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

上一页
1/148页 共4396

从李唐《万壑松风图》浅析南北宋山水画风格演变

时间:2017/11/10 文章来源:新浪收藏 虞琳琳


图1:《万壑松风图》

  摘要

  中国山水画在北宋时期已达到成熟阶段,“三家山水”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第一个高峰,而南宋山水画无论在取材审美、风格构图,还是笔墨技法上都有明显的变化,从北宋气势磅薄的全景式山水发展到南宋时期“一角式”诗情画意般的烟雨江南山水,开创了南宋画院派崭新的绘画格式。在分析两宋画风演变中,北宋南渡的画家李唐是关键性承上启下的角色,在这山水画变革中开宗立派,对南宋画坛以及后世影响深远。本文通过分析李唐南渡前的代表作《万壑松风图》,从而浅析北宋至南宋山水画风格的流变。

  关键词:山水画;李唐;万壑松风图;北宋;南宋;风格演变

  (一) 作者小传

  李唐(约1065-约1150) ,字晞古,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人。根据《中国古代画家词典》所载,李唐为人勤奋好学,颖慧过人,诗文书画俱佳。初以卖画为生,徽宗赵佶政和中参加画院殿试,以切题画佳中魁,补入画院。“靖康之变”后被掳往北国,后冒死南逃,在太行山遇萧照,萧照拜其为师,同至临安(今杭州)复以卖画度日。 李唐在高宗绍兴年间授成忠郎,任南宋画院待诏,赐金带。所画山水、花鸟、人物、耕牛等皆精,山水成就最为杰出,成为引领南宋画院的重要人物 。

  李唐师承古人而超越古人,与刘松年、马远、夏圭合称“南宋四家” ,对后世影响很大。传世作品有《万壑松风图》轴、《江山小景图》卷等,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长夏江寺图》卷、《采薇图》卷藏故宫博物院;《晋文公复国图》藏美国纽约大都会美术馆;粗笔《山水》双幅藏日本京都高桐院。

  (二) 作品介绍

  李唐《万壑松风图》轴 (图1)、设色绢本、幅纵高一八八。七公分,宽一三九。八公分,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据观察此画由三段娟所组成,其左侧山峰上有‘皇宋宣和甲辰(1124)春河阳李 唐笔’的隶书款题 (图2),考证为李唐约六十岁高龄时于北宋晚期南渡前的山水画作品,被学术界视为两宋绘画的分水岭。

图2:《万壑松风图》款题

  此画尺幅巨大,画面描绘一处由主山与左右二山环绕,松树林立的幽谷,山峰耸立, 瀑布飞泻而下,山泉奔腾,山腰间云雾萦绕,若动若静。画中山上有茂密松林,略低山头的松林与后方山体之间,以留白方式表现白云,一方面把群山的前后层次感划分出来,亦使画面有疏密相间的效果,调和气氛,不会有过分的压迫感,为北派山水的代表作。

  此图历经宋内府、贾似道、明内府、以及梁清标等有序递藏,文字着录见于《石渠宝笈》三编,收藏印有“干卦”(半印)、“悦生”(瓢印)、明初“典礼纪察司印”(半印)、梁清标收藏印以及清内府鉴藏印等。

  (三) 《万壑松风图》承上启下的论据

  李唐被视为北宋山水画的继承者,又是南宋院体山水画的开创者,在两宋山水画的流变时期是个关键人物,而《万壑松风图》在两宋山水过渡期的重要桥梁,此画即继承了北宋山水的技法,也有创特征,以下将以构图和笔法分析此画与北宋山水画特点的异同。

  (1)构图

  《中国绘画全集》中提到:“他此时的画法既有范宽画风的影响,又具有一些新的特征,反映出北宋末期的山水画在继承中的嬗变。” 若以范宽《溪山行旅图》(图3)和此图作比较,可以看出李唐此作在构图方面不仅有对前人包括范宽的继承,同时开启了南宋山水画近景构图的格局。

图3:《溪山行旅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两幅作品构图乍看很相似,都是以全景巨碑式构图,主山风格相近 ,经过比较发现《万壑松风图》里面李唐把《溪山行旅图》中的俯瞰式视点改为平视,拉近了取景角度,扩大前景,主峰相对缩小,将对高远效果的追求改为扩大林木比例的差距来达成。此图中亦将《溪山行旅图》中巍峨的山峰高度以比较合理的空间结构来表现,不突出主峰,而是通过环绕着的松林将峰顶连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把近、中、远三个空间层次的比例表现得更为自然。此画把中心放在中景的部位,使观画者觉得如置身其中,而不是俯视雄伟震撼、高不可攀的美景。

  北宋郭熙所著《林泉高致集》中对北宋山水画经验的整理研究,其中强调绘“可游可居之境”的山水画 ,所以北宋山水画多采用大图阔幅的全景式构图。《万壑松风图》虽然采用全景式构图,崇古摹古气息仍十分浓厚,在当时正处于向南宋过渡的转折时期,激发了李唐创新的意识,渐渐摆脱了古法,更着重近景与局部的表现,通过对局部的描写来反映出整体的感官效果,这种构图方法对后世的影响很深,成为南宋院体画截景式构图的基础。

  (2)笔墨

  此图融合了北派山水画诸家技法,包括皴、擦、点、染、钩,等多种手法 ,其中最重要的是在荆浩的豆瓣皴和范宽的雨点皴基础上开创了“大斧劈”皴和 “小斧劈” 皴,用于描绘山石肌理,先以中锋勾勒山石轮廓,再以侧锋横刮出皱纹,最后用淡墨渲染,用笔苍劲而方直下,如截钉,方中带圆,用以描绘石头的方峻峭硬,立体感强,成为南宋画院体中重要的技法。明代曹昭《格古要论》谓:“李唐善山水,初法李思训。其后变化,愈觉清新。多作长图大障,其名大斧劈皴。” 在斧劈皴的基础上又衍生出很多其他皴法,可以看到其中间的主峰用的是大斧劈皴,这样的皴法符合北方山石坚硬的特征,可以把此种皴法用来画干燥、刚硬的山石,而此画中左右的山石用小斧劈和斜擦等多种皴法,以此表现出小块山石结构的多变,于中锋的大斧劈又形成了对比(图4)。除此以外,此画中也运用了多种皴,包括刮铁皴和豆瓣皴等(图5),集各家之所长,为己所用而自成一家是李唐的特点。

图4:《万壑松风图》局部 – 斧劈皴

图5:《万壑松风图》局部 – 豆瓣皴

  (四)李唐画风对后世南宋画家的影响

  南宋画院重建,有不少以前北宋画院的画师回归,加上宋高宗对李唐的推崇, 授予成忠郎与金带,李唐成为了当时画院画家中的临摹对象。 从万壑松风图中的创新构图和技法,影响深远,而最早追随李唐的,当属其南渡途径太行山时遇到的萧照 ,从他的传世作品《山腰楼观图》可见(图6),由北宋全景式构图,改为一角式,并运用“小斧劈”皴法,画风处处以乃师为楷模。其后是人们熟知的南宋四家”三人 -刘松年、马远、夏圭,他们的作品中皆有李唐的影子,包括大斧劈皴和近景山水的构图,发展成为一角式和半边式的构图,突显李唐在南宋山水画坛的显着贡献,成为引领南宋绘画风格的主流。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南宋院体山水绘画可见马远的《踏歌图》,此画中运用一角截图式构图及大斧劈皴法,都源于李唐在南宋风格转变后的作品的创新技法(图7)。明代前期以戴进为代表的“浙派”、明中期的“江夏派”及明文人画家唐寅等,皆受李唐影响。

图6:《山腰楼观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7:《踏歌图》,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五)总结

  《万壑松风图》是李唐南渡前的代表作品。在构图上,虽然李唐采用了典型北宋的全景巨碑式构图,与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相似,但已然看出李唐在构图上的创新,拉近取景角度,着重近景和局部的表现,成为南宋画院的近景截图式构图的基础。在笔墨技巧上,更开创了“大斧劈皴”和“小斧劈皴”,成为南宋院体画主流使用的皴法。无论从构图上和笔墨技巧上,《万壑松风图》都是独树一帜,借古以开今,集前人之所长以开创南宋山水画新风格。可以说《万壑松风图》是李唐南渡后作品转变的基础和前提,是中国绘画由北宋全景式的构图,向南宋“诗画江南”式构图过渡的桥梁,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引领了南宋院体绘画的潮流成为美术史上最辉煌的年代,对后世影响深远,也对后人了解两宋绘画有着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朱绍良。清艺汇课件2017.9

  2。 吴?木主编。 《中国古代画家词典》(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5.8)

  3。 陈传席《李唐生卒年考》(发表在《美术研究》1984.4上。笔名:弃病)

  4。 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中国绘画全集》第三卷(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

  5。 铃木敬,《中国绘画史。中之一(南宋。辽。金)》

  6。 张瑞,《李唐 <万壑松风图> 的诞生》(《大众文艺》2010年14期)

  7。 元。庄肃《画继补遗》

  8。 宋。郭熙《林泉高致集》

  9。 陈韵如的《两宋之际的山水画画意》

  10。 余辉《李唐与后李唐时代的山水画》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从李唐《万壑松风图》浅析南北宋山水画风格演变-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