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币

上一页
1/108页 共3213

失考亦可考的“大明四铢”

时间:2020/4/20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陈璟/安徽安庆


图1

  上世纪80年代末,江苏常州等地相继出土了小批量的六朝货币窖藏,数量虽然不多,但品种较为丰富,其中有半两、五铢、新莽货币及四铢、孝建四铢等南朝铸钱,在这批出土货币中人们发现了一种出谱新品,只见该钱纤小轻薄,双面皆为薤叶篆钱文,正面(图1)从右至左书“大明”二字,背面(图2)亦从右至左书计重值“四铢”二字。好事者翻阅古今钱谱,然均未见记载,那么这枚失考货币究竟是何时何人所铸的呢?同批出土的货币“四铢”或许可以为我们提供答案。

图2

  “四铢”钱始铸于南朝刘宋文帝在位时期(424—453)。南朝宋(420—479),是中国南北朝时代南朝的第一个朝代,也是南朝疆域最辽阔的时代,号称“七分天下,而有其四”。东晋元熙二年(420),刘裕逼迫晋恭帝禅让帝位,东晋灭亡,改国号为宋,改元永初,定都建康(今南京)。因国君姓刘,为与后来赵匡胤建立的宋朝相区别,故又称为“刘宋政权”。

  《宋书·文帝本纪》记载:“(元嘉七年冬十月,430年)戊午,立钱署,铸四铢钱。”何为“四铢”?实际上对重量单位的描述,虽然美其名曰“四铢”,但实际重量仅有一半还不到,是克扣的减重钱。货币虚值折半,社会生活受到较大冲击,进而民间私铸成风,导致官铸货币逐渐被私铸钱所代替,铜质极差的鹅眼小钱大行于世,物价飞涨,民生凋敝,百姓苦不堪言。但对于货币史而言,这次铸币意义却十分重大,标志着自西晋以来一个半世纪官方政府未曾铸钱的不正常现象的终结。

  孝建元年(454)宋孝武帝延续文帝时的做法,续铸四铢钱,并开始在货币文字中增加年号,以示区别。此种货币名为“孝建四铢”,钱文一面书“孝建”年号,一面为“四铢”计值。循此规律,再回头看中国钱币博物馆收藏的这枚“大明四铢”(见图),直径22毫米,重2.4克,薤叶篆的书体,纤细小巧,精妙绝伦,边缘不甚规整。其重量、大小都与“四铢”相当,钱文书法风格也是一脉相承的。另据年表可知,宋孝武帝曾于公元457年改元大明,综合以上因素可知“大明四铢”非其所铸莫属。

  宋孝武帝刘骏(430—464),字休龙,彭城绥舆里(今江苏徐州市铜山区)人。宋文帝刘义隆第三子,453—464年在位。自幼机智聪颖,文武双全。在平定太子刘劭之乱后,夺位称帝。在位期间,政治上推行改革措施,削弱门阀士族权力,提携寒门,整顿刑律,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继续推行土断,赦免奴婢和军户,抑制土地兼并,限制士族封山占水,始行检籍,设立台使,改革税制;军事上大举北伐,善用将才,收复了济水以北的失地,并进行了军制改革;文化上,尊儒崇佛,复兴礼乐。统治后期,骄奢淫逸,大兴土木,统治内部矛盾激化,刘宋政权由盛转衰。大明八年(464)病逝,时年三十五岁,庙号世祖,谥号孝武皇帝,葬于景宁陵。

  尽管“大明四铢”由于历史上的某种原因未能在史籍留下只言片语,但以规律性和逻辑性所进行的推理依然可以解决关于铸币时间等相关问题。从文献和实物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既是对王国维所倡导“二重证据法”的延续,也是对珍罕货币价值意义的新探索。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失考亦可考的“大明四铢”-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