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骨雕藏品稀少难得

时间:2016/10/24 文章来源:北方网
  骨雕的历史悠久,在1982年于陕西西乡县何家湾出土的骨雕人头像距今约6000多年,是目前我国发现年代最早的骨雕作品。在李方元看来,骨雕历史虽然悠久,但由于骨雕保存不易,再加历代藏家对其关注度不高,保存下来的古代骨雕藏品并不多,市场上难以搜寻到。用他近20年的收藏经历来看,骨雕藏品可遇不可求。因此,如果藏家对骨雕有收藏爱好,可从收藏近现代骨雕作品入手。从清代开始,由于朝珠和手串的兴起,骨雕业有所恢复,清代到近代的四大骨雕流派作品可重点关注:北京骨雕、扬州骨雕、福建海螵蛸雕刻和广东佛山墨鱼骨雕等。

  北京骨雕,清代的北京骨雕以制作朝珠最有特色。清代官服实行披挂制,因此朝珠和手串成为服饰礼仪中必不可少的物品,在使用和制作上都必须符合制度。朝珠是清代王公大臣,内宫后妃,各级官员的公服必备之物,挂于颈上,垂饰于胸前的装饰品,也是显示地位高低的标志。朝珠的材质有冬珠(珍珠)、青金石、珊瑚、宝石、水晶、翡翠等高档宝石材料,还有象牙、驼骨、鹿骨等骨质材料。其中的驼骨、鹿骨虽是骨头,但制成珠饰后,却是可与珠玉材质相媲美的高档朝珠。

  到了民国时期,北京骨雕业以制作手镯、串珠项链、别针领花、国际象棋为主,因工艺讲究,在国外也非常的畅销。民国初年北京骨雕的名家有杜春荣、杜春茂兄弟,他们合开的“春义和”字号,是当时骨货铺中的“京都第一家”。20世纪20、30年代,是北京骨刻历史上的全盛时期,但产品品种并不多,只有头簪、扳、拨子以及刀、叉等餐具。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北京现代骨雕又有新的发展。品种主要有刀、叉、勺、筷子、算盘、国际象棋、头簪、牙墨、挖耳勺等实用品;串珠项链、别针领花和手镯等装饰品。20世纪70年代末,技艺高超的北京骨雕艺人将牙角工艺运用于牛骨质材料上,创造出一批优秀的骨雕作品,如牛骨雕“蝈蝈白菜”、牛骨雕“花篮”、牛骨雕“人物摆件”等,使牛骨雕刻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扬州骨雕,是融观赏与实用于一体的雕刻工艺品。清代至民国年间,主要有簪、钗、手镯、项链、戒指、扳指等装饰品;以及烟盒、印盒、插屏、牙签、耳挖勺、纽扣等实用品;还有象棋、麻将牌等娱乐品。扬州竹骨麻将牌和签筹,向来以磨制精细,雕刻别致著称,在清代时就已闻名全国。至今泰兴、泰州、邗江等地仍在生产制作,产品还出口到国外。

  福建海螵蛸雕刻,海螵蛸是乌贼(墨鱼)外套膜内成梭状的骨板,有数厘米长,晒干后呈白色,质地清脆,具有天然的波状纹理。乌贼属于甲壳类动物,海螵蛸是乌贼退化的贝壳。艺人们根据海螵蛸的大小、厚薄,因材施艺,用刻刀雕出各种花卉、鸟兽、山石等艺术形象,然后用堆、叠、拼、镶嵌等方法组成画面。制作精美,别具一格。

  广东佛山墨鱼骨雕,墨鱼骨又叫海螵蛸,骨为白色,质软,有天然叠状纹理,材料便于雕刻。以墨鱼骨制作雕刻品,自古有之。上世纪六十年代,广东佛山艺人梁次,把墨鱼骨经过漂洗、雕刻、漂白、镶嵌、装配,制成雕刻工艺品,经过数年摸索,其新开发的墨鱼骨雕品种已达30余种,主要以动植物和风景题材为主。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墨鱼骨雕品种已达300余种,有挂屏、屏风、座屏、摆件等。产品远销国外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古代骨雕藏品稀少难得-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