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上一页
1/175页 共5206

方响越千载鸣奏万家乐

时间:2018/3/31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许满贵/河南邓州


图3

  “方响闻时夜已深,声声敲著客愁心。不知正在谁家乐,月下犹疑是远砧。”晚唐诗人雍陶《夜闻方响》,诗咏民间的愁与乐。

  图1所示为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乾隆方响。该器由16枚长方形钢片组成,分为上下两层,排列形式是上格8片、下格8片,用绳子悬于特制旳木架上。每片形状和大小均相同,长23.3厘米,宽5.4厘米,以其厚薄有别而定音的高低。音位排列与宋代陈旸《乐书》所载的十二律相同:下排自左至右为黄钟、太簇、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南吕、无射;上排自右至左为应钟、黄钟之清、太簇之清、姑洗之清、仲吕之清、大吕、夷则、夹钟。十二律俱备,并有四清声(四个高八度音)。这件清代方响在形状和摆放上都与唐代方响不同,唐代是“长短参差”(唐代牛殳的《方响歌》:“长短参差十六片,敲击宫商无不遍”)、“圆上方下”(上边呈圆弧形,下边呈直线,体现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倚于架上”;清代则是大小相同、上下长方、系于架上、悬垂演奏。最大区别是:唐代方响每片厚薄相同、长短有别;清代方响每片厚薄有别、长短有别。图示的清乾隆方响,在《清会典·图乐器五》有载述:“方响,用铁。十六枚同簴(音jù),上下各八……以黄绒紃系之簴,制如屏,髹朱绘花纹。通高四尺八寸,阔二寸二分,顶中设火珠,两端涂金龙首,垂五采流苏。中横铁铤四,裹以黄毡,钩著两簴,前后上下各二,悬方响而斜佚之。击以小铁槌。”据考证,清代的方响专用于宫廷丹陛大乐和凯歌乐时演奏。所谓“丹陛大乐”,即皇帝举行朝会、受贺、大婚、颁诏等重大典礼时,丹陛大乐乐队设在太和门里东西两檐下,王公和文武百官就位、向皇帝行叩礼时,演奏丹陛大乐。合奏的乐器有:大鼓、方响、云锣、箫、管、笛、笙、杖鼓、拍板等20多种。

图2

图1

图4

  此外,中国乐器博物馆也收藏有一件清代形制方响(图2),不过其木架系现代制作。

  方响,古磬类打击乐器,八音分类属“金”,因其音片呈长方形而得名。方响创始于南北朝初期(图3),梁武帝时,根据石编磬而产生铜制方响,称铜磬。至北周时,文献始载方响其名。《周正乐》:“西凉清乐方响,一架十六枚,具黄钟、大吕二均声。”当时这种用玉石片或铜片制作的方响,已是十二律齐全,隋唐时期用于燕乐。《旧唐书·音乐志》“梁有铜磬,盖今方响之类。以铁为之。修八寸,广二寸。圆上方下,架如磬而不设业,倚于架上,以代钟、磬。”《宋史·乐志》:“熙宁九年,教坊副使花曰新言:乐声高,歌难继。方响部器不中度,丝竹从之。宜去噍杀之急,归啴缓之易,请下一律,改造方响,以为乐准。丝竹悉从其声。则音律谐协,以导中和之气。”宋·陈旸《乐书》:“以铁为之,……今民间所用才三四寸尔。”说明流传民间的方响形制较小。《乐书》中绘有图像,并有宋元时期戏班乐器方响石刻拓片(图4)。明代仍沿其制,用于宫廷雅乐。宋·吴自牧《梦粱录·宰亲王南班百官入内上寿赐宴》:“独打玉方响,亦有诗咏之:垂珠宝架玉牌方,催送黄金万寿觞。疑是飞仙朝帝阙,玲珑环佩互宫商。”明代王锜《余圃杂记·余架方响》:“余家相传白玉十三片,长可七寸,阔可三寸,厚七分有奇。旁刻五音之属,乃古篆文。填以朱砂,深刻而底平。”可见明代仍有玉制方响存世。

  20世纪70年代,中国民族音乐演出社团与民族乐器制作厂家合作,先后研制成功43音和51音方晌。余稽《方响》咏叹:“方响越千载,丝竹悉从声。此乐中外闻,缓急曲未终。鸣奏万家乐,盛世享太平。”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方响越千载鸣奏万家乐-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