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上一页
1/175页 共5206

清末两江总督署石舫上的“大人物”

时间:2020/1/11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达森/四川


南京两江总督署的煦园石舫,张之洞等清廷官吏与英法德日等国官员合影,摄于1900年。

  江苏南京有一处清代两江总督署旧址,康熙、乾隆皇帝南巡时,此处均为皇帝“行宫”。其“西花园”(今煦园)处,有一座营建于乾隆年间的石舫,曾获御题得名为“不系舟”,可视为清帝南巡之纪念物。

  这座石舫建在一个青石平台之上,用10层巨型青石一一垒砌。太平湖水充足时,只能看到船舷以下三四层的部位;后经湖水放干,常年潜于水下的6层青石也全部显现。石舫之舷部有3米高,边缘被打磨成弧形,呈现出木船外廓的精美弧度。最不可思议的是,石舫尾部,用一整块青石刻成的尾舵拖在中央,舵杆伸出水面,连固定尾舵的舵环都被清晰地刻划出来。

  据考,不系舟方头平底的设计和清代在长江和浅海中航行的沙船十分相似,当时可能就是依照东南沿海常见的沙船设计的。因此,石舫船体十分逼真,别具审美价值。

  时任两江总督的尹继善,原意本是要在总督署花园里建造一座水上书斋,作为公务之暇的闲读之所。至1751年,尹总督为了迎接乾隆二次南巡,将江宁织造署西部扩建为乾隆行宫,并把总督署花园改为行宫花园,又将水上书斋重新修葺为石舫。由于石舫是为乾隆皇帝所造,可谓诚惶诚恐,一丝不苟。那长期浸在水中的下半截船身,常人难以得见,原本可以刻出大略即可,但因系为皇家督造,丝毫不敢懈怠,遂不惜工本,竟连船舵都逼真拟造。乾隆驾临南京之时,看到如此精工巧作的石舫,龙颜大悦,欣然为之题字“不系舟”。

  显然,在距今200余年前的18世纪中后期,能站在这座石舫上的“大人物”并不多。除了乾隆帝及其臣下尹总督等,一般品级的官吏能登上石舫小憩一番,亦是颇大的荣幸与奢侈的经历吧。殊不知,随着大清帝国国力与国运的日渐衰微,登上这座曾经“御用”的石舫的“大人物”也逐渐增多,还包括众多清末来华的外国要员。

  新近发现的一张摄于清末的石舫旧照,有多位清廷重臣与外国要员在此“不系舟”上合影,不禁让世人对这座石舫更添几分历史感知。该照片为法国私人珍藏,据藏家透露,照片摄于1900年,居中者从左至右,分别为郑孝胥、张之洞、奕劻等清廷重臣,两侧所列为英、法、德、日等国使节及相关人员。

  史载,张之洞曾两次署理两江总督,在南京有过十余年的督政生涯。光绪二十一年(1895),张之洞代刘坤一督两江。光绪二十八年刘坤一病逝后,他充督办商务大臣再署两江总督。他赞同刘坤一等首先兴办师范学堂的设想,于翌年正月初八,再呈《创办三江师范学堂奏折》,获朝廷批准后,旋聘请杨觐圭为学堂监督。他还亲自与有关方面议定学堂经费和生源。为规划学堂建造规模,安排教学内容,又派专人赴日本考察、学习,并在南京设立三江师范学务处。光绪二十九年九月,三江师范学堂开学。该学堂既是南京第一所高等师范学校,也是中国最早建立的高等师范学校之一。光绪三十三年,张之洞离开南京,调任军机大臣,掌管学部。可见,自1895年代署两江总督,至1907年离开南京,这12年间,张之洞是南京的“常客”,是两江总督署的实际把持者。

  摄于1900年的这张旧照,总督署中石舫上的张之洞,神情略显凝重,但尚能把持分寸,颇有统帅之风。左侧的郑孝胥则神情紧张,显得小心翼翼;右侧的庆亲王奕劻,垂垂老矣,面容呆滞,透着一股沮丧意味。为什么这些清廷重臣表情如此怪异,如大敌当前情状?只须看看分列两侧的众多外国使节及相关人员中,就可知大概情形。时值义和团运动时期,西方各国要员齐来两江总督署,所谈之事,除了向清廷抗议,无非就是要求清廷控制事态及赔款谈判等。石舫上的清廷重臣们在这事关内政外交的重大事宜上,自然要左右权衡、苦心盘算,表情难免也就透露出心情了。

  遥想“民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古训,在封建帝王统治的鼎盛时代,能催生出一座永不沉没的石舫景观,以示天下太平、民心不覆。而仅仅过了百余年,到了积贫积弱、外忧内困的晚清时代,站在这座石舫上的清廷重臣心焦如焚,站在这座石舫上的西方列强却趾高气昂,这又是何等的鲜明对照与无情反讽。不难想象,这张百年旧照,所带给后世读者的历史价值,绝不仅仅是其还原了南京两江总督署的旧时风景,更不仅仅是其让方胜亭、寿字石点缀其间的这座石舫的原貌重现,而更在于它所承载着、蕴含着的一份时代兴废、家国沧桑之深长意味吧。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清末两江总督署石舫上的“大人物”-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