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币

上一页
1/108页 共3213

“国太人安天下太平”供养钱

时间:2018/6/7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陈璟/安徽安庆


图1

  提起杭州西湖的雷峰塔,人们所熟知的便是神话小说《白蛇传》中白素贞与许仙凄美的爱情故事,小说中描写到“法海和尚骗许仙至金山,后白娘子施法水漫金山救许仙,却被法海镇压在雷峰塔下;其胞妹小青苦练法力,终于打败了法海,使得雷峰塔倒塌,白素贞终于获救。”但这毕竟只是神话传说,而真正的雷峰塔却另有来头。

图2

  雷峰塔,原名皇妃塔,建成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由吴越国王钱俶为祈求国泰民安发愿所建,因地宫中供奉着佛教圣物“佛螺髻发”舍利而闻名。雷峰塔建于西湖南岸的夕照山上,后人称其景致为“雷峰夕照”,并列入西湖十景之一。雷峰塔自建成之日起,便历经劫难,历史上还曾多次遭到火劫,致使塔身木构尽毁,仅存塔心。由于年久失修,加之塔砖屡遭人为盗取,直至1924年遍体鳞伤的雷峰塔轰然倒塌,化为一堆废墟。

  吴越国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十国之一,由钱镠于公元907年所建,定都杭州。先后尊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等中原王朝为正朔,并接受其册封。强盛时拥有13州疆域,囊括今浙江全境,北至苏州、南达福州。吴越国历三代五王,唐末五代藩镇割据,战乱频仍,钱镠采取“保境安民”和“休养生息”的战略方针,重农桑、兴水利,利用临海的资源优势,发展与契丹、日本、朝鲜等国海外交往,使两浙之地有一个较长的稳定发展时期。史书记载钱镠临终前不忘叮嘱“子孙善外事中国(即中原王朝),勿以易姓废事之大礼”。在吴越钱氏子孙三代人的苦心经营下,吴越国经济繁荣,百姓富庶,国都杭州也被誉为人文荟萃的“东南形胜第一州”。

  钱俶(929—988),原名钱弘俶,字文德;北宋建立后,因避宋太祖之父赵弘殷名讳,去“弘”改名钱俶;是吴越国开国国君钱镠之孙,吴越国末代国王。钱俶毕生笃信佛教,其在位期间,广刻佛经、造经幢、建塔寺、塑造像。在他为王的短短三十一年间,吴越国境内寺院佛塔数目骤增,是名副其实的“东南佛国”,而雷峰塔也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所建立的。

  这枚“国太人安天下太平”铜钱(图1),直径2.2厘米,2001年雷峰塔地宫出土,现藏浙江省博物馆。此币属压胜钱类,光背,正面由八条竖纹将字与字之间隔开,每字上下又以两条弧纹相连,形同花瓣状;币文分为两部分,以对文形式,从左至右书“国太人安”“天下太平”铭文,前字“太”与“泰”字义相通;中心弧纹相连后,颇似一枚四出小钱,构思独特,极为巧妙(图2为正背面拓片)。压胜钱又名花钱,而雷峰塔地宫发现的这枚钱币却赋予了另一种新身份——供养钱,即用于供奉佛前的祈福钱。正如前文所述五代十国时期藩镇混战,民不聊生。吴越国作为躲避战乱的“高地”,自然也是佛教信众们的“福地”。币文“国太人安”“天下太平”与钱氏推行的安民政策不谋而合,信众们将吉祥语铸于钱币之上,施舍于佛舍利身前,是祈求海晏河清盛世太平的美好愿景。就在雷峰塔期间,南唐等国相继被北宋吞并,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国末代国王钱俶自知朝不保夕,为避免吴越子民遭到宋军屠戮,宣布“纳土归宋”。

  在2001年的这次雷峰塔地宫考古发掘中,伴随着供养佛教圣物“佛螺髻发”舍利的大量佛教珍宝得以面世。在施舍供养的人群中,不仅有吴越国王室,还有臣众僚属、佛门弟子,以及善男信女。地宫中共出土钱币3400余枚,品种多达30个,鎏金、鎏银、铜、铁、铅、玉各种材质一应俱全,这些钱币或有意嵌于砖缝中,或铺撒于地砖之上,并以丝线相连,堪称品类丰富的钱币宝库。据悉,近年在安徽岳西资福寺塔地宫中亦有出土铭文为“国太人安天下太平”的供养钱,二者是否有所联系,是否专门铸造用于佛教供养,值得深入探究。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国太人安天下太平”供养钱-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