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诗意整骨雕

时间:2016/9/27 文章来源:中国商报 吕冠兰


  骨雕是我国极富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它以动物的骨骼为载体进行雕刻,或表现恬淡丰富的诗意美,或表现玲珑剔透的形体美,或表现惟妙惟肖的写实美,使得骨骼不再为骨骼,而成为一件件美轮美奂的艺术品。

  骨雕以部分骨头为雕刻材料的形式较为常见,而用整根骨头进行雕刻的却并不常见。笔者有幸收藏有一对清代制作的以整根鹿腿骨进行雕刻的骨雕摆件,一根长35.5厘米,另一根长34.8厘米、宽6.9厘米,是较为常见的腿骨形状,骨头的关节仍然清晰可见,整体采用凹雕的形式在骨头上进行雕刻。只见画面中有山峦巍峨,怪石嶙峋,松木深深,浓荫一片,雾气氤氲,仙气缭绕,这是山中仙境,正是修道养生的好去处。一上一下两层松树,下面的松树下,有两个古代装束的人在聊天,一个稍矮的人指着山上的去处,另一人循着他指的方向朝上看;上面的松树下,又有两位古人在安安静静对弈,石制棋盘之上,横竖相交成块状方格,摆着棋子,看来是我国古老的棋种——围棋。

  山中岁月悠然过,不知今夕是何年,这般安闲、静谧的情景,令人想起唐代诗人贾岛那首著名的《寻隐者不遇》。这对骨雕摆件的画面可以套用这首诗,“松下问童子,言师摆棋局。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去。”画面感十足,又蕴含着扑面而来的诗意,雕刻这件作品的工匠,定然有着对隐居山中悠然过生活的向往与憧憬。两根骨头都能雕刻出这般丰富优美的意境,古人的智慧真是妙绝,这是再精致的现代雕刻都无法企及的,“平生多阅历,胸中有丘壑”,大概便是如此,艺术的高雅程度,与艺人的审美情趣和丰富阅历往往大有关系!

  我国的骨雕艺术在远古时代便已经开始。先民们将猎物的骨骼进行打磨,穿孔,雕刻成简单的图案之后,佩戴在身上,不仅为了当时朴素的原始审美,而且,在他们看来,还能驱魔辟邪,护卫平安。随着历史的发展,商周有青铜,秦汉有玉,魏晋有陶,隋唐有三彩,宋元有瓷器,不能以名贵著称的骨雕只能作为一种非主流而存在。到了明清时期,骨雕艺术才悄然兴起,尤其是清代,各种艺术在工艺和形式上渐渐趋于精致,任何能表现精细之美的艺术都拿来发扬光大,这其中,便有骨雕艺术。到了清末民初时期,骨雕在全国已经发展为四大流派,即北京骨雕、扬州骨雕、福建海螺蛸雕刻和广东佛山墨鱼骨雕,尤其是北京骨雕,以制作朝珠最为有名。北京又是京城之地,为全国供应朝珠条件当然得天独厚,因此,由北京制作的骨雕朝珠极受欢迎,供不应求。后来,像手镯、串珠、项链、别针以及领花等骨雕饰品渐渐流行开来,到民国时期仍经久不衰。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山中诗意整骨雕-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