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漆画发展现状的思考

时间:2017/1/8 文章来源:美术报 作者陈金华
  中国现代漆画是根植于传统漆艺的一门古老而年轻的新兴画种。中国现代漆画凭借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从平面视觉图像绘画作品的画种的确立,再到现在画种独立展区的开辟,漆画真正独立的审美地位已经确立。漆画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欢欣之余,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中国漆画的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亟待众多漆画家去探寻恰当的解决之道。

  关于漆画队伍的建设

  漆画的发展离不开创作队伍的建设,创作队伍的建设是漆画发展的根本保证。漆画在发展之初,创作队伍仅200多人,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到如今队伍规模已茁壮至4000多人,除西部新疆、西藏等几个省份外,遍布全国。被漆画界誉为“漆画黄埔军校”的全国漆画高研班为漆画队伍的建设起了重要的作用:高研班的学员们结业后,在各地办班、授艺,带动了当地的漆画创作,成为全国漆画的创作骨干力量;其中优秀学员在全国各类漆画展上入选约200件,获金、银、铜、优秀奖20多件,在全国美术界引起一定反响。

  然而,即使发展上很有起色,中国现代漆画的创作队伍和国画、油画等大画种相比,还是个“少数民族”。漆画队伍虽遍布全国各地,但地域分布不均,呈现沿海地区“发达”,西部待“开发”的局面。不少省份还对漆画这个新兴画种有“神秘感”,少有机会亲睹漆画与生俱来独特艺术魅力的“庐山真面目”。

  漆画队伍的建设应具有前瞻性,尽管目前高校漆画专业还处于非主流状态,一直处在工艺和绘画的夹缝中寻求发展的艰难境地,然而培养有创作能力的主力军的重任,高校还是应该首当其冲。全国漆画艺委会应一如既往地开办漆画高研班,整合全国专家资源优势,对人才进行集训式培养,这无疑是行之有效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关于漆画的绘画性

  漆画从诞生之日开始就有别于其他画种,特殊的材质美感展示出的艺术魅力,是其他画种不可取代的。漆画作品如果没有“漆”味,只有“画”味,只不过是“隔靴搔痒”,借漆材料去翻版其它画种的作品,同样不可取。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漆语言和漆的包容性,自由、随意、灵动地驾驭漆性,这是漆画家始终探索和追求的目标之一。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新材料的不断涌现,视觉艺术的革命已势不可挡。因此,漆画在提倡大漆的基础上,应有更多的包容,允许各种探索、各种新材料的介入,拓宽和拓展漆画语言,大胆突破创新,使作品产生新的时代气息。

  然而有漆性的作品,不一定就有绘画性,我们不能简单地以技艺是否娴熟精湛来作为良莠标准衡量漆画作品。漆画的“工艺性”和“绘画性”问题,也就是“漆”与“画”的关系问题:两者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此,一幅好的漆画作品,不是两者相悖,而是极佳的融合统一。

  中国现代漆画在当下的社会环境和艺术环境中,如何进行自我思考?面对自身现状,又将迎来怎样的未来呢?该如何顺应艺术发展规律,在全新的艺术思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笔者认为,目前中国漆画所面临的问题无外乎以下几点:

  1.重观念、轻技艺

  漆画是一个技艺性很强、技术难度较高、较难以驾驭的画种,但这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是它赖以生存的要素。因此,熟练地掌握漆画的性能和技法,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漆画家首先必须通晓漆画语言。当下漆画界有些作品“大、空、粗”,丧失了漆画应有的艺术魅力。这与观念至上,画面盲目追求展览的视觉效应有关。但是大尺寸的作品如果投入不够,就往往容易空洞而粗糙,与呼唤精品力作中提倡的制作精良相距甚远。“大、空、粗”的作品如印在画册里,是“以大见小”,费心而劳力。

  2.重技术、忽视意识

  绘画的技法并非目的,它是为表现思想内容服务的。当前不少作品的作者仍沉浸于对某些一般性蛋壳镶嵌等最基本的技法问题的摸索和训练中,使漆画创作长期陷于俗套之中。当然,蛋壳镶嵌也有很大的空间可突破。创新总是创作的灵魂。中国的漆画发展史应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是一部与时俱进的历史,创新意识是漆画家首要解决的问题,永远保持鲜活的创造力,不断突破自我,否则就会作茧自缚。

  3.有“漆”无“画”,有“画”无“漆”

  漆是画的根基,画是漆的灵魂。没有“漆”就没有“画”,没有“画”也无所谓“漆”。被冠以“涂料之王”的大漆,材料再昂贵,质地再温润,在被用来作画之前,也仅属于物质的范畴,谈不上精神层面的艺术性。笔者时常在思考,漆画教学采用的漆技法小样板,为什么再精美也仍不能成为一幅好画,原因是因为漆样板没有“造型”,难以归类于造型艺术。从材料到画面,是思维转换的过程,近年漆画作品中也有不少简单漆艺技法堆饰的作品,正是忽略了转换的重要性。

  作为漆画家除了掌握漆画的基本技艺,要有良好的综合绘画能力,而且还要因势利导地利用好漆性的种种意外偶然效果。因此,漆画界除了要加强漆画队伍自身的艺术修炼外,还应多吸纳其他艺术领域的艺术家了解和体验漆画,参与漆画的创作,将漆艺以外的元素带到漆画队伍中来,为漆的艺术发展注入活力,改变目前漆画有“漆”无“画”的现状。

  纵观近年漆画展作品,有“画”无“漆”味的作品数量也不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对漆技法没有深入研究和掌握,简单模仿油画、国画、版画等其他画种的表面效果。作为漆画发展的某个时期的一个现象,倒也无可厚非,但作为漆画独立的审美对象应不予提倡。难怪乎有业内人士在漆画展上看不到漆画的魅力所在,评论说:“画”上去了,“漆”少了。

  关于漆画理论系统的建立

  中国漆画长期以来缺乏理论系统的建立、缺乏艺术理论界的关注。漆画界也缺乏对漆画艺术理论的整体思考,对许多问题探索只能流于表面化、肤浅化,对漆画艺术实践的指导和反思就难以起到有的放矢,切中要害的作用。

  好在当前漆画界已意识到理论的重要性,并将理论探索付与实践:近年先后在厦门、长春、南昌组织召开3次较大规模的全国漆画理论研讨会和高校漆画论坛,从理论上进一步梳理了漆艺术发展脉络;明确了漆画作为独立审美对象追求艺术品位的重要性。漆画界亟待长期跟踪漆画艺术探索实践,立志于当代漆画艺术研究的理论批评家,就显得尤为重要。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对中国漆画发展现状的思考-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