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刻书的特点辨别刻书的真伪

时间:2017/6/26 文章来源:金投收藏网
  今天主要教大家从刻书的特点来辨别刻书的真伪。刻书是人类社会重要的文化活动之一,它的风格面貌反映着当时的政治背景、经济状况和文化风尚。书籍校勘的精粗、开本的大小、版式的规制、印纸的优劣、墨色的好坏、字体的风格、装帧的特点等,都可以透露出社会的时代气息和历史特征。

  宋代刻书的特点

  宋代刻书从版式上讲,前期多白口,四周单边;后期仍多白口,左右双边、上下单边,少数四周双边。宋代刻书的字体,是将唐代诸位大家的字体运用于刻书了,如唐代的大书法家褚、颜、欧、柳诸家在书法上的较大成就就是把楷书推向了高峰,而刻书的字体又恰恰需要这种端庄凝重的楷字。宋代刻书的用纸,过去搞版本的人多称为白麻纸、黄麻纸和竹纸。近年来,有关研究造纸术发展史的专家多次取样分析鉴定,认为过去人们所讲的白麻纸或者黄麻纸,是说纸的纤维形似。事实上,当时人们造纸多为就地取材,原料为树皮和竹子。

  元代刻书的特点

  元承南宋遗风,元初的某些刻书风格特点与旧书无大差异。但纵观整个元代刻书的特点,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黑口、赵字、无讳、多简。“黑口”:即指每版中缝线的上下两端为宽粗墨印的黑条子。“赵字”,是指元代刻书的字体大多数都模仿找赵孟頫的字,此为元朝刻书的又一明显特点。“无讳”,指元代刻书见不到讳字的迹象,不像宋版书那样,皇帝的嫌名庙讳处处可见。“多简”,是指元朝的刻书多用俗体字或简体字。

  明代刻书的特点

  明朝刻书分为早中晚三期,风格不尽相同,粗略概括起来,大约是明初至正德时期的刻书仍然为“黑口赵字继元”;嘉靖至万历时期为“白口方字仿宋”;天启至崇祯时期的刻书又表现为“白口长字有讳”。

  清代刻书的特点

  清代刻书的特点从来很少有人去归纳,其实要将整个清代刻书和前几代相比较,还是有其自己的风格的。

  清代刻书的字体,在清初时尚沿袭前明旧习,至康熙时期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一种非颜非柳也非赵的“馆格体”。至嘉庆年间,刻书字体也失去了旧日的舒展圆秀,而变成呆板乏神的样子。清初和元朝一样,没有避讳的习俗,但随着政治统治的日益强化,开始实行了汉族文化中固有的避讳旧习。清代刻书的用纸名目繁多,有罗纹纸、棉纸、竹纸、开化纸等等。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从刻书的特点辨别刻书的真伪-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