手工制品,其师承关系非常重要,所谓名师高徒。对于众多藏友来说,藏品的作者基本上都是定位在工艺美术师以下,这就要有重点地选择作者的出身和师承关系,选择一些比较优秀的、有发展前途的中青年艺术家的作品进行收藏。

  三是作品的特色和特点。在选择藏品时,要尽量选择一些获奖作品、创作作品、具有个人特色的作品进行收藏。

  玩投资

  把玩与收藏紫砂壶,既是一种对紫砂艺术的传承和珍爱,同时也是一种投资。对于每一位壶友来说,必须要明确自己喜爱紫砂壶的目的,是为了欣赏还是为了投资。在把玩与收藏的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你所收藏的藏品的价值不断上涨,这不仅是对你的“眼力”和欣赏、判断水平的肯定和考验,使你获得了实实在在的物质享受和经济效益。这也许就是能够让人们对紫砂壶情有独钟的另外一种魅力所在吧。

  茗茶紫瓯,诗词人间,清香飘远,历史铭记。得一把好壶,品茶味,读历史,玩收藏,正是传承着中国千年的茶文化的升华。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紫砂壶“四玩”-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