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宝

上一页
1/51页 共1506

浅析明砚造型与材质

时间:2020/9/6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丛锐奇/北京


图1 绿石砚

  国人雅好文房由来已久,而砚自古以来便被冠以“文房四宝”之首。从宋代开始就有欣赏鉴别古砚的书籍著作,如宋代米芾撰《砚史》、唐询撰《砚谱》、高似孙撰《砚笺》,明代曹昭撰《格古要论》中的“古砚论”,清代高凤翰撰《砚史》,乾隆命撰的《西清砚谱》,近代沈石友《沈氏砚林》等。时至今日,这些古籍经典依然影响着古砚市场的鉴赏与收藏。

 

图4 端石砚

 

图5 端石砚

 

图6 抄手砚的覆手 多数为素面

图14 碧玉砚

图15 覆手砚

图10 背部深挖

图2 端石砚

 

图3 歙石砚

图7 柱底多有石眼

图8 端石砚

图9 端石砚

 

图11 铜质砚

图12 陶质砚

图13 澄泥砚

图16 漆木砚

图21 椭圆形砚

图24 箕形砚

图17 蓬莱砚

图18 兰亭砚

图22 椭圆形淌池砚

图23 椭圆形铁砚

图19 圆形瓷砚

图20 石质的圆形砚 大多砚背有三底足支撑

图25 随形卵石砚

图26 随形澄泥砚

图27 仿动物形态砚

图28 鹅形砚

图29 鱼化龙砚

图30 凤形砚

图31 二龙戏珠砚

图32 狻猊形砚

  砚在汉代以前称之为“研”,研磨之意,是一种研墨的工具。从汉代开始才称为“砚”,而汉代也正是砚的显著发展时期。从秦汉时期的逐渐成熟,历经唐、宋、元、明、清,砚台已经伴随着国人走过2000余年。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出土了一件石砚以及砚杵,这时候石砚的外形还是不规则的圆形,材质为鹅卵石,这也是已知最早砚的实物。到了两汉时期,砚石不仅有圆饼形,也有长方形的砚板,材质多为天然鹅卵石和各种砂石,石质粗,便于研磨。从西汉晚期到东汉随着制作工艺的提升,石砚在圆形的基础上增加了浮雕和透雕,并且出现了砚足,材质也逐渐丰富,除了石质还有陶质和漆沙。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陶瓷业空前发展的时期,陶瓷被广泛应用,陶瓷砚也应运而生并逐渐取代石质砚成为主流。陶瓷砚的形制多为圆形,砚面中央凸起成弧形,砚足也从汉代的三足增加至四足、五足、六足乃至十二、十四足。在南北朝时期也出现了双足圆首箕形砚,这也是隋唐箕形砚的雏形。

  唐宋是我国制砚史上空前发展的时期,西汉时期石砚选材单一,造型以实用为主,东汉增加了雕刻手段强调了装饰性和审美的概念。六朝时期虽然在材质上有所突破,但这一时期的瓷砚形制大同小异,相对单一。唐代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工业技术也有了长足的进步,这也使得制砚在取材上更加广泛,不仅有传统的地方石材,广东肇庆的端石、江西婺源的歙石、山东青州的红丝石也相继出现,相较于传统砚材,端石、歙石、红丝石更加坚硬细腻,色彩丰富并伴有石品,在审美上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唐代还改良了陶砚的制作工艺,淘洗过滤更加精细,细泥制成砚坯,加以雕刻烧制便出现了澄泥砚。在砚形上唐代以箕形砚居多,圆形砚继承了南北朝的造型基础,进一步增加了足数,并出现了圈足,辟雍砚也是由此演变而来。宋代是中国历史文化上的一个高峰,文人的社会地位极高,文人的审美情趣也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砚的选材、造型方面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唐代始现的端石、歙石、红丝石在宋代备受推崇,并追求石性的自然之美,对石品的各种体现做了优劣等级之分,形成了完整的鉴赏体系,这在多部专著中都有记录,如《端溪砚谱》《歙州砚谱》《辨砚石说》等,可见宋代人对于砚的审美要求是前所未有的。《端溪砚谱》中所记载端砚砚形就有48种之多,古籍中所记载砚形因年代久远今不能观其全貌,但通过全国各大博物馆馆藏宋砚以及历年出土宋砚我们可以发现,宋砚以长方抄手式居多(图1,绿石),抄手砚的造型继承了唐代箕形砚、风字形砚的诸多因素,砚池以淌池形和一字形为主。除了长方抄手砚,宋代较常见的还有履形砚、琴式砚、箕形砚等。

  辽金时期制砚虽然增加了装饰纹样以及刻铭,但整体造型偏实用为主。

  当砚发展到元明时期,尤其是明代,砚的制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材质到形制,逐渐脱离了实用的束缚,砚台不仅有研磨的实用功能还兼具案头摆放欣赏的功能,尤其是砚铭的镌刻在明代已初具规模,铭文大都刻于砚墙的两侧以及砚背,部分内容体现了文人的赏玩之趣。

  砚形发展到明代已经没有固定样式,方形、圆形、随形等变化多样包罗万象。明砚距今较唐、宋时间更近、我们所能看到的实物也更多,也更加便于研究梳理。本文通过对博物馆馆藏、私人藏砚以及近年拍卖市场上所出现的明砚的造型、用材浅析总结,勾勒出明砚的时代特征。

  明砚的发展不是孤立存在的,是在继承汉、唐、宋砚的基础上又受到本朝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影响变化而来。如同瓷器的制作一样,宫廷贵族士大夫所使用的砚台必然选材考究造型精美,制作工艺更复杂,并具备较高的欣赏功能。民间普通百姓所用便相对粗糙,以实用为主。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时砚台制作水准也会更高,反之亦然,明代石砚在文物市场并不少见,但大都造型简单、石质略糙,有的砚堂因长期使用形成向下漩涡状,与砚背间的厚度不足1厘米。

  明代砚台的形制包括以下多种。

  方形砚

  方形抄手砚,抄手砚发展到明代砚形基本定型,砚首砚尾等宽,三面砚墙相互垂直,砚墙高耸,砚堂砚池的形式多样,较为常见的砚池为“淌池”(图2,端石)和“一字池”(图3,歙石),也有开圆池、花形池等。有将石眼留刻于一字池内(图4,端石),也有将石眼置于砚首做凸起状高于砚边(图5,端石),抄手砚的覆手多数为素面(图6),也有在覆手内雕刻高矮错落石柱,有七柱、八柱、九柱、十三柱,数量不等,柱底多有石眼(图7)。

  抄手砚也有将砚面做深浮雕,砚堂与砚池融为一体,设计巧妙,题材较为常见的有《一甲传胪》与《苍龙横沼》。一甲传胪砚,砚做长方样,砚堂雕刻为荷叶形,砚池上方镂空雕刻一只蟹于荷叶之中,构思巧妙(图8,端石)。苍龙横沼砚,砚为淌池形,砚池上方雕刻一半身云龙,龙头顶处鬃毛前倾,龙鼻外翻,为明代典型龙纹式样(图9,端石)。这两种题材和雕刻手法不仅出现在抄手砚上,在深覆手砚上也多有体现,深覆手砚与抄手砚的形制比例基本相同,抄手砚所有的砚堂、砚池样式深覆手砚也有,唯一的区别就是深覆手砚为四面砚墙,背部深挖(图10)。明代抄手砚材质多为端石和歙石,端石成紫红色以宋坑居多。歙石常伴有眉纹,材质坚密凝练。明代洮河、澄泥抄手砚相对少见。

  抄手砚和深覆手砚在明代方形砚中属于厚度较高的一种,暖砚由于功能需要也做得很高,砚堂下方留有空间放置保温物质,多为抽屉式(图11,铜质),材质有铜、铁、石质以及陶制、澄泥,都是坚实耐用的材料。暖砚不仅有长方形也有圆形(图12,陶质)。

  方形砚中还有板式砚和覆手砚,长方板式砚比例偏薄,成瘦长形,砚堂砚底皆平整,板式砚的变化主要在砚池,常见的砚池有圆池、月牙池、花池、蝉形池等(图13,澄泥)。明代玉砚多为长方板式,但是用来制砚的玉质并非上乘,以碧玉、青白玉为主,多含杂质透明度不高(图14,碧玉)。

  覆手砚,明代长方砚以抄手砚和覆手砚居多,覆手式即为在砚底部挖去一层厚度,使底部边缘与挖去部分形成高低差,这种处理方式增加了砚台置于平面的稳定性,覆手砚有深覆手和浅覆手,深覆手与抄手式一样,底部挖去更深,内底平整。浅覆手底部通常挖去5毫米左右厚度,内边缘线多做过度处理,手感顺滑不剌手(图15),一直到清代,浅覆手都是十分流行的制式。浅覆手较为常见的样式有淌池形和门字形淌池砚,砚岗处有浅浮雕夔龙纹装饰,亦有砚面满浮雕双耳壶,回文做填充画面装饰,壶口做砚池的。砚背覆手内也有刻浅浮雕以及镌刻铭文的。深覆手的选材与高抄手砚基本一致,浅覆手的材质更加丰富,有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漆木、煤精石,几乎蕴含了明代制砚的所有材料(图16,漆木)。

  蓬莱砚与兰亭砚也是明代较为经典的制砚题材,长方形蓬莱砚大都开浅方形砚堂,砚池为小长方形,置于砚面的中部偏上,砚面刻浅浮雕仙山楼阁环绕砚堂砚池,构图满密对称,砚壁满刻浅浮雕海水异兽或罗汉渡海,砚底或为抄手或为覆手,覆手内多有装饰纹样(图17,绿端石)。兰亭砚,开曲水池于砚面中部,池间有景物建筑相连,下方微凹为砚堂,砚面及四侧刻兰亭修禊图,砚底做覆手,刻兰亭序或鹅戏水(图18,绿端石)。蓬莱砚与兰亭砚多以绿色石材制砚,材质多为洮河石或绿端石。

  圆形砚

  明代圆形砚有圆形和椭圆形,圆形砚以瓷砚居多(图19,瓷),砚堂微凹,不施釉,砚堂与砚面边缘之间环绕一圈凹槽,砚堂外边缘有开砚池亦有不开砚池的,厚度较高,砚底内凹,有的瓷砚有注水口为暖砚。石质的圆形砚大多砚背有三底足支撑(图20,端石),有开花池、牙池,材质多为眉纹歙石和宋坑端石。

  椭圆形砚,上文提到蓬莱砚除了有长方形制式,也有椭圆形,一种布局构图与长方形蓬莱砚基本相同,只不过四周砚侧由长方形变为椭圆形。还有一种砚面做淌池,砚面满工浅浮雕蓬莱仙阁图,砚侧刻罗汉渡海图,砚底为覆手样(图21,端石)。

  椭圆形淌池砚,制式与椭圆形蓬莱砚基本相同,皆为淌池,砚侧为垂直竖边,砚背为覆手式,区别在于雕刻装饰,多浮雕于砚池或砚侧。亦有砚侧浑圆,呈卵石状的椭圆形砚,开淌池或牙池,背刻覆手(图22,歙石)。

  上海博物馆藏有一椭圆形铁砚,砚堂砚背由云纹围绕,砚首处的云纹高低错开形成一个随形墨池,砚背镌刻错金篆书铭文(图23,铁质)。

  箕形砚

  箕形,砚首起宽边至砚尾减弱变细,砚尾宽余砚首呈弧形,砚面开平滑淌池,砚底多有砚足支撑(图24,端石),此类砚材明代以端石澄泥居多,也有玉制。

  随形砚

  随形砚,顾名思义,就是遵循砚材的形态,不去做过多的修饰,随形砚在明代的发展也是对明代文人审美变化的一种体现。

  随形卵石砚,砚做不规则圆形,整体根据砚材形状走势围绕砚堂雕刻卵石,无具体形态布局,依势造型,古朴自然,卵石形砚是明代较为流行的一种款式,所见多为紫红色端石(图25,端石)。

  随形澄泥砚,此类澄泥砚在明代较为常见,呈扇形,平底,砚面开淌池,砚首做高浮雕,雕刻题材有金蝉、松鸟、云龙等,体积有大有小但风格基本相同,表现手法粗犷,造型古朴(图26,澄泥)。

  仿动物形砚

  此类砚形在明代最多的为蝉形砚,砚首做蝉形样,砚池深峻,砚堂开阔,被荷叶纹边线包裹,砚背底部留有双乳足(图27,歙石)。

  鹅形砚,砚做卧鹅形,鹅体为砚堂,砚背留有乳足做支撑(图28,歙石)。

  鱼化龙砚,砚呈鱼龙形,龙首鱼尾,龙嘴下方开云形池,龙身为砚堂,背有砚足(图29,歙石)。

  凤形砚,砚做凤形环抱砚堂,砚尾处开如意池,背有砚足(图30,歙石)。

  二龙戏珠砚,砚呈椭圆形,砚首深挖砚池,砚身雕刻二龙戏珠环绕,气息古朴,背有砚足(图31,歙石)。

  狻猊形砚,砚面雕狻猊伏卧状,头部下方深挖砚池,狻猊背脊环绕砚池砚堂,设计精巧,雕工细腻(图32,歙石)。

  以上砚形所见皆为歙石制,砚材坚硬细腻,常伴有眉纹金星等石品,色调冷峻,为歙砚佳品。

  澄泥牧牛砚,澄泥制,砚做卧牛形,身后依附一牧童,砚堂深挖于牛背处,砚体黝黑,砚堂呈朱红色。

  荷鱼朱砂澄泥砚,此砚为天津博物馆馆藏明代澄泥砚精品,此砚做鱼形,砚背雕荷叶包裹至砚身,砚堂微凹于砚身呈朱红色,整砚通体红黑相间,对比强烈,线条流畅,无论是选材还是制作都为澄泥砚中高水平之作。

  仿器物形砚

  瓦形砚,砚做覆瓦形,砚面雕椭圆形砚堂,开月牙池,砚材有端石、歙石和澄泥。

  琴形砚,砚做古琴形,砚堂开于琴弦之上,开淌池或圆池,底部雕琴足。

  石鼓砚,砚做鼓形,砚面开月牙形淌池,砚堂呈半圆状,砚面及砚身环刻“石鼓文”十首,此砚为天津博物馆馆藏砚。

  仿植物形砚

  蕉叶形砚,砚做随形蕉叶状,砚背雕刻蕉叶,砚堂边缘雕刻叶脉,砚首开深墨池,砚材多为端石、歙石。

  竹节形砚,砚呈长方,整器雕做竹节性,砚堂开于竹形上方,以竹节横切面做砚背,设计巧妙,砚材多为端石、歙石。

  桃形澄泥砚,砚作桃形,砚面开随形砚堂,砚底为平底。

  通过对明砚造型和砚材的分析不难发现,明砚在砚史中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期,造型上明砚几乎蕴含汉唐以来的所有砚形,将其标准化、制式化,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更多具有赏玩情趣的文人砚,砚材的选择也不仅仅是为功能服务,而是继续深挖材质的本身之美,端石、歙石、澄泥的品质进一步提高,玉石被更多地用于制砚,甚至出现水晶、煤精、漆沙等研磨功能并不理想的材料制砚。这一切无不说明明代在制砚取材宽度上更加广泛,深度上也更加追求材质的美感,为清代迎来制砚工艺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古砚鉴定是一个综合考量的过程,对某一个时代砚形与材质的了解也只是古砚鉴定的一个方面,本文所述并非下定义,只是总结分析大体的时代特征,文中难免有遗漏、谬误,还请批评指正。

  (作者工作于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浅析明砚造型与材质-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