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币

上一页
1/108页 共3213

一枚币引发一个话题

时间:2020/11/3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洪荣昌/福建龙岩


  6月29日晚,我参加了《华夏古泉》的“限时竞买”,以不到1000元的价格,买下这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五分铜币(图1)。

图1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五分铜币

图2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五分铜币局部放大

图3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五分铜币“中岛版”

  这个币初看非常普通,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可当我一数圆珠,对照我研究掌握的版式图谱,才突然发现怎么也找不到这种币。于是我便认真起来,仔细观察,其正面是72圆珠,套岛,弍字的点斜对中字,108马齿。背面左边22谷粒呈877排列,右边20麦粒呈677排列,分字的第一撇特别弯曲,且离左边禾叶比较远,四个结带较均匀,禾(麦)叶与结带不相连,106马齿(图2)。

  我从2003年开始,专门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流通货币进行版式分类研究,出版发行了《红色货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发行货币版别研究》一书。但我知道学无止境,十几年来一直跟踪网上出现的币,尤其是五分铜币,每隔几天就下载一次网络图片,并将下载的图片逐一与已经所掌握的版式图谱进行对照,从而筛选出新发现的版式。目前,已收集图片10000余张(5000多个币),各种版式币的存世量数据初步确认。十几年来的不懈努力,广为收集,却还没有发现这种版式的币,说明此币确实是个孤品。

  此结论可能引发一些人的争议,因为“孤品”这两个字,近几年来在收藏界似乎比较忌讳,不少人认为要用“仅见品”一词。何为“仅见品”?我实在不是很明白,大概要表达的是“目前仅仅只见到这一个品种”的意思吧。究竟说“孤品”准确还是说“仅见品”准确?可能大家都不是十分清楚。凭个人感觉,还是“孤品”一词比较好,孤独一品,朗朗爽口,有一种清爽干脆的感觉。

  其实,孤品具有绝对与相对的属性。绝对孤品,是指不可能再出现第二种情况。如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富春山居图》。不论是《剩山图》还是《无用师卷》,都是举世公认的绝对孤品。但收藏界也常发生另外一种情况,如大齐通宝。“缺角大齐”在清道光年间被江南名士戴熙发现,成为轰动一时的孤品古钱。但上世纪20年代泉学家戴保庭和朱克壮在江西鄱阳农村孩童踢的毽子上发现因为做毽子被钻出四个小孔的“四眼大齐”。从理论上说大齐通宝已发现两个,已不是孤品了。有趣的是“缺角大齐”不知什么原因,一百多年来众多收藏家绞尽脑汁千方百计寻找都未找到,现在只留下一张拓片。只有“四眼大齐”才真正成为流传在世的孤品。从“缺角大齐”到“四眼大齐”的发现,由孤品演变为不是孤品;而又从“缺角大齐”的丢失,“四眼大齐”又由不是孤品演变为真正的孤品。这种变化体现了孤品的相对性。

  “仅见”作为一种形容词,对收藏品存世量特征的概括不够准确,存在歧义。比如,某种元代青花瓷,存世量只有两个,在文字表述上可以说:“仅见两个”。我上百度百科查找了一下“仅见”辞条,显示的解释是:意思是极少见。“仅见”一辞最早出现于《明熹宗实录》卷六十九:“天启六年三月(甲辰朔)壬寅,得旨:朕嘉宁远捷功,年来仅见。内外大小臣,恩赉宜均。……袁可立各赏银三十两,紵丝二表里。”从这个解释看,显然“仅见品”不如“孤品”所表达的意思准确。

  所以,个人认为只有孤独一个的收藏品还是叫“孤品”为好。有些人为慎重起见,表述为“目前为孤品”,应该也可以。但一般情况确属孤品的东西就叫“孤品”,现在属孤品的东西以后又有新的发现,不再叫其“孤品”就行了。不要害怕可能以后还会出现同类东西,就不敢说是“孤品”。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变化之前承认现实,变化之后改正说法,才是正确的态度。

  我再举个例子。2012年5月27日,我在《钱币天堂》网站“论坛——红色收藏”栏目上发了一个帖子,想收购一个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五分铜币“中岛版”。当时的主要动机是自己手上有一个品相较差的币,想换一个品相好的。这种币其实很普通,当时普通品相市场交易价格大概也就800元左右。但我要求收购的是达到MS级别的,开价3000元。

  等了几天,没有人来应约,觉得可能是开价低了。于是2012年6月5日,我便在帖子上写道:“请各位兄弟帮我找找这种币,品相如图(图3)的3000元一个,品好可加价。”2012年6月23日,我又发帖:如图品相5000元一个,品好可加价。2012年12月8日提高到10000元。2013年6月28日,提高到15000元。2014年1月2日提高到30000元。2014年5月10日,我又把收购价提高到50000元,有人跟帖说:“5万元的价格确实让人心动。大家抓紧找一找。”2015年6月17日,我再次把收购价提高到60000元。7月7日,有人跟帖说:“开帖四年多,天堂没有货,悬赏翻几倍试试看?” 2017年12月7日,我把收购价提高到10万元。2018年1月18日,我直接把收购价提高到30万元。两年过去,仍没有人来领赏。一个藏友留言:“哇,三十万!等我孙子孙女长大点后,准备带上显微镜,背上行囊行游天下,找它个几枚来,让洪老师出钱出得手软!”

  8年多来,跟帖者无数,除了感叹还是感叹,没有一个人真正拿币来应约,不要说品相达到MS的,就连品相差的也没有人发现,真让人有点不可思议。但此事也证明:机制币也是存在孤品的。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一枚币引发一个话题-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