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上一页
1/175页 共5206

抗大瓦当背后的红色故事

时间:2019/11/28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东方晰/陕西


  这是抗大分校瓦当(见图),灰陶质,长筒瓦当,当面模印凸纹一组,上部饰镰刀斧头图案,表示共产党。中间大字“抗大”,下方饰一颗五角星;两件长筒滴水,灰陶质。滴水表面模印纹饰,边沿为双凸线纹。左边一件是阳文楷书“分”字,下边饰一颗五角星;右边一件是阳文楷书“校”字,其上边左右各饰一颗五角星,下边也饰一颗五角星。

  据庆阳市博物馆文件,这组瓦当及滴水,是从华池县林镇乡东华池村抗大七分校校部旧址征集到的红色革命文物。

  这件抗大七分校瓦当可让后人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也让今天的青少年知道,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来之不易。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简称抗大七分校)校部旧址位于华池县林镇乡东华池村,现存22孔石箍窑洞和1处院落。校部旧址背依东华池砖塔,面临“花池水”,被誉为“陇上小延安”。

  抗大七分校是1941年7月26日成立的,彭绍辉任校长,俞楚杰任副校长。抗大七分校下辖三个大队和一个女生队,分别驻扎在华池县东华池古城及周围的大凤川、豹子川、平定川。从1943年到1946年,仅在华池开办一期,学校学员最多时达5200多人。抗大七分校学员积极响应党中央“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一边学习,一边生产,创造了丰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1944年2月抗大七分校组建工作完成,3月至4月,校部迁驻华池县东华池。从这一年冬天开始,他们先后开垦荒地6万多亩,挖窑洞690多孔,建房40多间,建成容纳2000多人的大礼堂1座。主要开设政治、军事、文化、专业技术课程,按学员文化程度进行分类教学。学员还选修俄、英、日等外语。抗日战争胜利前后,大批学员陆续分赴东北和华北等解放区。1946年夏,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抗大七分校停办。抗大七分校在东华池办学3年,留存米、谷等粮食7000多石(折合150多万公斤),培养了5000多名军事、政工干部和初、中级通讯、测绘、文艺、医务等人才。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抗大瓦当背后的红色故事-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