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上一页
1/175页 共5206

斧凿惊天聚心灵 出神入化庙堂中

时间:2019/12/30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刘勇先/陕西安康


图2 唐代如来泥塑佛头像

  佛像是作为佛教崇拜的载体而产生的。佛像随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是在汉代中期,中国式的佛像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开始初创。到魏晋南北朝,佛事大兴,并深入人心。

图3 西夏彩绘泥塑佛头像

图1 北周观音菩萨头像

图4 隋代石雕观音菩萨立像

图5 西夏彩绘泥塑罗汉像

图6 西夏鎏金寒山铜造像

图7 西夏鎏金拾得铜造像

  由于佛教崇拜的需要,各种佛像大量产生,造像艺术开始繁荣,佛像雕塑艺术的主要工艺有木雕、石雕、泥塑、干漆夹苎、贴金、彩绘等。

  我国各级博物馆和民间收藏有大量的佛头像,让我们走近这些美轮美奂的佛头像,品赏它们的艺术魅力。

  图1,观音菩萨头像。高20.5厘米,北周(557—581)。陕西西安北郊未央印染厂出土。

  该头像头戴宝冠,压住鬓发,宝冠上饰三层珠宝璎珞及帽正。雕刻精美,面相方圆丰满,长眉细眼,双目微闭,露慈善笑意。南北朝时期,观音信仰流行,但当时观音菩萨的冠上没有化佛。隋代以后,头冠上带有化佛的观音菩萨像出现,成为此后观音菩萨的重要特征。

  此观音菩萨头像,似“阿麽提观音”,在三十二观音中位列第二十一尊。“应身相”为阿麽提观音的“化身相”,是“宰官妇女身和毗沙门身”的示现。阿麽提观音,乃梵文Abhetri Abhetti的译音。又译作“阿摩提”,意即“无畏”“宽广”之义。又称“阿摩提观音”“宽广观音”“无畏观音”“无畏观自在菩萨”等。《法华经·普门品》所载:“若有国土众生应以毗沙门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毗沙门身而为说法。”此尊法相,双手置膝上,遍身有光焰坐在岩上。密宗所奉阿麽提观音,表无畏之义为三目四臂,乘白狮子座,面向左方,头戴宝冠,以白莲花妆饰,着天衣璎珞,前二手执持凤头之箜篌,另左上之手掌托摩竭鱼,右上之手持白色吉祥鸟,左足弯屈于狮子之顶上,右足垂下,通身发光焰,相面慈悲。

  图2,如来泥塑佛头像,唐代(618—907)佛像,1959年新疆巴楚县托库孜萨来古城遗址出土。头像高14、宽9、厚7.5厘米,发髻高而圆,浓眉,双目微睁,眉清目秀,五官端正,面带微笑,嘴唇通红逼真。面部绘有黑、蓝、红、黄色。泥塑模制,保存较好,国家一级文物。

  图3,彩绘泥塑佛头像。高36、正面宽24.2、侧面宽24厘米。西夏时代(1038—1227)佛像,1990年宁夏贺兰县宏佛塔出土。

  贺兰县宏佛塔天宫中,曾出土六尊西夏泥塑佛头残像,造型完好者仅两尊。

  这尊佛像头顶为螺髻,中间有一白色肉瘤,面相方颐,双眉隆起,眉间有白毫,眼珠乌亮,为黑色釉料特制。下眼睑上有黑色泪痕,系高温下眼珠釉料化滴流出所致。佛鼻梁高直,厚唇上用墨线绘出八字胡须,下颌用墨线绘日、月、云状纹饰。塑像月牙形眉毛,深目,与额头连成直线的高鼻,使佛像面部表情显得平淡、冷静。半闭双眼,流露出沉思内省的神态。恬静而庄重,具有犍陀罗造像艺术的古朴风格。

  丰腮、下巴圆润、眉如弯月、嘴唇短厚、圆而近方的脸型特征,是以当时人们公认的典型面相标准而塑造的,富有唐代造像遗风。

  佛像眉心的圆点,是受印度传统的影响,眉心这个位置在印度人的概念里是人和神交流沟通一个很重要的“穴位”,对人极为重要,好像有点我们有人说开天目这类的意义,有很多祭司等印度人还会在眉心、额头上涂抹药膏加以保护这个特殊的位置,代表佛眉间的白毫,可以无边舒展,表现佛的法力。这都是异相,是佛、菩萨与凡人不同的地方。

  关于留小胡子的佛像,佛像艺术虽然不那么像希腊雕塑,但对于佛陀的外形表现,还是有很多流派。

  早期犍陀罗地区的佛像,选择以当时王侯贵族的样貌为参考,所以很多都有胡须,整体形象也比较世俗。

  犍陀罗灰片岩菩萨立像之后,才逐渐发展成眼睑半垂,没有胡须的样子,并且注重平滑流畅的线条。

  传入中国后的佛像,公元2-3世纪,佛教和佛像一起经丝绸之路东渐,深深影响了中国的佛教造像艺术。

  不过,高鼻深目的西方人特征,逐渐被古代中国人所喜爱的阔耳、长目代替。

  莫高窟千佛洞,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唐代大型石窟中,还有不少留胡子的佛像,可以视作犍陀罗影响的遗存。

  图4,石雕观音菩萨立像。石灰石质,高132厘米,隋代(581—618),甘肃秦安县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

  这尊石雕观音菩萨立像,系采用圆雕、浅雕、镂空雕等技法,雕工精美,结构严谨,刀法老辣,特别是那薄薄的披帛飘带也雕刻得那样线条婉转、流畅飘逸,形象逼真。头戴四瓣花冠,冠正面饰化佛,面形圆润清秀,表情慈善安详。袒上身、斜披络腋,颈佩宽边项圈,正中缀宝石。肩头饰三条披带,璎珞交叉于腹前。下身系大裙,衣纹疏朗。右手持莲蓬,左手持净瓶,跣足立座上。造像刻画细腻,洗练自然,是难得的佛教艺术珍品。

  该观音菩萨宝冠上有一座化佛,这尊化佛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唐代的大画家吴道子的画作中,将佛龛画成为发髻的样子,看起来很庄严,观音菩萨为什么要将一座佛龛安在头顶上呢?因为他要供养恭敬一尊佛,那尊佛就是释迦牟尼佛。

  图5,彩绘泥塑罗汉像。罗汉像高63.5、正面宽42.4、侧面宽31厘米,双手残缺,修复完整。西夏时代,1990年宁夏贺兰县宏佛塔出土。罗汉圆顶光头,粗眉细眼,眼珠乌亮,眼角稍翘,鼻梁高直。结跏趺坐,身着交领袈裟,腰部束带,外穿右袒大衣。袈裟用黑色衬底,上绘白色团花;大衣用黑色绘出格子图案,领边和方格图案内刻画繁密的花卉纹,纹饰上贴有金箔,但多已脱落。此像体态丰满,神态怡然,形神兼备;纹饰线条流畅,技法运用纯熟。

  西夏这尊彩绘泥塑罗汉像,属于宋代造像风格,其面相一般比较瘦削,五官和颜面与头部骨骼、筋肉、血脉的解剖关系及细部的起伏变化都有清楚明确的交代,显示出塑造者具有很强的写实造型技巧。

  这尊罗汉的面相属于现实生活中那种聪明、睿智、干练的青年,又具有相当文化修养的人物类型。

  事实上唐宋禅僧中就有不少富于学识,能诗文,善书画,与文人学者有密切交往的高僧大德。

  雕塑作者通过面相的刻画,也通过人物动态,手脚的动作与面部表情的呼应、联系,达到心理刻画的深度,越过外在表象,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活动,是宋代雕塑艺术达到的新高度。

  图6,鎏金寒山铜造像。青铜铸造,实心,通体鎏金,西夏雕塑像。通高55、正面宽26、侧面宽21.5厘米,净重16.5公斤。有锈蚀,基本完整。1986年宁夏银川新华街出土。

  寒山雕像,蓬头散发,眯眼咧嘴大笑。右手作下品上生印,左手握扫帚着地。身穿交领宽袖长袍,腰系麻绳,右肩斜挎系三个小葫芦的腰包,赤脚立于六棱双层佛座上,呈狂放无拘无束状态。

  相传,寒山来寺时,或在廊下踱步,或者对空谩骂,总是容貌枯悴,衣衫褴褛,头上经常戴着桦树皮作成的帽子,脚下则穿着木屐,然而在他的怪异言行之中,似乎蕴藏着许多佛理。有时候,他的荒诞行径惹得寺僧不耐,拿杖棍逐赶他,他也不以为意,反而拍拍手,呵呵大笑而去。

  寒山,又名寒山子,是唐初隐居于浙江天台山的一位奇士。《全唐诗》收有他的诗文三百余首,其诗文朴实自然,禅意深邃,风格独特。

  据《五灯会元》记载,寒山为人不拘小节,放浪形骸,称得上是维摩诘式的出世高士,在佛教禅宗史、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图7,鎏金拾得铜造像。青铜铸造,实心,通体鎏金,西夏雕塑像。通高56、正面宽25、侧面宽21厘米,净重16.8公斤。有锈蚀,右手食指残断。1986年宁夏银川新华街出土。

  拾得雕像,蓬头垢面,眯眼微笑。身穿交领宽袖长袍,腰系麻绳。右手作下品上生印,左手握笔,左肩斜挎系三个小葫芦的小腰包,赤脚站在双层六棱佛座上。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斧凿惊天聚心灵 出神入化庙堂中-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