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币

上一页
1/108页 共3213

辽契丹文“皇帝万岁”背九龙图巨型银钱赏析

时间:2020/10/14 文章来源:新浪收藏


  文/辽金文化遗产鉴藏研究学者泉痴山人:裴元博

  2012年2月24日笔者曾在本博客,以《契丹大字“国之父天神万岁福德寿长中心‘朕’背九龙图”金牌考释图说》为题,介绍一枚辽代最早的皇帝“如朕亲临”背九龙图金牌(见图1、)。无独有偶,今天笔者受一位古泉鉴藏家廖成武之托,请大家共同鉴赏他的一枚辽代契丹文“皇帝万岁”背九龙图巨型银钱(见图2、)。该钱直径138毫米,厚度8.5毫米,穿径19.5毫米,重量800.5克。

  赏析银钱,为什么又把皇帝“如朕亲临”金牌拿来“炒冷饭”?您可能有所不知,这叫“以有知求证未知“,是文物考证类比学方法之一。我们已经知道,契丹大字“国之父天神万岁福德寿长中心‘朕’背九龙图”金牌,经过译释鉴定考证,已核定其身份为辽太祖耶律阿宝机907-916年改遥撵汗国为耶律帝国期间,所铸制的第一面皇帝“如朕亲临”金牌。你是否发现金牌和银钱共同具有一个相同的背图“九龙图”?就是这个共同的设计,把两者距离拉近,尽管金牌九龙图因为材质较软,长时间使用,磨损严重得图案已模糊不清,但风格布局仍依稀可以看出两幅九龙图之间的渊源,即都具有草原民族狂傲不羁,粗犷纯朴的精神气质。

  正面:直径138毫米,厚度8.5毫米,穿径19.5毫米,重量800.5克。

  (国粹山人藏泉)

  龙生九子,为神界最大吉祥喜端之事。故自周代以来,就有以九龙为器物纹饰,以示祥瑞的习俗。东汉张衡<东京赋>就记载周有九龙殿:“九龙之内,寔曰嘉德。”薛综注:“九龙,本周时殿名也。门上有三铜柱,柱有三龙相糺绕,故曰九龙。”北齐颜之推 《古意》诗之一:“吴师破九龙,秦兵割千里。”余冠英 注:“九龙,《淮南子·泰族训》:‘阖闾伐楚 ……破九龙之钟。’”唐太宗 《咏烛》诗之二:“九龙蟠焰动,四照逐花生。即此流高殿,堪持待月明。”此指九龙烛。隋唐以后,龙成为皇帝化身,九龙也即成为皇帝专利。只有皇帝才可以使用九龙为饰的用品。唐朝开始,五代、辽、宋皇帝服有九龙冠、九龙袍;卧有九龙帐;坐有九龙舆;居有九龙殿,饰有九龙佩。耶律阿宝机之所以“如朕亲临”圣旨金牌背饰九龙图正是显示皇帝驭九龙的权威。

背面图

  “皇帝万岁”钱是辽太祖耶律阿宝机907年改遥撵汗国为耶律帝国期间,为庆祝改朝换代和持续“化祖为神、化家为国”的自我造神运动而特铸的“万岁钱”之一。“万岁钱”都是汉契文两铸,除契丹文国号钱“天朝万岁”对汉文“大辽万岁”、“契丹万岁”外,“皇帝万岁”、“千秋万岁”钱都是汉契文一对一(大小规格一样)。此大小契丹文“皇帝万岁”钱,还见有金、铜光背钱。但银质背九龙图巨型钱尚属首见。看其钱文与九龙图雕刻之精致,可以肯定地说这应是一枚进呈给皇帝欣赏把玩的特铸钱币,而非一般钱币。其背雕皇帝专用之九龙图正是喻示这个道理。其铸制时间也应在907-916年期间,最可能是在912年辽太祖四十整寿时,为庆祝其寿诞所特铸。

侧视

  辽太祖耶律阿宝机自称自己是黄帝(黄龙)转世,是蟜龙奣龙化身,一生和龙结下不解之缘。他先后铸造了无数镌有各种龙形态的符牌、铜镜、钱币、金银器、铜器、玉器。是中国历史上铸制带有龙形图饰器物最多的皇帝。耶律阿宝机自称龙的传人,不仅爱龙、喜龙、赏龙,而且对龙的形态艺术有深刻研究。现发现太祖朝饰龙形图的器物,其龙形无一相同,神态各异,异彩纷呈。其神之凶悍威猛,其气势汹涌澎湃,可谓亘古第一。就拿银钱之九龙图与现今存世最早的南宋画家陈容画的九龙图相比,无论立意、构图、功力,艺术魅力,都无丝毫逊色的地方。

细节

  细观背面雕刻出没隐现的群龙,矫健遒劲,追逐纠结,雄健老辣;升龙,降龙摇首摆身,遥相呼应;有的龙龙首相向,腰身背道而弛;有的各逐火焰宝珠,神动形移,似欲破壁而出;有的挺胸缩颈,上爪分张左右,下肢前突后伸;有的左爪下按,右爪上抬,龙尾前甩;有的龙曲颈昂首腾跃于空,有的龙须目怒张,阔口长须,鳞爪锐利,肘毛如剑,硕长的龙躯搅动着云气,势不可挡。总之,龙形种种殊异,神态个个有别,刻刀如笔刚劲自由,虚实相宜具有很强的动态、实体感和神秘气氛,给人给昂扬、威武的,难忘印象。

边缘

  一言以蔽之,九龙图巨型“皇帝万岁”银钱不可仅看作是一枚钱币,而应把它视为一件从中可见契丹民族审美情趣的不同凡响的,现存最早的艺术高超的描绘九龙图的艺术品。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辽契丹文“皇帝万岁”背九龙图巨型银钱赏析-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