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币

上一页
1/108页 共3213

姜瓖与明末清初山西大同局制钱

时间:2019/3/29 文章来源:新浪收藏

  山西大同扼晋、冀、内蒙古之咽喉要道,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洪武七年(1374年),明朝政府改大同路为大同府,隶属山西行中书省。洪武九年改为承宣布政使司,此后管辖域不断扩大,管辖范围东至北京的居庸关,西起黄河转弯处的偏关,东西延绵千余公里,南北亦有数百公里。其范围之大,为明代著名的九边之首。


▌崇祯通宝北直隶京版标准钱(正、背)

  到了崇祯朝末年,陕西延川人姜瓖时任镇朔将军印大同总兵官,此时大同地区所使用的流通货币是北直隶京版标准钱,直径26.7毫米,5.2克。该钱端庄周正,是崇祯通宝中较为规制的一种。

  明末爆发了以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为首领的农民起义,进而席卷中原地区,成燎原之势。起义军与明朝军队在反复较量中,也波及到姜瓖所镇守的大同。崇祯十七年(1644年)二月,闯王李自成亲率主力进破汾州(今山西汾阳),分向潞安(今山西长治)、河曲、静乐,遂长驱太原陷之,然后北向大同。大同总兵官姜瓖见情势不妙,秘密派人送上降表,有意归属大顺起义军。据《甲申传信录》载:“闯军遂入城,定之。绑姜瓖至,定其叛国之罪,欲斩之,奉闯将张天琳劝释,未戮。”三月六日,李自成离开大同时留下张天琳、柯天相、张黑脸掌控大同,而姜瓖虽然仍被封为总兵,但已无实权。


▌永昌通宝西安版小平钱(正、背)

  根据钱币研究发现,此时大同地区流通的是起义军大顺政权的铸币“永昌通宝”西安版,直径24.5毫米,重4.11克。

  同年三月十五日,李自成攻克北京,明思宗朱由检自缢煤山,明王朝覆灭。进入京城的李自成为瓦解明军残余势力,多次遣使招降明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吴三桂起初有意归顺,率军离山海关进京,行至半路时得知其父吴襄在京遭农民军拷掠,于是打着为崇祯帝复仇旗号,拒降李自成,还师山海关。四月二十一日,李自成与吴三桂进行“一片石战役”,吴军渐渐不支,迫于时局,吴三桂乃降于清朝摄政王多尔衮,两军联手击溃大顺军。李自成率残兵逃回京城。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北京称帝,随即将吴三桂一家老小全部抄斩。次日,李自成火烧紫禁城和北京的部分建筑,率军退出北京城。

  得知李自成败逃,本来就不被大顺政权重用的姜瓖有了自己的想法。崇祯十七年四月清将吴惟华率兵进攻大同,六月初六,姜瓖率亲信扑向帅府将大顺起义军守将柯天相、张天琳等杀死后,投降清英亲王阿济格,仍旧被委以总兵职务,并协助清军镇压陕北大顺军高一功部。


▌顺治通宝背右“同”钱(正、背)

  顺治元年(1644年)十月,清朝在大同设立大同钱局,开始铸造顺治通宝背右“同”字小平钱,直径25.6毫米,重4.35克。每钱当制钱一文,次年增至一钱二分,主要用于发放军饷。大同局是清政府早期铸币历史较长的钱局之一。据史料载:“大同钱局顺治元年拾月开铸,搜括铜斤及部拨银共叁万肆千贰百肆拾肆两零以充铸本,铸出制钱搭放兵饷,元年起至伍年陆月止,获息拾壹万捌千叁百贰拾陆两玖钱零。捌年捌月内臣部奏销讫。据饷司萧炎呈报,柒月以后铸本文卷俱被姜逆焚劫。”(《清代档案史料丛编》,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七辑)。


▌顺治通宝“巨字同”钱(正、背)

  从目前的出土和钱币研究上看,顺治通宝背右“同”钱,字体书法、形制大小均与崇祯通宝北直隶京版小平钱别无二致,其中有一种版式,“顺治”两字硕大,与“通宝”二字相比有失比例,此版应为大同局的早期铸钱,泉友称之为“巨字同”版,直径25.8毫米,重3.45克。它以崇祯北直隶京版光背钱为蓝本,将其祖模的“崇祯”二字改为“顺治”后翻铸造而成,故其文字比例失调,而到了中后期面文比例又逐步协调改善。


▌顺治通宝临版背“开口同”钱(正、背)

  顺治背右“同”钱的版别变化是改祖模铸造方式的一个典型案例。从目前面世的实物来看,又分为巨字同、标准版,开口同、阔页顺、临版右同等诸多版别。其中“临版开口同”,直径26毫米,重3.65克。 


▌顺治通宝背同版背“户”钱(正、背)

  值得一提的是,2010~2013年大同地区集中出土了大量的顺治通宝钱,不仅有典型的背右“同”钱,而且还出土了一些与之面文一致的背左“延”钱和背右“户”钱,直径24.6毫米,重3.42克。按照有关清史档案及钱币学理论所说,背“延”字钱应代表的是顺治三年开炉铸造的延绥局制钱,背“户”钱则是户部宝泉局早在顺治元年就在北京开铸的钱币。这两局的铸钱面文与右“同”版面文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这种混版钱的出现,给钱币研究和收藏爱好者研究提出了课题,佟昱先生著有《顺治通宝谱》《新编顺治通宝谱》等,对顺治钱有极其深刻系统的研究。他认为:“从出土看,右同版的左延和右户在大同最为集中,而且多未流通;从版别看,右同版的左延和右户正面完全用的是标准顺治通宝背右同钱特有面文;从金属成分特征看,通过金相分析右同版的左延和右户与标准顺治通宝背右同钱之间用料基本无差别。基于上述三点,可以推定右同版的左延和右户应在大同铸造。”

  姜瓖降清后,虽然仍旧委以总兵职务,但军权在清将吴惟华手中,并由英亲王阿济格坐镇。由于阿济格在大同期间,借口汉人拒绝剃头梳辫,便滥杀无辜;姜瓖爱惜生灵,心生愤懑,与阿济格发生隔阂,矛盾不断。顺治五年冬,姜瓖得知多铎病故,多尔衮染病,遂于十二月初三日在大同起义,宣布反清归明(此时南明政权还在进行反清复明的努力)。姜瓖自称大将军,率众举起反清大旗。此年是戊子年,史称“戊子之变”。


▌大明通宝光背钱(正、背)

  为宣布效忠与满清对立的南明政权,表达对满清之决裂,姜瓖开始铸造使用大明通宝光背钱,直径26.1毫米,重4.39克。此钱大小与顺治通宝背右“同”钱近似。从出土实物来看,大明通宝光背钱多出自山西大同,常与顺治通宝背同钱、背二、背延钱一起出土。大明通宝钱目前发现的有“宽字明大字版”和“窄字明小字版”两大版别,尤以窄字明小字版为少见。

  从实物上看,大明通宝光背钱与大明通宝背“工、户、帅”字钱铸造及打磨工艺及风格迥异。结合出土情况,可以修正以往泉界认为大明通宝钱均为南明鲁王朱以海铸造之说,确立大明通宝光背钱是由姜瓖铸行。由于此钱铸造精美,铸行只有半年时间,存世稀少,历来受到钱币收藏爱好者的喜爱,目前美品价格已过万元。

  20世纪末,甘肃张掖地区一次性出土了数千枚大明通宝背“帅”钱,在此批量出土之前,这种背帅钱在甘肃张掖、武威、酒泉地区均有零星出土。据此,大明通宝背“帅”钱应铸于甘肃张掖,又因其具有典型的西北铸钱风范。

  “戊子之变”后,迅速引发大同周边民众纷纷响应,宣布拥护大明政权,并成燎原之势。清政府多尔衮得知消息后派遣阿济格载“红夷大炮”急赴大同进行围剿。在对姜瓖进行劝降无效的情况下,多尔衮随即加派重兵围剿攻城,投入了当时清军几乎全部兵力持续作战,并两次亲征大同,姜瓖借大同城险坚固死守。

  顺治六年六月,围困大同数月,大同城内已经粮尽,“兵民饥饿,死亡殆尽,余兵无几”,守将杨振威等人于十月斩杀姜瓖及其兄弟首级,献城投降。阿济格入城,恨城内兵民固守,下令屠城,史称“大同之屠”。屠杀之后,昔日的大同城因此受到严重破坏,沦为荒城。


▌顺治通宝背上“阳”钱(正、背)

  之后大同府和大同钱局被迫搬迁到阳和卫(今山西阳高),钱局改称“阳和局”,清史档案《车克题查明停减炉座铸本钱息事本》记载:“顺治七年二月阳和钱局开始铸钱。”所铸顺治通宝有背上“阳”,直径25.7毫米,重4.32克。与背右“阳”二种版式钱,其中以背右小“阳”字钱少见。


▌顺治通宝“阳一厘”钱(正、背)

  另外,顺治十年阳和局又铸顺治通宝背“阳一厘”钱,直径25.7毫米,重4.03克。此钱表示每钱折银一厘,目前发现版别分大阳大厘、小阳小厘及阔缘版等,在一厘钱中略为少见。


▌顺治通宝“同一厘”钱(正、背)

  顺治十三年,大同城重建大同府,撤销了阳和局恢复大同钱局,并铸顺治通宝背“同一厘”钱,直径25.4毫米,重4克。因“同一厘”在顺治通宝四式钱中最少,甚为泉友追崇,目前单枚美品价值在5000元以上。“同一厘”存世量少,这与大同钱局重建时间晚,距离顺治十四年停止铸造一厘钱仅有一年铸期的史实吻合。


▌顺治通宝“满汉同”钱(正、背)

  《清史稿》载:顺治十七年,大同局铸顺治通宝背满汉文“同”字钱,直径27.6毫米,重3.96克。其版式相对单一,面文均为“户一厘”标准版。

  拂去历史尘埃,如今人们对姜瓖这一历史人物有着不同的评判,可谓见仁见智。多数人认为,其人政治投机,反复无常,缺乏气节,其人不足取,并称其为“三姓总兵”;也有学者认为,姜瓖在山西的反正,使三晋震动,清代朝堂哗然,此举导致了与当时南明政权南北呼应,对反清复明运动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

  对于钱币收藏爱好者及研究者来说,姜瓖铸币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战时军饷刻不容缓,而直接改造祖模再翻铸钱币的办法虽然不够正规,但在短时间、小规模铸造上却体现了省时省力、方便高效的特点。以上大同钱局铸币的案例,很明显体现了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铸造货币的特征。             

  本文根据西安/张彦刚《姜瓖与明末清初山西大同局制钱》一文编辑整理,原文刊载于《收藏》2018年11月刊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姜瓖与明末清初山西大同局制钱-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