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友直 会“做戏”的连环画泰斗

时间:2017/3/19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林阳


  人物名片

  贺友直,1922年11月出生于上海,祖籍宁波。著名连环画家,曾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组的创作员,编审,1980年被借调中央美术学院任教授、研究生导师。作品《山乡巨变》在全国第一届连环画评奖中获一等奖,《白光》获第二届全国连环画评奖绘画一等奖,理论著作有《贺友直谈连环画创作》、《连环画创作谈》等。2004年,获文化部颁发的“造型艺术成就奖”,2009年,贺友直荣获首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

  小学毕业的美院教授

  贺友直生于上海,5岁那年,母亲去世,父亲将他送到宁波乡下由姑妈抚养。姑妈家有一张老式床铺,床上描绘的戏文人物,雕刻的花鸟虫鱼,让贺友直百看不厌。8岁时,贺友直到设在破旧的关帝庙里的新碶小学上学。破庙里有个戏台,戏台四周枋上画的三国故事,让贺友直非常痴迷,他天天细心地描摹,于是,他的美术课成绩非常突出。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小学毕业。父亲因失业回到乡下避难,他也随之失学。

  贺友直16岁离开宁波乡下,到上海亲戚开的五金厂当小工,不久,他又去印刷厂当学徒。那时,贺友直很羡慕到洋行里做高级职员,于是到中华职业学校上夜校学外语。当时上海霞飞路上有一家画廊,画廊橱窗里陈设着油画。贺友直路过时经常隔着玻璃欣赏。回厂后,他用印刷油墨当颜料在马粪纸上涂抹,以为这样画出来的就是油画了。他还经常路过上海美专,但这里学费高,没有高中文凭也考不进去,贺友直心里酸酸的。贺友直一直记得父亲在临终前对他的抱憾:“我没让你读书。”

  贺友直离开上海后回老家,做了农村小学教师。贺友直再次回到上海后,找到了一家美术社,希望画画,一位叫陈在新的画师成为他的启蒙老师。

  1949年9月,贺友直第一次接触连环画。通过贺友直夫人的亲戚介绍,贺友直画的第一部作品是赵树理的《福贵》。连环画很小,贺友直不知道原稿是可以放大的,按照租的书的大小,就画那么大,画了100多张。这部不成熟的连环画最终锻炼了贺友直。办事认真的贺友直没有气馁,这之后,他画了一本又一本,进步很快。过了一年多,贺友直在上海连环画界开始小有名气,他从此迈进了连环画的门槛。

  1952年,贺友直参加上海连环画工作者学习班,之后到新美术出版社工作,这是一家专门出版连环画的出版社。1956年,新美术出版社并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贺友直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创作员,一直工作到退休。

  1980年,中央美术学院成立连环画年画系,特聘贺友直兼任教授。

  贺友直说:“我对我的学生讲,我是1937届毕业的。他们都奇怪,我告诉他们,我是1937年小学毕业,他们都笑了。”在那个战乱频繁的年代,贺友直家境贫寒上不起学,他曾摸着上海美专的栏杆,心想要能进去学习该多好啊。如今,贺友直站在中央美院的讲台上给学生们上课了,这是他一生感到最为自豪的时刻。

  会“做戏”的连环画画家

  新中国成立之初,北京和上海相继成立了人民美术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基本上以年画、连环画、宣传画为主要产品。贺友直学历不高,但他虚心求教,积极地向前辈和一些成名的画家学习。他的画风多变,勇于探索各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

  1962年,经过多年苦心钻研中国传统线描技法,尤其是临摹陈老莲的线描,使贺友直豁然开朗,贺友直创作出艺术性较高,独具风貌的连环画作品《山乡巨变》。此书出版后,立刻获得了美术界的高度评价,《山乡巨变》被誉为中国连环画史上的里程碑。

  贺友直在画《山乡巨变》时,构思及草稿曾经被推翻过两次。开始用的黑白明暗的方法,画出来黑的多,贺友直觉得与脚本提到的湖南资江边上清秀明丽的山水田地、村舍景物、男女老少不协调。连环画《山乡巨变》这套稿子,贺友直整整画了3年。


  在长达396幅的《山乡巨变》中,场景不多,动感的场面也不多,这给连环画的创作带来相当的困难。贺友直以一位优秀导演的眼光调度场景,多角度、中远景的交替使用,加上人物刻画的细腻,使画面充满动感和变化,让人饶有兴味地看下去。

  贺友直在创作时,主要在人物刻画上用心下功夫,而且注意环境背景的真实,并与之相配。贺友直认为:作为连环画画家,一定要学会导演,学会“做戏”,一段普通的情节,经贺友直的揣摩,抓住人物性格特征,挖掘人物内心活动,通过画面,巧妙地、最大限度地向读者传达故事的内涵与精神。

  由于有生活基础,贺友直创作农村题材得心应手。他会“做戏”,连环画《李双双》中表现李双双和喜旺闹别扭,后又和好,如何交代这个情节,贺友直设计了几个细节。画面上,李双双让小孩将家门钥匙递给喜旺,一个动作,说明了李双双的内心世界,生动、传神。

  我认为贺友直的连环画《十五贯》,更有典型意义。我们知道,著名连环画画家王弘力曾画过同名连环画,而且在连环画享有极高的声誉。我就被王弘力刻画的娄阿鼠、尤葫芦所吸引,尤葫芦酒后的醉态,娄阿鼠刁钻的形象,我认为这两个人物就该长得这个样子。再碰同一个选题,一般画家是不愿意的。王弘力的《十五贯》较为写实,而贺友直的《十五贯》反其道,采用幽默的笔法,简洁生动,轻松愉悦,创造了另一种新的氛围。

  贺友直在接受《南方都市报》采访时说:“我们下去体验生活,劳动,跟农民一起生活,是通过感觉的。眼睛看见的,并且是通过手的,全进入脑子里的。尤其画连环画的人,从开门到晚上熄灯,这一天的过程要全部了解。种水稻,怎么插秧,怎么耕地,怎么灌水,你都要懂。你知道割稻怎么割的,是这样拿刀子的,镰刀这样下去的,割了以后怎么放的。没有生活是画不出来的。”

  擅长表现小人物

  2013年1月6日,以贺友直连环画为主题的“文化列车”,在地铁2号线上线运营,为乘客呈现了一幅老上海市民的生活百态图。上海地铁将连环画大师贺友直的《老上海360行》系列连环画制作成了公益广告,在2号线的261号列车车厢内,以壁画和拉手的形式进行展示。连环画画家在当今中国重要的文化活动中亮相。2002年,贺友直创作线描巨作《申江风情录》,描绘上海街头小景。2003年底,他根据儿时记忆,为家乡宁波创作了《新碶老街风情录》组画。有专家把他画的《老上海360行》和《申江风情录》誉为现当代的《清明上河图》。

  贺友直是位平民画家,他对社会底层的群众有天然的熟悉和同情。他最擅长表现小人物,他以自己独特敏锐的眼光犀利地剖析生活,并将自己放低,用平民视觉表现那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劳动者,表现他们酸甜苦辣的生活。而他画的《新碶老街风情录》组画,则饱含对家乡的热爱,像《谢年》、《拜会》,浓郁的乡村风情,栩栩如生的人物,一点一滴的生活细节,如同泉水,汩汩而出,令今天的读者惊叹不已。

  1963年,为配合纪念曹雪芹诞生200周年,文化部调我父亲林锴与上海的贺友直、刘旦宅,共同绘制大型水墨组画《曹雪芹传》12幅,参加展览。这是他们首次合作,他们同住、同吃、同绘,并从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几乎每次到上海,我都要到贺友直先生家探访。小心翼翼地沿着蹩仄的木楼梯上去,那里便是他的家。一位大名鼎鼎的画家,一直住如此简陋的房屋。这是30平方米的一居室,原是“过街楼”(上海搭在弄堂入口上方的阁楼),1955年贺友直搬进来,一直住在这里。他在房间里隔出一个五六平方米的工作室,放一张写字台、两个书柜,还有满处的书,几乎就没有地方了。

  “文革”初期,我还在上小学,因为父亲画连环画,所以家中收着不多的几本连环画。父亲对书很挑剔,一般的连环画是不存的,只有赵宏本、钱笑呆的《三打白骨精》、刘继卣的《筋斗云》、王弘力的《十五贯》等不多的几本,其中就有贺友直的连环画《山乡巨变》。后来这些书都给了学画连环画的弟弟。那本连环画《山乡巨变》是横32开,很少见。我那时年龄小,也看不大懂,于是我得出结论,贺友直先生是画严肃连环画的。

  贺友直先生长我父亲两岁,所以我称他贺伯伯,因为世交的缘故,贺友直伯伯对我爱护有加,也经常和我讨论社会问题或有关连环画的问题。贺友直伯伯是典型的艺术家,没有大房子,他依然满怀激情地创作,而谈起问题,常常激动起来,像个热血青年。他现在画连环画,不为钱,已经是一种坚持,是一种责任。谈价钱,现在画连环画和画国画不能同日而语,他也不是不能画国画,他画鲁迅的《白光》,将中国画的技巧发挥到淋漓尽致,人物画得那样生动。他毫无保留地捐出了那么多珍贵的连环画原稿,如果为了钱,这些原稿可以拍卖出天价来。

  无论是在北京,还是上海,无论是当面,还是打电话,贺伯伯每次说话都一针见血。我们谈上海的文化建设,谈社会浮躁、贫富差距;我们谈动漫的影响,谈连环画的未来发展。每年春节他都要给我寄来贺卡、年历本,寄来数张他创造的连环画人物册页,这些都被我小心地珍藏着。2016年春节,按往年一样,我给贺友直先生打电话拜年,听到他爽朗的笑声,我心里由衷的高兴。

  令人悲痛的是,贺友直先生竟突然离我们而去。从此,天堂多了一位幽默的连环画大师。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贺友直 会“做戏”的连环画泰斗-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