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上一页
1/175页 共5206

驼铃响过天山处 新疆遍地出宝物

时间:2019/12/29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刘勇先/陕西安康


图1 战国青铜武士像

  近代新疆各地考古资料表明,最晚在六七千年以前,新疆地区已有人类活动。在大约距今二三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天山南北各地,诸如哈密的三道岭、七角井、吐鲁番盆地的阿斯塔那、乌鲁木齐县的柴窝堡,以及木垒、齐台、伊犁、库车、巴楚、且末、于阗、皮山等地都已出现人类祖先活动的遗迹,其石器形制、打刻技术以及共存的陶器色彩、花纹与中国甘肃、内蒙、宁夏等地相近。

图3 镶嵌红玛瑙虎柄金杯

图2 翼虎首铜环

图4 刻花陶羊

图5 南北朝石膏坐佛范

图6 唐代天王踏鬼雕像残件

  中国古史中对于西域地理历史的真实具体记载当始自汉代,同样也在汉代,中央政府在西域各地开始设置地方政府机构。所以,自汉代起,西域便已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今就新疆出土的几件文物拿出来和同好一起欣赏。

  图1,战国青铜武士像。1981年8月初,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巩乃斯河南岸的古代乌孙土墩墓葬中,出土了距今两千多年前的青铜武士像。青铜武士像铸造工艺水平如此精湛,堪称塞人青铜文化的代表作。高40厘米,中空,用红铜合模铸成。这青铜武士像的形象:头戴尖顶弯钩宽檐帽,上身赤裸,腰间系短裙,全身肌肉发达。他昂首挺胸,双拳紧握放在腿上,似乎手持着武器,两腿一跪一蹲,始终保持着半跪姿势,表情严肃,眼睛凝视着前方,眉宇间显示着威武与自信,好像一位听到号令随时能去冲锋陷阵的武士。它凝固在欧亚草原上的塞人形象。

  这个头戴尖顶帽的青铜武士像到底是什么民族?最早进入人们视线的是一个叫“塞人”的游牧部落。“塞人”亦称“塞克”,是最早见于我国《史书》的伊犁民族,有多种称呼,《穆天子传》中称“西膜”,古代波斯称“萨迦”,古希腊文献称“斯基泰”。塞人分布极广,是一个由多个部落组成的庞杂的游牧部落联盟,据典籍中有关塞人体型特征的描述,可以看出他们是一群白种人,是典型的雅利安人种,广泛分布于中亚、西亚广大地区。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的《历史》以及波斯阿契门尼德王朝楔形文字碑刻中也提到水塞克、尖帽塞克和牧地塞克,同时代的贝希斯顿碑铭中也有头戴尖帽的塞人武士的形象。其中,游牧于伊犁河流域的就是尖帽塞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图2,翼虎首铜环。直径9.6厘米,红铜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71团出土。时代为战国晚期至西汉。其动物形象为两翼虎欲相搏,同时我们还能看到古代一些双牛、双羊、双马、双驼、犬鹿、鹰虎等相斗撕咬状的器物。

  关于这种动物相互撕咬、搏斗的主题与后半躯翻转向上的艺术形式,考古学与美术史称之为动物意匠的艺术、或称之为铜牌艺术、动物风格、动物纹饰。这种动物意匠,属古代欧亚草原民族的风格,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某种观点、情感和信仰。希腊与中国在远古时代是遥逞相隔的两个文明地区,生活在西亚、中亚地区的各民族是这两个地区相联系,相沟通的传递者。早在公元前七世纪,在我国北方边界西伯利亚大草原地区,早已居住着一批文化程度颇高的游牧民族,称为“西西安人”,希腊文称“斯基泰人”,我国古籍上称为“塞族人”“塞种人”“塞人”,这批北方大草原游牧民族一直就在欧亚大陆几个古老文明的国家(中国、印度、波斯、希腊、罗马)等国之间往来。从中国甘肃——中亚沙漠地带——俄罗斯东南部——西亚两河流域——地中海南岸的之间贸易道路早在张骞凿空之前就以存在,希腊文化、罗马文化、波斯文化就通过春秋时代的早期丝路传入中原。他们又以独特的游牧方式,用经济贸易的交往方式,穿过辽阔的、没有国界的草原谷地,把中国、印度、波斯、希腊四个文化圈连接起来。

  羽翼图像的出现。随着考古不断发掘,陵墓中的壁画、饰件等,已发现的羽翼图像与这一批画像石中的羽翼图像,都与外来文化影响有关。羽化艺术是有着浓厚的外来文化的因素,它之所以能被当时中国人接受下来,当然还离不开当时的时代风气与强烈的道教升天神话的神仙思想传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图3,镶嵌红玛瑙虎柄金杯。1997年10月新疆伊黎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波马74团出土了一批工艺精湛的金器。金质,通高16、口径8.8、腹径10.5、底径7厘米,重725克。器身因受挤压而变形,敛口,外卷沿,鼓腹,平底,虎形柄。器身内外通体模压出菱格,每格内焊接宝石座,内镶嵌椭圆形红色玛瑙。玛瑙弧面,磨光,部分已脱落佚失。口沿外卷后与器身焊接,然后切出一周小长方形凹槽,内嵌宝石,但基本已佚失,其下点焊一周金珠点饰。虎形柄焊接在口沿下至中腹部,虎头宽而圆,两耳竖立,四肢雄健,腰身细长,虎尾下垂,通体錾刻虎斑纹,形象生动。器底为凸起的同心圆纹,中心锤出八瓣花纹。造型罕见,风格独特。传说酒神的坐骑就是虎或者豹,公元1-2世纪的罗马酒器上出现了虎豹形把手,它的头紧贴着容器的口沿,如同绘画中一样急着饮取其中的酒浆。波马虎柄金杯上的虎柄很可能是仿照拜占廷银器上的虎豹手柄制作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图4,刻花陶羊。羊在新疆古代雕塑作品中也有一定的表现,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石头城附近墓葬出土的唐代陶羊,红陶质,通高9.4、长14.4厘米,羊身丰肥,羊背至腹部阴刻有莲花纹,犹如一朵盛开的莲花覆盖在羊背上,图案十分精美。该羊挺身而立,粗颈上系有麻绳,羊角大而弯曲,羊头顶部装饰着一个专门制作的圆形容器,因此可以推断该陶羊可能是一件灯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图5,石膏坐佛范。南北朝器物。灰陶质,高41、宽34厘米。1984年在新疆于田县喀拉墩遗址,采集到南北朝石膏坐佛范一件。从坐佛的波发、身着的通肩袈裟,以及袈裟衣纹的处理来看,属于典型的犍陀罗艺术风格。这件佛范反映了犍陀罗艺术对西域佛像的影响。和田地区博物馆藏。

  图6,天王踏鬼雕像。青石质,人身怪面兽形(鬼)雕像,长12.7、残高8.2厘米,底座为长方形束腰,刻有砖形方格。怪面兽(鬼)为俯身仰首,其身态像人,腰部和底座的一端有脚,似一人(天王)踩在怪兽身上。这反映出当时当地民间关于对神话传说中的天王信仰。塔什库尔干县博物馆藏。

  该雕像为唐代器物,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县石头城出土。石头城位于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塔什库尔干镇塔西卡拉尔草原西部的一座石山上,是一处晋至清代的古城遗址,城址依地势而筑,由城墙、城门、寺院、居住遗址,以及清代城址等组成。

  天王有“四大天王”,是佛教的护法天神,俗称“四大金刚”。天王常把恶鬼踩在脚下。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驼铃响过天山处 新疆遍地出宝物-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