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器

上一页
1/80页 共2358

原创 宣德炉:中国铜器文化的文艺复兴

时间:2019/9/20 文章来源:宝库

  江湖传说中,甲方爸爸们刁钻、古怪、难伺候,最重要的是,审美永远不在线。

  不过凡事总有例外,甲方爸爸的队伍里也总有那么一两位发挥失常的,审美在线不说,还相当清楚自己要什么。

  比如我们接下来要讲的这位,大明王朝的第五位皇帝——明宣宗朱瞻基。


明 佚名《明宣宗马上像》

  虽然被野史和各种文学作品塑造成了“促织天子”,但朱瞻基实际上是位难得的明君。在位期间轻刑法,施仁政,与民休养生息,史称“仁宣之治”,是明初三大盛世之一。

  纵观中国历史,盛世的标志就是四方朝贡。宣德三年,也就是朱瞻基登基的第三年,暹(xiān)罗(泰国)国王,就来北京朝贡来了,贡品是3万多斤风磨铜。

  这个风磨铜,据今天的人研究,就是黄铜(铜锌合金)。

  中国虽然千年之前就有相当发达的青铜(铜锡合金)文化,但直到朱瞻基这一代,都没能铸造出黄铜,这些从未见过的铜简直是送到了皇帝的心坎里。

  正巧,朱瞻基早就嫌弃那些祭祀用的铜器制作简陋,于是亲自出任甲方爸爸,给工部和礼部提了个需求:用这批贡铜造一批铜器。

  于是就有了后来大名鼎鼎的宣德炉。

  而在宣德炉的整个诞生过程中,朱瞻基都充分表现出了一个甲方的自我修养,立项之初就没说过什么“你先做吧”

  而是明确给出了方向:从《宋徽宗金石收藏大全》《宣和博古图》,《元代铜器、玉器收藏排行榜》《考古图》等经典图录,以及宫廷收藏的汝官哥钧定等名窑中,寻找简洁典雅的经典款式。


《宣和博古图》

  设计师们初步选定款式之后,要先画出产品设计图给朱瞻基亲自筛选,选中的再依图铸个样品出来看看,样品也满意的话方案就算正式通过。

  虽然麻烦了点,但需求给的清晰明确,完成起来还挺快,最终成功从古代青铜器图录中选出88款,各大名窑中选出29款,总计117式进行铸造。

  好的产品仅仅有图纸有方案还远远不够,施工制造也至关重要,所以朱瞻基还监督把关了宣德炉的整个铸造阶段。

  首先是炼铜,一般情况下冶炼4遍制作出的铜炉已经非常精细,炼6遍就有莹润内敛的“宝光”,但这才仅仅达到朱瞻基的最低要求。

  稍微高档一点的、给道教和佛教用的都要炼8到10遍,御用的更是要足足炼够12遍。1斤铜经过12炼最多只能剩下4两精铜,用这种精铜制作出的铜炉质地像肌肤一样细腻光泽。


明 冲耳宣德炉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为了让铜炉呈现出不同的颜色,炼铜的时候还要加入其他成分进行配比,比如为了得到仿古青绿色,就曾把宫内收藏的残缺不全的商周青铜器加到铜汁里。

  接下来是铸造,在朱瞻基之前,铜炉铸造基本上都用翻砂法,就是把砂子做成模具来浇筑铜炉。但用这种方法制作出来的器具表面粗糙,多沙眼,且难以刻画细节。

  为了保证工艺精良,宣德炉采用了更精密、更先进的失蜡法。

  失蜡法也叫熔模法,先用蜂蜡做成模型,在模型内外包裹上耐火材料,之后高温加热让蜡模熔化流失,从而得到空心模具。最后往模具内灌入铜水,铜水冷却后就得到了铜炉的粗胚。

  用失蜡法制作出的铜炉尺寸精度高,光洁度好,能够做复杂的造型和花纹。


清 宣德款铜熏炉 故宫博物院藏

  宣德炉最吸引人的就是它的皮色,明末文人冒辟疆(董小宛的老公)就说过“宣炉最妙在色,假色外炫,真色内融,从黯淡中发奇光,正如美好肌肤柔腻可掐。”

  从文献和实物看,宣德炉的皮色有枣红、猪肝、铜绿、藏经纸、翡翠绿、鳝鱼黄、蟹壳青等十几种。这么多颜色只靠成分配比是远远达不到的,还得靠人工染色。


明 宣德款铜炉 故宫博物院藏

  用失蜡法浇筑出的铜炉粗胚经过磨光之后,最后一道工序就是用矿植物染料上色。还是以仿古青绿色为例,须用青绿、朱砂、安澜砂水银调成的染料涂抹炉身,反复5次才算完成。

  涂抹的过程中,还要慢火焙制,使色料沁入炉体,最后再打上一层白蜡,这才有了宣德炉的宝色内涵、珠光外现。

  在朱瞻基的全程监督下,当年三月,宫廷御用的能工巧匠们就铸造出了117式共计3000多件宣德炉,全部带有“大明宣德年制”底款。


双兽耳宣德炉 私人藏品

  很快,朱瞻基这位甲方爸爸的审美就征服了全社会:这批宣德炉被誉为“文房首器”,在文人雅士心中的地位超越了笔墨纸砚,明朝中期,富豪、收藏家们开始重金求购宣德炉。

  不仅如此,宣德炉还开启了后世铜炉的先河,在很长一段历史中,宣德炉成为铜香炉的通称。西方人视此为中国铜器文化的文艺复兴。

  宣德炉太受欢迎,但朱瞻基出品的宣德炉只有3000多座,且绝大多数都深藏于禁宫之内。于是很多人开始仿制,事实上从明代宣德年间直到如今,对宣德炉的仿制从未间断。

  其中,乾隆之前的很多仿品都依照宣德炉工艺流程进行仿造,成品几可与真宣德炉媲美,因而有时也被归入“宣德炉”之列,与真宣德炉同等看待。


清代仿制 宣德款栗褐色铜炉 故宫博物院藏

  清末至民国时期,宣德炉制作工艺失传,那一时期的仿品多做工粗糙,远远比不上明代。

  看到这里,我猜你一定在想,那现代仿制的宣德炉肯定更差、更没眼看,说不定还赶不上民国,毕竟工艺都失传了不是吗。

  当然不是,因为中国铜炉大师陈巧生在遍访各大博物馆之后,通过查阅古籍和数千次试验,复原了明代宣德炉铸造技艺,仿制的宣德炉几可乱真。

  不过,陈巧生不想自己仿制的铜炉,被古玩收藏市场拿去造假,因而将自己的铜炉命名为巧生炉


陈巧生制带座象首耳彝炉

  巧生炉的制造完全依照朱瞻基出品的宣德炉:器形参考宣炉三谱之一的《宣德彝器图谱》;炼铜过程恪守古法,以12炼提纯黄铜;失蜡法铸造;用天然的矿物、植物颜料同中草药配比上色,已恢复绝大部分有记载的宣德炉颜色。

  如今,巧生炉已经得到古玩界和收藏界的肯定,著名文化学者马未都甚至不吝赞道:古有宣德炉,今有巧生炉。


陈巧生制带座戟耳套炉

  

更多内容,请关注“宝库”
本文为“宝库”原创,转载请私信“宝库”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原创 宣德炉:中国铜器文化的文艺复兴-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