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宝

上一页
1/51页 共1506

清代老胡开文支店制竹管羊毫提笔

时间:2018/10/10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高奥/安徽合肥


  毛笔是一种源于中国的传统书写工具,绘画工具。是古代中国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发明的,与墨、纸、砚台一起并称为文房四宝。传统的毛笔不但是古人必备的文房用具,而且其独有的方式呈现出了中华书法、绘画的独特意韵。不过由于毛笔易损,不好保存,故留传至今的古笔实属凤毛麟角。古笔的品种较多,从笔毫的原料上来分,就曾有兔毛、白羊毛、青羊毛、黄羊毛、羊须、马毛、鹿毛、麝毛、獾毛、狸毛、貂鼠毛、鼠须、鼠尾、虎毛、狼尾、狐毛、獭毛、猩猩毛、鹅毛、鸭毛、鸡毛、雉毛、猪毛、胎发、人须、茅草等。从性能上分,则有硬毫、软毫、兼毫。从笔管的质地来分,又有水竹、鸡毛竹、斑竹、棕竹、紫檀木、鸡翅木、檀香木、楠木、花梨木、况香木、雕漆、绿沉漆、螺钿、象牙、犀角、牛角、麟角、玳瑁、玉、水晶、琉璃、金、银、瓷等。

  笔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1980年陕西临潼姜寨村发掘一座距今5000多年的墓葬,出土文物中有凹形石砚、研杵、染色物和陶制水杯等。从彩陶的纹饰花纹可辨认出毛笔描绘的痕迹,证实了在五六千年前,已有了毛笔或类似毛笔的笔。商代甲骨文中已出现笔的象形文字,形似手握笔的样子。在湖南长沙左家公山和河南信阳长台关两处战国楚墓里分别出土一支竹管毛笔,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毛笔实物。从其制作工艺和文物出土分布地区看,毛笔在战国时已被广泛使用,只是没有统一的名称。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中有“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拂”“秦谓之笔,从聿从竹”的记载。

  安徽博物院现藏有清代老胡开文支店制竹管羊毫提笔一支(见图),笔长26.5厘米,杆径2.6厘米。竹制笔管,笔顶、笔斗为木制。笔管上刻“宵汉常悬”“老胡开文支店精选”“三号宿纯羊毫京提”二十字。羊毫,是以青羊或黄羊之须或尾毫制成。考其始于南北朝之前,至秦时蒙恬改良之新笔已成制笔材料。书法最重笔力,羊毫柔而无锋,书亦“柔弱无骨”,故历代书法家都很少使用。羊毫造笔,大约是南宋以后才盛行的,而被普遍采用,却是清初之后的事。因为清一代讲究圆润含蓄,不可露才扬己,故只有柔腴的羊毫能达到当时的要求而被普遍使用。羊毫的柔软程度亦有差等,若与纸墨配合得当,亦能表现丰腴柔媚之风格,且廉价易得,毫毛较长,可写半尺之上的大字。

  羊毫笔比较柔软,吸墨量大,适于写表现圆浑厚实的点画。比狼毫笔经久耐用。此类笔以湖笔为多,价格比较便宜。一般常见的有大楷笔、京提(或称提笔)、联锋、屏锋、顶锋、盖锋、条幅、玉笋、玉兰蕊、京楂等。羊毫按纯净程度分净、纯、宿三种。净、纯指纯正无杂,没有其他毫料掺杂其中;宿,指羊毛经夜露宿,自然脱脂后呈现出光亮的那部分毫料,容易濡墨。

  胡开文为制墨大家,同时监制毛笔,所制毛笔,质地超群,享有盛誉,推动了我国制笔业的发展。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清代老胡开文支店制竹管羊毫提笔-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