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上一页
1/175页 共5206

锔瓷:修补遗憾的艺术

时间:2017/5/15 文章来源:成都晚报 文/红亦


  《清明上河图》中有锔瓷场面

  很少有人知道,“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句俗语来自锔瓷。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一件瓷器破碎后,向来惜物的百姓人家觉得弃之可惜,于是,古代匠人们发明了“金刚钻”与“锔钉”,将破碎的瓷器复原,锔瓷这门手艺便产生了。

  锔瓷这一行当,民间也被称做锢炉匠,在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中就有锔瓷场面的出现,可见锔瓷有着悠远的历史。锔瓷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山东、河南、河北三大派别。三个派别的锔瓷过程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山东的金刚钻为皮钻,河南的金刚钻为弓钻,河北的金刚钻为砣钻。三大派的三种金刚钻,虽然形状不同,操作不同,但是钻头却是相同的,都是钻石或金刚钻,而且锔钉也大致相同,只是钉脚不同而已。

  锔瓷从“技术”转向“艺术”

  简单说来,锔瓷就是把打碎的瓷器,用锔钉抓牢修补,再修复起来。锔瓷有极为细致的工序:找茬对缝,固定器物;描点钻孔,安排锔钉位置;打磨锔钉;剪锔钉,上锔钉,检查稳定性。看似简单的步骤,但是要使修补好后的瓷器做到滴水不漏且不再开裂,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极其用心、耐心。

  以前,生活资料匮乏,“锢炉匠”对底层民众而言是不可缺少的——一件破损的瓷器能用较小的代价恢复使用功能,对必须节约每一个铜板的百姓人家来讲很重要。所以早期锯瓷主要是实用,美观与否倒在其次。逐渐地,随着人们的日子好过起来,“锢炉匠”这个职业也从城市、乡村的各个角落消失了。但这门技艺并没有消失,只是局限于文物修复等狭小的领域。

  时至今日,似乎是突然间,锔瓷又开始被人们重新认识。单从价格而言,把破了的陶瓷器皿通过锔瓷恢复使用,多数时候比买个新器皿花钱还多。但现在在网上仍有大群人追捧,而在现实中,玩锔瓷也成为一种小众的时尚——比如在成都,就有一群人在工作之余学习锔瓷技艺。这或许与简约、节俭、惜物的传统重新回归相关,与现代人愈发重视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发扬相关,可能更重要的是,今天的锔瓷已经不光是一个旧物新用的实用技艺,现代锯瓷人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元素结合,使锔瓷技艺真正成为了一门艺术。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锔瓷:修补遗憾的艺术-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