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器

上一页
1/80页 共2358

青铜器鉴定方法与年代风格判断

时间:2018/8/20 文章来源:搜狐


  我国商、周时代的青铜器具,不单是盛物用的容器,同时也是宗庙中的礼器。青铜器的数量可以表示出身份地位的高低,青铜器形制的大小也可以显示出权力的等级。

  青铜器中,最重要的器类就是鼎。远古的青铜器可以分为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四大类。食器中包括鼎、鬲等等。其中鼎是最重要的礼器。

  那么该怎么去鉴定呢?

  第一:看其材质,是否为较为珍贵或者稀少的金属;
  第二:看其版别,是否是较为稀少的版别;
  第三:看其制造工艺,除了本质上的工艺之外,是否有为了美观而加工的工艺;
  第四:看其文化底薪及其传承历史;
  第五:目前市场对其的认知程度,以及近期的一些市场走向。
  中国古代青铜器是光辉灿烂、独具一格的瑰宝,是世界文明大花园中一枝最耀眼的奇葩,是最有价值的收藏佳品,随着收藏行业的兴起,青铜器收藏市场鱼目混杂,赝品充斥着市场,那么,铜艺世家今天教您铜器鉴定术语,在鉴别真假避免上当有很大的帮助。

  铭文
  铭文也称金文,吉金文字的简称。是指铸造或凿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以礼器上的文字最为常见。其少者仅见单字,多者达数百字。内容丰富,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纹饰
  纹饰是中国古代青铜器表面的各种动物、植物和其他几何形的图像。主要有兽面纹、龙纹、凤鸟纹等各种动物和神灵纹样,还有火纹、几何纹和人物纹样等。
  铸造工艺
  青铜器的铸造工艺主要分为陶范法和失腊法两种。商和西周的青铜器多为陶范法铸造,而春秋中期出现了失腊铸件。春秋中晚期至战国创作出的许多难度极高的青铜器,都是用失腊法铸造的。
  眼学
  是利用系统知识的综合判断,也是科学的组成部分。“眼学”是指运用大量系统知识并积累经验,掌握青铜器的一般性特征和内在规律性来判断和鉴别文物的一种方法,是收藏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科学鉴定方法之一。
  出土文物
  从古代遗址、墓葬、窖藏、塔基、石窟寺,包括水底和沉船等的被发掘、打捞、发现及被盗掘出的古代文物,是相对于流传于世的瓷器、字画、家具、文玩等“传世文物”而言的。所以,不论什么时间出土的,皆可称为出土文物。法律中对于“倒买倒卖出土文物”的界定,是对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新出土”的文物而言,民国以前的”出土文物”即视同“传世文物”了。
  生
  也称“生坑”,是指铜器表面由于种种化学反应引起质变而产生的锈蚀,形成子器表或绿、或红、或蓝、或紫的锈色。这种锈色坚实,有一种自然的多变感。生坑青铜保持出土时的本来面貌,没有经过出土后的进一步处理,没有受到生活中油垢等污染,沒有长期直接用手把玩形成的表层变化,锈色和土沁色灿然。
  熟
  也称“熟坑”,指的是为了青铜器更加美观和防止被腐蚀的器物再生锈变质,将”生坑”铜器洗净,用合理的化学方法除去铜锈物,并涂以蜡,使其表层光亮耀眼,底层依然可以保持丰富的色泽,表现出自然的“熟”“老”。
  包浆
  是鉴别青铜器的重要依据。指没有浮锈,器物表面却通体呈现一层均勻、柔亮的氧化层的特殊现象,有时也用于泛指器物表面“生”、“熟”情况与呈色情况。
  平坑
  北方出土的铜器,底子多呈灰白色或黑灰色。
  水坑
  南方特别是湖南、湖北出土的铜器,色彩鲜亮、表面大多光润如镜。或绿得湛然,或黑得油亮,就像刚刚从水里捞出来的一般。
  黑漆古
  黑漆古主要取决于当地水质和土壤的酸碱度等,有器物长期传世形成的自然”包浆”,也有青铜器本身合金成分差异造成的原因。器物出土时即黑亮如墨,表面几乎没有绿锈,多为春秋、战国、两汉时期制品,而战国、西汉的情况更加普遍,其中约90%属于战国时期铸造的青铜器。
  绿漆古
  铜器绿锈生成之后,由于水文地质条件变化或者墓葬、窖藏常年浸水,器物表面的浮锈自然脱落。但因年代久远,绿色仍牢牢地浸染在器物表层,好像罩了层薄薄的绿漆。
  枣皮红
  是指有些青铜器绿锈下呈现的暗红色,琉璃厂习语称之”枣皮红”。河南安阳一带出土的器物多带枣皮红的特征。
  水银浸
  亦称”水银古”,也是一种青铜器的自然“包浆”现象,有局部的,也有通体银的,多见于铜镜。主要为战国到汉代时期制品,其中又以战国为多见,大多出土于中原地区。
  泛金
  并非器物铸造之时镀了水银或者黄金,而是青铜器在特定的土壤环境中形成的特殊氧化层,其表面呈现出金黄色,仿佛鎏了一层金,旧时也称“返金”或者“返铜”。这种现象通常只出现在刚刚铸造完成尚没有使用过就入土的青铜器上,而且几乎全部出土于河南安阳附近的商代地层中,陕西只存在个例。
  脏坑
  出土地点在北方一些地区,表现为铜器表面锈色斑驳而杂乱,并伴有大量不易除去的恶锈,有些甚至使得器物严重受损。
  发坑
  指出土物不仅表面,而且质地本身都受到严重侵蚀,呈现出一种类似发酵、发泡状的疏松、胀裂。铜器大部出现这种鼓泡、胀裂现象的俗称”发坑”,部分或局部出现的,古玩行里习称“半发坑”。
  品相
  文物的自身品质与收藏价值重要的外在判断标准之一。是文物行内对于文物自身质地与完残情况的综合评价的习语,是对文物自身品质、保存状况的优劣的评判标准。也就是说,例如铸造精美的普通流通币保存如新,“品相”自然是绝好的;若损伤严重,也会被斥为“品相”不好。
  贴骨锈
  结实地贴在器物表面的锈,这种锈即使用小锤敲都不易掉,故称贴骨锈。商周青铜器的贴骨锈若被敲掉,露出的多是各种色彩的地子。若露出的是铜质,那么此器晚于商周。
  洗过澡
  有些传世青铜器,表面被油污侵袭过甚,一些老艺匠用醋酸等液体洗浸,将油污洗净。这样的器物表面光亮一色,虽然美观,但失去了原来的自然风貌,行家称“洗过澡”。
  背光
  佛像背后加铸的一层莲辦形成舟形衬托物,亦称“举身光”。有的与佛身合铸,有的分铸可脱卸。其形式有莲辦形和舟形两种,前者底部圆润,后者底部成直角状。背光的纹饰以火焰纹为主,间有忍冬纹或连珠纹带。早期的纹饰多作浮雕或线刻。隋代金铜佛多用透雕形式,唐及其以后的金铜佛则少见有背光的作例。
  光头
  佛像头后表现出的圆形光环。有合铸和分铸两种。合铸者即在背光上表达出来,用浮雕或线刻形式;分铸者一般多在不用背光的前提下产生,形式以透雕为主。早期佛像以合铸头光为主,隋后则出现分铸透雕形式。其纹饰有两类一是同心圆的多层光环式;二是莲花形式。
  青铜器名不常用字注音
  鬲li 缶f6u
  簋gui 匜yi
  盨xu 盉he
  簠fu 鑑jian
  甗yan 铙nao
  甑zeng 钲zheng
  俎zu 錞chun
  觚gu 鎛bo
  觯zhi 铍pi
  罍lei 钺yue
  斝jia 镞zu
  卣y6u 銎q i6ng
  觥gang 锊lue
  瓿bu 釿布jin bu
  青铜镜
  青铜镜是一种古老的汉族工艺品,由青铜所制的器物。据史料记载,自商周时代起,古人就用青铜磨光做镜子,光亮可照人,背面雕有精美纹饰。到战国时已很流行,汉、唐时更加精美。

  李君

  古代青铜器是天津博物馆重要馆藏之一。无论是堪称国之瑰宝的青铜重器,还是揭示度量衡发展的量器、衡器,亦或是自成体系的铜镜,都是天津博物馆藏古代青铜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津博物馆藏古代青铜器来自近百年来社会各界人士的竭力集藏、无私捐献以及文物博物馆界的勉力征集,数量众多,品类齐全,流传有绪。

  天津博物馆藏古代青铜器尤以西周太保鼎、战国楚王鼎、西周夔纹铜禁等青铜重器为国内外所关注。鼎,是古代青铜器中数量最多、地位最重要的器类,它既是炊器、盛食器,也是贵族进行宴飨、祭祀等礼制活动时最重要的礼器之一。此外,如人们耳熟能详的《左传》宣公三年记楚庄王问鼎中原的故事,表明鼎也被作为王权的象征。馆藏西周太保鼎为方形,通高57.6厘米,长35.8厘米,宽22.8厘米,重26公斤。四柱足,口上铸双直耳,耳上浮雕垂角双兽,作攀附状。鼎腹部四面饰蕉叶纹与兽面纹,腹壁四隅起棱脊。柱足饰兽面纹,有棱脊,中部附圆盘。柱足上装饰的棱脊和圆盘,在商周青铜器中是独一无二的,是此鼎最为显著的特征。从太保鼎的器形和纹饰特点来看,其铸造年代应为西周早期。鼎腹内壁铸“大(太)保铸”三字。大保即太保,太保为官职名,西周始置,为监护与辅弼国君之官。根据《尚书 君奭》载“召公为保,周公为师,相成王左右”及《史记 燕召公世家》载“召公奭与周同姓,姓姬氏,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等文献可知,这件太保鼎应是西周成王时的重臣召公奭所铸造的。据传此鼎在清道光、咸丰年间出土于山东省寿张县梁山,同出的还有小臣犀尊、太保簋等,统称“梁山七器”。“梁山七器”器形庄严厚重,纹饰华丽繁缛,是商周青铜器的典型代表。太保鼎是唯一一件收藏在国内博物馆的“梁山七器”。太保鼎造型优美独特,铸造工艺精湛,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极高,是难得一见的古代青铜艺术珍品,享誉海内外,堪称国之瑰宝。该鼎历经李宗岱、徐世昌等名家收藏,曾被《中国美术全集 青铜器卷》收录,并于1993年被选送参加第三届“中国文物精华展”,又因其异常珍贵,而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不允许出境展览的64件古代艺术品之一。目前发现太保自铸器共4件,除太保鼎外,太保簋现藏美国费里尔美术馆,太保卣现藏日本白鹤美术馆,太保盉现存北京文物研究所。

  战国楚王鼎通高53厘米,口径45.5厘米,腹围148厘米,是出土楚铜器中的重要代表。该鼎铸对称的双附耳,直腹,兽蹄形足,并附盖,盖上有环和三个变形的鸟状钮,共有铭文六十字,分布在鼎盖内、口沿、腹部等处。铭文记载了楚幽王为庆贺胜利用缴获的兵器铸成此鼎的经过并用于祭祀的史实。楚幽王,熊(写作盦)姓,名悍(即忎),公元前237-前228年在位。楚人是华夏族南迁的一支,兴起于荆楚(今湖北)大地的楚部落,楚国是春秋战国时期南方的诸侯国,其国君为熊氏。楚国都邑曾几经迁徙,公元前241年,楚王考烈为避秦国威胁,将都城迁至寿春(今安徽寿县),经历考烈、幽、哀、负四王,于公元前223年被秦将王翦所破,楚亡。楚王鼎出土于安徽寿县朱家集(今属长丰县)李三孤堆。李三孤堆是传说中的楚王陵所在。1933年,安徽大水,李三孤堆坟茔被打开,有人说是被大水冲开,也有的说是被当地的保甲带人挖开,出土文物中以青铜礼器居多。寿县铜器,是楚国器物的第一次大规模出土,震撼了中国文化界,同时也使各地文物商贩云集,地方官绅强取豪夺。当时的政府闻讯将缴获的七百余件文物封存于县教育局,后移交省图书馆,解放后入藏安徽省博物馆。另有一些文物流散各地,其中楚王鼎、豆、簋、勺、簠等十件铜器流至天津宝楚斋李氏,后入藏天津博物馆。天津博物馆藏楚王鼎就是这批楚器中形体较大、铭文较多的一件重要文物,被誉为“南北楚器之冠”。同一形制、相同大小、铭文一样的楚王鼎同时铸造了两件,另一件保存在国家博物馆。

  西周夔纹铜禁高23厘米,长126厘米,宽46.6厘米。整体呈扁平立体长方形,中空无底,禁面上有三个微凸起的椭圆形子口,中间的子口略小于两边子口,禁前后两面各有两排镂空的长方形孔十六个,左右两面各有两排镂空的长方形孔四个,禁的四周都饰有精美的夔纹,纹饰生动,造型端庄,铸造精良。禁是古代贵族在祭祀、宴飨时摆放卣、尊等盛酒器皿的几案,最早出现于西周初期,春秋战国时人们仍有使用。《仪礼 士冠礼》记载:“两庑有禁”,郑玄注:“禁,承尊之器也。另外据古代文献记载,西周初期曾厉行禁酒,当时的统治者把安放酒具的器座称为禁,“名之为禁者,因为酒戒也”,可见禁这一名称是为了有效督促民众禁酒而命名的。1926年陕西军阀党玉琨组织人员在宝鸡斗鸡台戴家沟挖出了包括西周夔纹铜禁在内的大批珍贵文物,这批文物后来到了隶属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的宋哲元手中。这件铜禁则一直保存在宋哲元在天津的家中。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对宋哲元的公馆进行查抄,宋哲元三弟宋慧泉得知此事后多方打点才将这件铜禁及其他文物从日军手中赎回,并在家中尽心收藏保管。1968年天津文物管理处在宋氏亲属家中发现了铜禁碎块,并在物资回收部门找到了部分铜禁碎块。1972年5月送到中国历史博物馆由高英、张兰惠等老师进行了修复。禁这种形制的铜器在国内外均十分罕见,极其珍贵。天津博物馆藏的西周夔纹铜禁是中国出土的铜禁中形体最大的一件,是研究中国青铜禁历史的珍贵实物资料。传世的西周铜禁仅见两件。另一件1901年出土于陕西宝鸡的夔蝉纹铜禁现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另外在2012年6月发现的陕西宝鸡石鼓山西周墓中又出土西周铜禁一件。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在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任家村出土了一批西周晚期青铜器,计有大克鼎一件,小克鼎七件,克钟五件,还有克盨等器物。天津博物馆藏其中三件,分别为克镈、克钟、小克鼎。这批克氏青铜器是研究西周晚期政治制度及军事活动的重要史料。镈,是古代贵族祭祀或宴飨时使用的单个大型打击乐器。东汉郑玄说“镈,如钟而大”,说明其似钟而非钟。较钟除了形体较大外,镈的钮也较为宽扁。馆藏克镈,高63厘米,椭圆体,平口,四面有透雕夔纹凸棱装饰,鼓部有铭文七十九字,器形完整,纹饰精美,气势宏伟。铭文叙述了克于十六年九月在康王庙中的一个宫室中被周王召见,接受命令,沿泾水东到京师巡查,完成任务又接受车辆和马匹的赏赐,为追念逝去的先辈,并祈求幸福而铸器,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铙作为一种乐器名,始见于《周礼》,《地官 鼓人》曰:“以金镯节鼓,以金铙止鼓。”郑玄注:“铙如铃,无舌,有秉,执而鸣之,以止击鼓。”铙形制像铃,但无舌而有中空之柄,属手执敲击乐器,其用途是在退军时敲击之止鼓,以示退却。铙的外形酷似两片合起来的瓦块,口朝上,上宽下窄,座下有一个圆柱形的甬(即柄)。铙是我国最早使用的青铜打击乐器之一,是流行于商代晚期的打击类礼乐器,除了上文所说铙最初的功能为军中传播号令之用,其主要用途是在祭祀祖先和自然神明时进行敲击演奏。演奏时铙口向上,将中空的柄部安上木把,置于木座之上,以木槌敲击铙口中间及两侧部位即可发出洪亮悠长的声音。天津博物馆藏商饕餮纹铙,口纵23.8厘米,口横35.5厘米,通高47.5厘米。此铙为合瓦形,形体高大厚重,口沿微呈凹弧形,两侧自下向上斜张,粗柄上有突起的一周,柄中空并与内腔相连通。铙体前后均饰有饕餮纹,内填雷纹,柄及铙顶部也遍饰雷纹,整体纹饰精美粗犷,生动立体。

  除了青铜重器,秦汉时期的量器和衡器,如秦始皇诏量、秦旬邑权、西汉陈仓匜、西汉平都犁斛、西汉初元三年上林共府升等,也是天津博物馆藏古代青铜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些量器和衡器为研究中国古代度量衡制度的发展沿革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天津博物馆藏秦代旬邑权,高6.5厘米,口径8.3厘米,底径9.5厘米,是秦始皇统一全国衡制颁发的标准衡器。八角棱体,正视截面呈梯形,中空,器顶口有一长方形横梁。横梁左右两侧有阳文篆书“旬邑”(地名,在陕西省),权体八面有秦始皇和秦二世的诏书。诏书书体为小篆,古朴劲健,两诏铭文在秦权中较少见。

  铜镜在古代青铜器中独成体系,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天津博物馆藏铜镜数量多,年代齐全,从战国至明清每个时期皆有涉及,且纹饰精美,质量上乘,例如战国时期的带有羽状地纹的四山纹镜、新莽时期特有的规矩纹镜、东汉时期带有神兽纹的吴向里栢氏镜、唐时有羽人图案的瑞兽葡萄纹镜、金代厚重精美的双鱼纹镜、明清时期有吉祥语和吉祥纹镜等。天津博物馆馆藏东汉阳燧,直径8.3厘米。此器鼻钮,外观似斗笠,表面铸阳文铭文两周,书体为汉隶,均属吉祥用语。阳燧形似凹面镜,是周代始用的利用太阳能取火的工具,也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从《周礼》至北宋沈括《梦溪笔谈》等都有关于阳燧取火的记载。此器是传世仅见的有铭阳燧,并且有使用过的痕迹,科学和历史价值都极高,极为珍贵。唐瑞兽羽人葡萄纹镜,直径11.3厘米。镜体呈银白色,伏兽钮。内区饰葡萄枝叶,四瑞兽攀绕于枝蔓丛中,四只小兽穿插其间,相互嬉戏;外区有一带翅膀的羽人追逐瑞兽,瑞兽均作同向奔跑状,羽人身后有一匹飞奔的天马,葡萄枝叶繁茂,禽、蝉环绕其中;边缘饰花叶纹。纹饰繁复华美,铸工精良。羽人形象生动,在唐代瑞兽葡萄纹铜镜中极为罕见,全国也仅见几面。

  天津博物馆藏古代青铜器以传世品多、质量精而闻名,其中更不乏堪称国宝的名贵珍藏,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价值,对研究中国古代青铜器、中国古代史具有重要意义。

  青铜器收藏或将回归常态

  商晚期青铜兽面纹斝,成交价954.5万元

  近日,在西泠印社2014年秋季十周年庆典拍卖会上,16件名家旧藏的青铜礼器经过激烈竞价,最后100%成交,总成交额近4000万元,远超过估价。

  长久以来,青铜器没有搭上中国艺术品市场狂飙的顺风车。但在业内人士看来,西泠秋拍推出内地首个青铜礼器专场,表明青铜器重新回到公众视线,青铜器收藏板块或回归常态。

  首个青铜器专场拍卖引瞩目

  日前,西泠印社2014年秋季十周年庆典拍卖会拉开序幕。在艺术品市场调整期,西泠秋拍推出内地首个青铜礼器专场,或许将成为整个青铜器市场变革的标志。

  在该青铜器专场上,16件名家旧藏的青铜礼器引发现场众多买家激烈竞价。其中,著名收藏家卢芹斋旧藏,菲利普斯递藏的商代晚期青铜兽面纹斝,以400万起拍,成交价954.5万;西周晚期妊小簋,同为卢芹斋旧藏,赛克勒递藏,200万起拍,506万成交;西周厉王噩侯驭方鼎,陈介祺旧藏、敬修堂递藏,280万起拍,最终以839.5万成交……多件拍品价格远超国外的青铜器拍卖价格。
据称,青铜器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保护,这让青铜器在中国艺术市场不断增长的数字里难占一席之地。因此,青铜器在国内拍场十分少见。

  作为国内首个青铜器礼器专场,这次拍卖也引发了不少探讨。有关专家表示,青铜器作为历来藏界心目中具有特殊地位的门类,经由拍场推出,对促进国内高古文物特别是青铜器的回流、交易和保护,均具有积极意义。

  业内人士也认为,内地首个青铜礼器专场的推出,不仅在国内艺术品市场的调整期成功发掘了一个突破性的板块,而这个专场或许将成为整个青铜器收藏市场变革的标志。

  青铜器拍卖成近年拍场亮点

  2014年秋拍,中国艺术市场遭遇寒流,前两年曾十分活跃的近现代书画、当代艺术等板块持续低迷,而青铜器拍卖成为2014年秋拍新亮点。

  在2014年11月份举槌的北京第二轮秋拍上,领衔的中国嘉德国际拍卖公司推出青铜金银专场,包括了5件带铭文的青铜重器,受到买家的追捧。其中,商代晚期西周早期光方鼎最终以989万元成交。

  据称,中国历史上青铜器的收藏传统可以追溯到汉代。由于青铜器一直受中国相关文物法的保护,国内市场交易极少,所以一度造成“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局面,众多投资者或收藏家纷纷跑到国外交易。

  近十年来,青铜器在不温不火中交易价格虽在逐年增高,却并不为人所重视。直到“皿天全方罍”的出现,青铜器重新回到公众视线,也预示着青铜器收藏将再度升温。

  早在2001年春天,纽约佳士得艺术品拍卖会上,“皿天全方罍”,创下了东方艺术品拍卖的最高价924万美元。自2001年“皿天全方罍”第一次在纽约佳士得拍出高价后,曾经带动过国内青铜器市场。但那时候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尚处于初级阶段,青铜器收藏并未引起国内市场的重视和关注。

  直到2006年,中国艺术品市场出现第一波大行情爆发的时候,香港和内地才有多件青铜器拍出了前所未有的高价。其中上海崇源拍卖的西周周宜壶以2640万元人民币的高价拍出;澳门崇源拍卖首拍的青铜器商代晚期的鸮卣以862.5万港币拍出。

  2013年10月5日,中国嘉德香港秋拍“大观——香港之夜”专场中,一件商晚期饕餮纹青铜方彝以345万元港币成交。

  2014年春拍中也有几件青铜重器现身拍卖市场;同时,保利和嘉德的香港春拍也有估价不菲的青铜器上拍。直到“皿天全方罍”的出现,青铜器重新回到公众的视线,这会否引来自2006年以来的又一次青铜器热潮呢?有关专家表示,青铜器自古以来就是顶级收藏品,只是多年来并未受到市场的足够重视。西泠印社推出内地首个青铜器专场试水成功将带动整个青铜器市场回潮,青铜器必然会成为今后最重要的收藏品种。

  青铜器处于价值洼地

  青铜器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其以独特的器型、精美的纹饰、典雅的铭文揭示了中华民族的铸造工艺、文化水平和历史渊源。因此,一直深受历代藏家的关注与喜爱。

  然而,在中国艺术品市场,具有极高历史文化价值的青铜器收藏一直不温不火。虽然近年略有升温,且出现了一些高价拍卖品,但与已进入亿元时代的书画、瓷器相比,青铜器的市场价值及所占份额还有很大差距。青铜文化在中国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其历史价值、学术价值要远远高于字画和瓷器。因此,如今青铜器仍然处于低估值阶段。

  分析人士认为,自古以来中国青铜艺术就是站在中国所有艺术品之上的,清末民初时候一件古代青铜器就可以交换几十件乃至几百件清三代官窑器。如在1993年,伦敦苏富比拍卖的一件西周青铜簋价格是84万英镑,同时上拍的一件乾隆官窑器粉彩百鹿尊才2万英镑,青铜器价格超乾隆官窑瓷价格42倍之多。时至今日,明清官窑瓷却常常几十倍于青铜器的价格,明清官窑瓷20年的涨幅是青铜器难以企及的。由此比较也可以看出,中国青铜艺术品处在价值洼地,有强烈补涨和价值回归要求。目前,青铜器的市场价格仍处于低位,并不能体现其本身的文化历史价值。而造成其市场行情冷淡的根本原因是国家文物部门只允许流传有序和海外回流的青铜器在国内市场出现,所以市面上青铜器的流通量可以说非常小,整体价格偏低。

  青铜器精品愈发稀有

  青铜器作为一种世界艺术,在海外一直是世界藏家追捧的焦点。在中国古代艺术品中,唯有青铜器的艺术价值是被全世界一致认可的,在世界任何一家大的博物馆几乎都设有专门的中国青铜馆,这充分证明了中国青铜器在国际上的地位。

  业界普遍认为,由于种种原因,高端青铜器多数集中于欧美,国内市场上的青铜器藏品以中低档居多。目前海外高端青铜器开始向内地市场云集,成为最受行家重视的品类之一。

  不过,今后精品青铜器会越来越少,因为藏家多了,交易量大了,精品青铜器进入收藏领域就藏而不漏了。

  近四五年来,青铜器身价已经飙升了五六倍,一些精品青铜器的价格更是达到了数百数千万元的级别。面对如此良好的走势,很多流失海外多年的青铜精品纷纷还乡,意欲赶上这轮上涨热潮。

  在收藏市场,青铜器拥有巨大的升值空间被业内公认。首先,青铜器是国之重宝,具有很强的历史文化价值;此外,由于青铜器藏品交易的国内市场没有放开,很多人没有认识到青铜器的收藏价值,致使青铜器藏品整体价格偏低,从而为藏品保值升值提供了充足的空间。从制作工艺上来说,即使现代工艺品,也无法达到当时的青铜器制作水平,这一直也是现代工艺无法攻克的难题,所以,青铜器稀缺性和收藏价值不言而喻。

  随着青铜器价值逐步被挖掘,其交易量将会越来越大,市面上流通的精品也势必减少。资源少,而需求量大,这种供不应求的关系必然会形成一个巨大的买方市场,青铜器未来价格必将大幅上涨。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青铜器鉴定方法与年代风格判断-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