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上一页
1/175页 共5206

女儿节轶事

时间:2018/8/1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柳建明/山东高密


图1 清代年画《牛郎织女》

  高密东北乡在拍过电影及电视剧《红高粱》的地方,建起了红高粱影视基地,很多游客慕名而来。从红高粱影视基地到东风村约有5里地的路程,这个村也跟着风光起来。此村是个年画村,旧名为“公婆庙村”。1938年4月25日,该村曾遭日本侵略军屠村,史称“公婆庙惨案”。著名作家莫言在早期作品《红高粱》和近作《蛙》中,均用很多笔墨描写过这个村庄。

图3 民国陶质巧果果模

图2 民国木质巧果果模

  通往东风村的道路是一条笔直的柏油路,村里的街道业已拓宽。年画张的房子临街,他的女儿在外打工,见过世面,知道临街房的好处,想借此把家扩建成二层小楼,一半作为展室,陈列展出父亲画的年画,吸引游客参观;一半作为民宿,提供游客住宿。年画张画的最拿手的年画是《牛郎织女》,也叫“织女嘱子”“七月嘱子”。这幅画的画面大同小异,上为织女,下为牛郎,从老辈开始画,画到二十世纪70年代,已画了好几百年(图1)。这种年画多用于“女儿节”,也用于结婚时布置洞房,被称作“喜画”。

  过去东风村跟其交界的平度市一地,到了七月初七,兴过“女儿节”,也叫“七夕节”“乞巧节”。这一天做闺女的,会用果模(图2)磕制巧果(图3),巧果是用面团做的,图案有花篮、莲蓬、葫芦、蝙蝠、金鱼、小狮子、小元宝等,小巧玲珑,长约5.2、宽约2.4厘米,样数在7种以上,又名“七巧饼”。做出的巧果点上红绿彩、用线绳穿成一串,可相互赠送、相互比试,看谁手巧,名曰“乞巧”。传说这种饼是织女发明的,如此烤制的面食不肯瞎(坏),能放很长一段时间,是织女带着从娘家去往婆婆家路途上吃的。东风村的人管小女孩叫“小嫚”,管织女叫“织女姐姐”“七姐姐”。七月初七晚上,女孩子们身着新衣,三个一帮、五个一伙相约一个地方,把各自带来的年画《牛郎织女》并排挂在一起,下面摆上供桌,放上各自所带来的供品,如:西瓜、甜瓜、茶食丸子、巧果、化妆品等,名曰:“供织女姐姐”“请七姐姐”。地上铺上席子,用来跪拜乞巧。她们管供养的西瓜叫“西瓜割莲花”,即把西瓜一割两半,周围切成锯齿状,红红的瓤中露出黑籽,形似一朵开放的莲花。管巧果叫“小花”,管磕制巧果,叫“磕小花”。花代表着花样百出,同样也代表着“巧”。摆放在供品里面的还有一样东西,名“巧芽”“草芽”,是用绿豆、春草,加水生发出的小芽,当地人管这叫“生巧芽”“生草芽”,寓意“天生灵巧”。把豆芽、草芽用红绳与松柏枝子拴在一起,寓意“灵巧长生”。祭拜仪式结束以后,女孩子们手中拿着巧果、脖子上挂着巧果,可任着性子嬉闹玩耍,庆祝活动常常会持续一整个晚上。现今人们把七月初七定为“情人节”,将视线较多地转移到月下老人那根红线上了,互赠的礼物不是“巧果”,而是玫瑰花,原先那种“巧”的寓意,反而淡化了。

  年画张的女儿没赶上过“女儿节”的年月,但她从小就听母亲和邻里的大婶大娘们讲过,很感兴趣,脑子里时不时会放映一些虚拟的影像。她有意识将家中遗留的年画《牛郎织女》和巧果果模归一门类收藏。等有机会,她想找一个空间,真实地复原出旧时过“女儿节”的场景,让东风村这个年画村的村名,走出东北乡,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女儿节轶事-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