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刻收藏有窍门

时间:2017/4/11 文章来源:新闻晨报 紫檀
  竹刻属于“文玩清供”,以插屏、笔筒、臂搁、摆件为主,是古代文人雅士等清流阶层既实用又赏玩的东西。一件名家手制的竹刻就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收藏价值不亚于名贵书画,2005年香港佳士得春拍会上一件清代竹刻名家顾珏的竹刻笔筒成交价高达1045万港元,创下竹刻交易天价!这直接推动了竹刻收藏业界的繁荣,就连号称“无一款凡物”的上海博物馆也陆续购进260多件。

  竹刻留青最佳

  那么,对于初涉竹刻收藏的人而言,什么样的竹刻才具有收藏价值?首先要对竹刻的雕制过程有个全面了解。雕制竹刻大致分三种:一是竹皮“留青”,竹子皮薄如纸,新伐下来的竹子皮呈青绿色,雕刻时在竹皮上巧做功夫——留下一些青皮作图案主体,削去大部分青皮露出皮下筋骨作图案背景,这种手法即为“留青”,属于竹刻技艺的巅峰,非大师级高手不能为也,臂搁基本都属于“留青”刀法。二是浅皮“篾青”,刮去竹皮外层后,下面一层隐约泛青的层次为“篾青”,是竹子最细密的部分,常用来制作浮雕和透雕,最常见的笔筒即属于“篾青”刀工。篾青的特点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慢慢变红,而且越老越红,越把玩摩挲颜色上得越快,给人艳而不俗的感觉。三是“竹簧”,也就是在剖开的竹板上运刀,这是最常见也是最入门的竹刻,选取的竹料可粗可细,更可以在正反两面可构图,插屏、嵌板都属于此种门类。最后是竹根,上好的老竹根肉质厚实,中心充实,虬结细密,是清朝竹刻匠人喜用的竹料,可以创造出惟妙惟肖的作品,几乎所有的人物、花鸟摆件出自根雕。

  名家之外有高手

  历代竹刻名家多集中在江南,代表人物有“嘉定三松”:朱松邻、朱小松、朱三松,“封门二优”:封锡爵、封锡禄,吴中一派的吴之幡、周芷岩,以及竹刻祖师张希黄,还有前面提到的顾珏等。他们的作品通常都留款,即使无款无识也能从各自的雕刻风格上鉴别出来。他们常用的技法是深刻、浮雕和圆雕,因为几百年前的工具和制作环境远逊于今,名家作品大多古朴木拙,并且吸收国画的“留白”观念,往往一件竹刻上只是寥寥几刀。但是这样的竹刻禁得起时间考验,较之现代用电脑镙机刻出来的东西格外大方雅致,特别是刻有名家款式的名品收藏价值要比高出普通竹刻很多倍。

  但并不是所有明清竹刻都出自名家之手,也有相当数量的无名氏作品闪着智慧的光芒。王世襄先生收藏的数百件竹刻中就有一大批无款无识,但在拍卖会上同样拍出上百万乃至数百万的天价。比如王世襄先生年轻时曾收过一尊无款络纬笔筒,笔筒上斜刻一枝嫩竹,叶子里雕一络纬,“仿佛夜露方滋,月光如水,传来络丝声也”。“络纬”即纺织娘,王世襄先生从刀工断定是清代早期,却不知作者是谁,便拿去找舅舅。王先生的舅父金西崖既是鉴赏家又是竹刻家,一见络纬便断定是清初竹刻名家马国珍的珍品,“世上只马氏一人能雕络纬”,因为百虫中纺织娘最难刻画,功底不够的人刻出来要么像蟋蟀,要么像蝈蝈,自有竹刻以来尚无一人把它雕得惟妙惟肖。马国珍为了突破前人,特意在家中养了很多纺织娘整天观察,终以“络纬”传世,人称马络纬。

  很多藏家总希望自己在鱼龙混杂的竹刻市场里能辨识出真品。王世襄先生从上世纪50年代收藏竹刻,无论名家还是无名只要器型好、刀工佳,不管有无款识都买下——那个时候谁想到会有今天?这就是高人的远见之明。所以,如果见到刻功老到的竹刻不可错失机会。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竹刻收藏有窍门-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