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器

上一页
1/80页 共2358

西周鱼伯己铜觚浅考

时间:2018/12/3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鞠志海/山东


图1 西周“鱼伯己”铜觚

  商周时期是青铜器发展鼎盛时期,不仅器型精美,而且纹饰复杂,若再篆刻有铭文,那就更加弥足珍贵。这件西周“鱼伯己”铜觚(图1),不但刻有铭文,还刻有三角形蝉纹十分有趣。

西周鱼伯己铜觚腰部三角形蝉纹

图2 蝉纹菩萨石雕像

  此“鱼伯己”铜觚,通高27.3、口径16、底径9厘米。口沿外侈,后逐渐向下内收,尖唇,脰、腰俱细,腰腹部微鼓,饰有横置三角蝉纹,脰部以下饰云雷纹。圈足内侧铸阴文“鱼伯己”三字。此觚从其形制和纹饰分析,应属西周早期器物。铜觚为盛酒器,也作礼器,在商中晚期极为盛行,至西周时期,由于周人禁酒,铜觚亦有发现,只是数量渐少,铸造工艺也大不如前。

  铭文“鱼伯己”中的“鱼”字,应为族徽。鱼族是曾经居于中原的一个大族,是子姓殷商贵族,始祖是武丁之长子“子渔”。在殷商青铜器中也常有鱼族徽记发现,而甲骨文的“鲁”是由“鱼”和“口”构成,会意字,表示鱼族君长。可见,该氏族应是盘踞在东方一个较强盛的部落或民族。铭文中的“伯”字,金文作“白”应为封号。“己”应为国名,金文中的“S”通“纪”,应为纪国。与青州接临的寿光一带,齐地土著东夷诸族后裔就在此建立纪国。

  在“鱼伯己”铜觚的腰腹部,饰有三角形蝉纹,从现存的商周青铜器来看,无论是炊食器、水器还是酒器,都有蝉纹的发现,这说明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古人,对蝉还是情有独钟的。时光继续流转,在青州市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北魏时期石刻菩萨像(图2)的宝冠上,也出现了蝉纹图案。古人遗存的器物中,为什么会有众多蝉的形象出现呢?可能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自古以来人们就认为蝉是高洁灵物,尤其是文人雅士更为推崇。《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载:“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晋代郭璞《蝉赞》也曰:“虫之清洁,可贵惟蝉,潜蜕弃秽,饮露恒鲜。”这都说明古人认为蝉是清洁之物。青州市博物馆藏西周鱼伯己铜觚,其上饰有蝉纹应就是蕴含饮食清洁之意。又有唐代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他们认为,蝉的幼虫长期蛰居于泥污黑暗地下,后破土而出,蜕壳而脱尘世,饮晨露而不食烟火,最终栖高枝迎烈日而振翅高鸣,正是文人雅士所追求的清高脱俗境界。在佛教中人们也认为佛和菩萨是神圣高洁不染尘世的,因此佛像中菩萨也常有足踩莲叶莲台、手持莲花等清新脱俗之物。

  第二,蝉又有复活重生之意。《论衡·无形篇》中有载:“复育转为蝉”,古人发现蝉有蜕壳现象,便认为蝉能复活,更给蝉寄寓了复活重生之意。

  第三,装饰有蝉纹的帽子也是地位高贵的象征。蝉纹冠最早出现于汉代,是皇帝身边的侍从官所佩戴的帽子。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侍从官权力日益强大,甚至超过当时宰相,因此后人就把侍从官所佩戴蝉纹冠,特指地位显赫的权贵。

  蝉从古至今都被人们赋予美好寓意,而此件鱼伯己铜觚,不仅器型优美,而且刻有铭文,先人们将高洁的追求寄寓器物,使之集多元素于一身,实属一件难得佳品。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西周鱼伯己铜觚浅考-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