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币

上一页
1/108页 共3213

古钱币鉴藏:魏晋衰微钱神论出 南北朝兴永通万国

时间:2018/1/2 文章来源:新浪收藏


  三国两晋时期,中国重陷分裂,战乱频发,中国货币经济倒退,钱币铸量变小,质量变差,物物交换比重增大。至南北朝,情况有所改善,北方的趋于稳定及佛教的发展,影响了钱币艺术,这时所铸钱币特点鲜明,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

  这一时期也是货币理论、钱币美学的萌芽时期。南朝萧梁时期顾烜所著《顾烜钱谱》,被看作中国第一部钱币学著作。钱币学专门研究钱币的形制、制作、文字和图形。钱币学的产生,说明当时人们已对收藏和研究钱币产生了兴趣。此期还产生了后世广为流传的《钱神论》,作者鲁褒说钱:“视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无翼而飞,无足而走……”,颇有愤世嫉俗之意,其所创“孔方兄”一词,也算是丰富了汉语词汇。

  三国:虚值大钱盛行

  三国时期既沿用汉代的“五铢”,也自己造钱。刘备所建蜀国铸钱种类较多,有不少虚值“大钱”,如直百五铢、太平百钱、直百,面值大,但有的钱体还不如一枚五铢钱;

  吴国比蜀国更狠,货币面值更“虚”,先后发行了大泉五百、当千、二千、五千。一枚“大泉当千”,大小、形制类似王莽的大泉五十,面值却增加了二十倍!老百姓都出离愤怒了,政府也承受不住压力,就收回和销毁大泉二千、五千这两种钱,所以这两种古币存世很少,尤其是大泉五千,留存至今的也就五枚左右,是中国古钱的大珍品。

  魏国还是使用五铢钱,没有铸造虚额货币,这与魏国经济稳定有关。不论后人如何评价,从货币经济角度看,老百姓生活最好的还是魏国。

  两晋:国号入钱文

  晋作为一个朝代不可忽略,但从钱币史看则可有可无,因为西晋可能根本就没有铸钱,与东晋并列的十六国倒铸了些钱,数量不多但很具有代表性:

  成汉李寿于汉兴年间所铸“汉兴”钱,是中国最早的年号钱;

  后赵石勒所铸“丰货”钱,最早将吉语写上行用钱文,并且钱文中不再有面值;

  大夏国王赫连勃勃所铸“太夏真兴”,第一次将国号“大夏”(古时“太”与“大”同义)与年号“真兴”并铸在一起,存世稀见。

  这些钱币摆脱了“铢两制”记重,是以后年号钱或国号钱出现的先声。

  南北朝:五铢PK北周三品

  南北朝时期,中国古钱币的又一个春天来了。钱币的质量和美感都有了大的提高。虽然还有虚值大钱,但已不像三国时期那样严重。这时期影响较大、对稳定货币经济起到重要作用的是北朝所铸两种五铢钱:永安五铢和常平五铢。

  “永安五铢”系北魏永安二年始铸,钱币铸造在当时属于较工整的,曾在北方大量通行;

  “常平五铢”系北齐文宣帝期间所铸,这也是北齐惟一铸造的钱币。“常平”非年号,而是借用了当时囤积粮食的“常平仓”之名,也许皇帝希望钱币和“常平仓”一样,有调节市场之功用吧。常平五铢铸造非常精良,文字流畅优美、版式划一,是当时最精美的几种钱币之一。由于采用了铜母范叠铸技术,铸钱效率也极大提升,铸量较大,流通较广。

  这两种五铢钱铸造时间较长,在当时属足值货币。它们也是北方在北魏统一后经济逐渐超越南方的证据。

  在铸造的精美程度上能与常平五铢相提并论的,就是“北周三品”——布泉、五行大布和永通万国三种钱币。

  布泉和五行大布系北周武帝期间所铸,并行使用;永通万国为北周静帝期间所铸。“永通”意为永远通行,“万国”寓示天下万国可用。三种钱币的钱文均采用“玉箸篆”(又称“玉筋篆”,篆书的一种,据清陈澧《摹印述》:篆书笔划两头肥瘦均匀,末不出锋者,名曰‘玉箸’,篆书之正宗也),都很精美,让人一见钟情,喜欢的人都很多,其中永通万国,制造精美,篆法法丽,被誉为“三品之首”、魏晋以来“钱中之冠”。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古钱币鉴藏:魏晋衰微钱神论出 南北朝兴永通万国-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